从激疑说起

时间:2024-09-29 22:36:5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激疑说起

王红村

在课堂教学中,“激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基矗对教师来说,不仅“提疑”,更应“激疑”,这是更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我们应尽力效仿之。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读书而不疑,则只为“书蠹”。所以凡学问上有造诣者,总是从书中生疑,然后解疑才有所成就。

例如牛顿若视苹果落地而不理睬,又不生疑,当然不会有成就而斐然于世了。古今中外,此类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知,学而能疑,便是学习者入门之径。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胆激励学生“生疑”,多问,援疑而质理。然而有些教师不大欢迎学生提问,更不乐意“激疑”,怕学生提问节外生枝,耽误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设计;更担心自己学识浅薄,经不起学生提疑,回答不出则失身份,丢面子。其实,这是很不必要的担心和多虑。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子全书.读书法》)教师,不仅善于提出问题,加以解释,以教学生,更应激励学生自己“生疑”。古人读书,就善于从字缝中生疑。杜甫的《古柏行》中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诗句,沈括说它“四十围乃是径七 尺”,意思是说它二千尺高,太细长了。黄朝英又辩解说四十围即直径四十尺,这样,高二千尺是合适的。由此,我们应当看到古人是如何细心读书,致“熟处”如何“生疑”的。

有的教师担心,学生的脑子里尽是古里古怪的想法,甚至异想天开、不着边际地“生疑”,提些怪问题,让人难以捉摸,不能“解疑”。我认为教师不必为此担忧,古往今来,多少谎诞不经的想法终变为现实,科技正是在“异想天开”中发展的,进步的,学生有“怪”念头是好事,教师对不可解者,应向学生说不懂,不能不懂装懂,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吗?数学家陈景润不是中学时听老师说有个“哥德巴赫猜想”而更焕发了他学习的热情吗?

所以,我认为在棵堂教学中少些“满堂灌”,避免学生被动“接受”,而应多点“激疑”,让学生主动“吸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扬起求知的风帆,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从激疑说起】相关文章:

智子疑邻教案09-27

从像作文和不像作文说起07-24

从考研究生说起--歧义说趣(网友来稿)09-13

课堂激趣八法(网友来稿)07-07

诵读古诗词 激趣有妙方(网友来稿)10-28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论坛精华帖)08-23

把语文教学引向更广阔的天地--从2004高考增考正确使用熟语说起(网友来稿)10-02

疑窥头于牖,施尾于堂。析室内、堂上--谈古代堂室制度(网友来稿)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