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4 19:10:3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 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

3. 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

第一首《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 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2.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理解诗意

思考下列问题: 

   1.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五.小结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六.齐读背诵

第二首《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七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第三首<<无题>>

一.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年-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多写时代乱离,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很著名。所作的咏史诗多托古以述时政,爱国诗缠绵深挚最富特色。擅长七律,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独创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病,令人难以索解。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有《李义山诗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一位晚唐诗人,用他的秀笔勾勒着无奈的人生。他的作品深情湎邈,内心沉积着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胧,造旨精丽,富于暗示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无题诗是他的首创。其内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此类诗大都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似有似无。同时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题和政治寓意。

二. 朗读

三. 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什么诗?    内容上春末离别诗; 男女分别的恋情诗 从形式上七言律诗

2.诗句所反应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3.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  女朋友 

4.和女朋友分别了,自然就会思念她,你们说对不对?

5.朗读体会

四.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五. 背诵

第四首<<浣溪沙>>

一. 教师范读

二. 理解诗意(见课文)

三. 背诵

第五首<<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导语: 

   问: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是哪一个节日?(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在这里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团聚,然而古人的诗词中,月不仅代表这种情感,譬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学生齐背)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 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       玉宇(yu3 ) 

                  朱阁(ge2)        绮户(qi3 ) 

                  无眠(mian2)      婵娟(chan2juan1)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 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归纳小结 。(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七、作业布置 。 

    (一) 背诵这首词。  

    (二)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诗词《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关于《使至塞上》教案设计通用02-09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09-29

《使至塞上》说课稿12-23

(集合)《使至塞上》说课稿02-18

诗歌赏析---《观刈麦》《使至塞上》06-27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5篇)10-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03

泊秦淮教案(精选10篇)06-26

苏轼词二首:定风波、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08-26

李商隐《无题》古诗词赏析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