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8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1 17:27:1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8 教案教学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8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认识战争摧残人的精神、毁灭人类文化的罪恶。

(2) 整理分析小说情节,把握作品构思特点。

(3) 心理活动、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4) 学习作者的创作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阅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

(2) 品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3) 环境描写的意义。

一、导入:

以“南京大屠杀”为话题导入,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引起学生共鸣。

二、默读课文:

要求:

(1) 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2) “我”一直处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中?对战争的认识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 文中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

深入课文,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种种感受的细致品味感受从学校走上战场的一代青年在战争中所经历的深刻心理创伤,让学生对主人公不幸命运的根源各抒己见,加深认识。

四、作业:

(1)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中两位主人公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 课外阅读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并在同学中交流,找出一部最使你感动的作品,谈谈你的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设置悬念的作用。

(2) 讽刺的艺术。

一、导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本文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二、研讨问题:

(1) 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结合其他小说谈谈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的作用。

(2) 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阅读这本小说,处处令我忍俊不禁,笑出声来,但笑过之后,我又有一种枯涩的回味,一种沉重的感觉。作者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告诉人们,这条军规是一个套在弱者身上的枷锁,在它的控制下,贫民百姓和普通士兵就成了被任意玩弄的对象,无辜者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本文也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讽刺手法的运用,请同学在文中找找,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微型小说是一种“博采众长”的文体,要使人“一见钟情”,可造成悬念,引起兴趣,“描写环境,烘托铺垫”,“运用讽刺,以小见大”,请同学尝试着写一篇微型小说。

课堂练习(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威风凛凛(lǐn) 戳进(chuō) 疲惫(bèi ) 斑斓 (lán)

B、颠簸(bǒ) 诅咒(zǔ) 憎恶(wù) 印痕(hén)

C、襁褓(qiǎng) 油腻(nì) 愕然(è) 赫然(hè)

D、震颤(chàn) 惟妙惟肖(xiāo) 瘦削(xuē) 甲胄(zhòu)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搪瓷 凝眸 逼真 脸谱

B、颤悠 肃穆 发霉 波涛

C、困倦 窗帏 宽蔚 动弹

D、清晰 笔迹 耀眼 震撼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胄:盔甲。

B、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C、 景深:指用摄影机拍摄景物时,可保持该景物前后的其他景物成像清晰的范围。

D、 粗犷:粗野,豪放。

4、下列括号内所填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1、这一切从眼前匆匆( ),因为我并不重,所以抬担架的人走得很快。

2、也许这一切都是( );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

3、担架( )着拐弯时,迎面而来的竟是赫耳墨斯圆柱。

4、透过右边的窗户,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 )地飘浮而去……

A、掠过 幻觉 颤悠 肃穆

B、经过 错觉 颤悠 肃穆

C、掠过 幻觉 颤动 严肃

D、掠过 错觉 颤动 肃穆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 两扇门上都挂着搪瓷小牌。

②、 先经过一条长长的灯光昏暗的过道。

③、 这里的墙壁刷成绿色。

④、 墙上钉着老式的黑色弯形衣钩。

⑤、 写着“一年级甲班”和“一年级乙班”。

A、②③④①⑤ B、⑤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① D、③②①⑤④

6、根据上下文补写两句话。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风, , 

,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课堂练习(二)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出色的跑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高雅的,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吞噬 ( ) ②倒坍( ) ③惬意 ( )④粗犷( )

8、节选部分主要运用 描写刻画人物。

9、主人公对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

10、从人物的独白中,你能感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在柏林

[美国]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发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傍边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他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很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是那位灰白头发的战士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儿童,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是小说的环境描写。这一描写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暗示了什么?这是一出伏笔,下文什么内容与此照应?

12、小说中老妇人数“一、二、三”的细节反复出现,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请分条阐述其作用。

答:(1) 

(2) 

(3) 

13、小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瞬间,表现深刻的内涵,时代的风云。这篇小说也是如此。请你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小说描写的生活瞬间(情节)和表现的主旨。

情节: 

主旨: 

14、结尾处写道:“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人们为什么不说话?他们在想什么?请