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祖脉的意义(教师中心稿)
祖脉的意义
周涛
新中国五十年,大西北五千岁。
说来惭愧,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却从未来朝觐过人文初祖的民族圣地--黄帝陵。总是戏称自己是“半个胡儿”,其实哪里是呢?纯种的山西汉人之后裔才是绝不掺假的。我承认,每个民族都有为自己的种族自豪的权利,但我更为自己的种姓自豪。我还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文明品格和多种长处,但世上没有什么种族比中华民族更宽容、更坚忍,更具有深厚的凝聚力、悠长的生命力和长达百年的自我批判的伟大胸襟与勇气。
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精神和韧性生命。我们并不贬低别人,但我们不朽。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的确是不朽的--古希腊、古埃及、巴比伦文明的创造者已经湮灭了,惟有中国仍然硕果仅存。她不仅没有湮灭,而且奇迹般地抗拒了衰朽大势,并且重新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彩!
这一切,都深远地系结在皇帝陵之根脉上,都来自她无尽的传递、强韧的生息、永恒的祝福与保佑。
只有到了大西北的华夏源脉,两河源头,才会思考并忽然领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白种人眼珠是蓝的?头发是金黄的?那是欧洲诸岛周围的海水映蓝的,地中海明媚的阳光染黄的;为什么黑人的皮肤那么黝黑、肌腱那么浑圆?那是赤道非洲的阳光和草原造就的。同样,我们的黑发乌青和黄壤般的皮肤,也是大西北的土地和黄河这些染色体赐予的啊!--所以连我们的祖先也叫“黄帝”。
黄种人,你有秋天的颜色,成熟麦田的颜色和黄金的颜色,你无须骄傲,也不必自卑,你肤色是黄的、和谐的,因为它是和自然一致的。那种贬低别的人种而自命高贵的种群是浅薄的、幼稚的、褊狭的。实际上,这一套在今天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鄙弃。
黄土高原正是我们肤色的发祥地,它是矗立在地球上的一座高地,一座充溢着举世闻名、至今令人感到神秘的古老文化的圣地,也是我们永远为之骄傲的源头、自尊的基底、疼痛和奋发的动力源头。
祖脉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值得注意,这似乎含有某种神秘的启示。近百年来中国积弱,在世界文明格局中落伍。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一群逃到西安避难;日军攻陷南京,却始终未能攻破潼关;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张、杨于“双十二”兵谏西安城,促蒋联合抗日,陕北又奇迹般地成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
这些无不与祖脉源地的凝聚力、号召力有关。是它,护佑着、福临着我们,在危难时刻发出无声的召唤,唤醒我们潜藏在血脉中的良知和尊严,让我们一跃而起!
就在离祖脉不远的地方,产生了辉耀世界的盛唐文明。在西安的历史博物馆里,当人们得知如今的西安市占地规模只相当于唐代西安城的六分之一时,人们惊奇得难以想象。待看到兵马俑的陈列时,才能略微窥到盛唐宏伟气象之豹尾。
惜呼,全豹已不复能见矣!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产生二十世纪人优越的错觉,不要轻视、小看了伟大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如果我们始终记住自己是这种文明创造者的子孙,就会永远从中汲取力量、尊严、智慧和活力。
这让我想起了郭沫若,他的那部题为《凤凰涅槃》的天才绝唱,既可作为百年羞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世纪的预言。诗前小序云:“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然后唱道:“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浑雄,我们悠久。一切的一,悠久。一的一切,悠久。”
“你们已经涅槃了,所以你们不再死。”在祖脉的源头,我听见黄帝陵如是说。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4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
17.文章开头,作者说“世上没有什么种族比中华民族更宽容、更坚忍,更具有深厚的凝聚力、悠长的生命力和长达百年的自我批判的伟大胸襟与勇气”,依据是什么?(4分)
(①四大文明古国,惟有中国硕果仅存。②中华文明抗拒了衰朽的大势,现在正焕发令人瞩目的光彩。(意思对即可))
18.文章最后写到“辉耀世界的盛唐文明”采用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5分)
(对比。通过今昔对比,告诫当代人不要产生优越的错觉,不要轻视小看了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意思对即可))
19.文章的标题是“祖脉的意义”,联系全文,说说祖脉有哪些意义(6分)
(①中华文明的昌盛来自祖脉无尽的传递、强韧的生息、永恒的祝福与保佑。②祖脉是中国人民永远为之骄傲的源头、自尊的基底、疼痛和奋发的动力源头。③祖脉富有凝聚力、号召力。(意思对即可))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C、D )(4分)
A. 文章从祖脉的地理位置起笔,以祖脉的意义为线索,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紧密结合,感情浓烈,文笔凝重。
B. 文章第5段写不同种族人眼睛、头发、皮肤颜色的不同,旨在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产物。
C. 第6段对黄种人的呼告,充分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种族歧视的强烈谴责。
D. 文章结尾处黄帝的祝语,意思是说,中华民族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将永远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这个结尾,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富有深意。
E.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取材古今,既表现了对历史的追溯,又表现了对现实与未来的深沉思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9题。
以往我们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是在黄河、长江流域。所以当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重见天日的时候,其内涵之丰富,发展水平之高,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它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一元的,相反,它是多元化一体的,辽河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位于辽宁西部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红山文化遗址,其中心位置有一座女神庙,在女神庙发现的泥塑像残块中,人物像最多。她们的形体有大有小,年龄有老有少,或张臂伸手,或屈肘握拳,组成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女神像群。这些形象有的可能象征当时社会上的权势者,有的或许就是受到崇拜的祖先。如果说,秦始皇兵马俑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艺术高峰,那么,牛河梁女神像可以看作我国文明黎明时期的艺术高峰。
尤为让人振奋的,便是“金字塔”式大型红山文化建筑遗址的发现。这座金字塔建筑的范围大约有近万平方米,结构为夯土石砌圆形台阶式,规模宏大,基部直径100余米,残存高度20余米,顶部堆积大量坩埚片,中央夯土内埋有骨架。庞大的巨型建筑,仅夯土就达10万平方,还有难以计算的巨石,很难想象当时人们是怎样从远山搬运来的。以至于一些外国学者实地考察后,惊叹红山文化是可以与埃及金字塔、印度河莫亨佐达罗古文化相比的世界性发现。牛河梁发现的这座金字塔,堪称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最庞大的金字塔。
这里出土的精美的玉雕,同样赢得了世人不断的喝彩。特别是玉猪龙形饰,作兽首形,体卷曲台环。整体扁圆、厚重、光洁,体现了红山人独特的玉器制作水平。从考古资料来看,玉猪龙形饰并非仅在牛河梁遗址中发现。早在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中就出土过一件大型的碧玉龙。龙体呈C字形,高26厘米。具有猪首的特征。过去对龙的形成,学术界根据文献记载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以蛇为主题的多种动物组合说等。红山文化的玉器,从发现的实物看,似乎是猪首、蛇身的结合体。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发现,才使人们把猪和龙的形成联系在一起。有专家认为,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等,是当时社会某种等级、权利观念的象征。
从牛河梁女神庙的遗址的发现来看,我们能够感觉到燕山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水平即便是与黄河、长江流域相比,也毫不逊色。这些文物的出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节选自《中国地理快读》)
6.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传统看法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是在黄河、长江流域。
B. 重见天日的红山文化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一元的。
C. 文章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尽管不止一处,但共同构成中华文明。
D. 文章认为,中华文明就是起源于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
(“中华文明的起源就是起源于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中的“就是”应是“主要是黄河、长江”)
7.下列说法不属于说明红山文化“发展水平之高”的一项是( A )
A. 女神像有的可能象征当时社会上的权势者,有的或许就是受到崇敬的祖先。
B. 牛河梁女神庙中的泥塑像、人物像最多,且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C. “金字塔”建筑遗址所用巨石,令人很难想象当时人是怎样从远山搬运来的。
D.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精美的玉雕,赢得了世人不断的喝彩。
(只是谈人物像的原型。)
8.关于红山文化玉猪龙形饰,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玉猪龙形饰,呈环形,根据其质地及大小等,可以分辨出佩带者当时的社会地位。
B. 玉猪龙形饰不是独一无二的,文章介绍说在红山文化遗址以外的内蒙古也发现过。
C. 玉猪龙形饰整体扁圆、厚重、光洁,体现了当时的玉器制作水平已经非同一般。
D. 玉猪龙形饰的发现,使龙的形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而否定了过去的种种说法。
(A有专家认为,玉猪龙形饰是当时的社会某种等级、权利观念的象征;B发现玉龙的内蒙古自治区三星他拉村也是红山文化遗址;D“否定”错)
9.根据文章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牛河梁女神像因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而被看作我国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艺术高峰。
B. 红山金字塔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莫亨佐达罗古文化相比,说明红山文化受到了埃及和印度文明的影响。
C. 文章介绍1971年在内蒙古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碧玉龙,就是为了说明红山文化中玉猪龙并非个例。
D. 从红山文化金字塔的建筑面积、建筑规模和使用的材料来看,它就是中国最古老、最庞大的金字塔。
(A“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错,它的出现在“兵马俑”之前;B“说明红山文化受到了埃及和印度文明的影响”错,生扯硬拉;D“它就是”错,应为“目前发现的”)
【祖脉的意义(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兜风(教师中心稿)08-07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7-29
画眉深浅(教师中心稿)07-18
尊重>热爱(教师中心稿)07-12
元代文学(教师中心稿)09-02
母亲给的爱(教师中心稿)06-23
读书与做人(教师中心稿)06-21
论机遇(教师中心稿)10-10
走进生活(教师中心稿)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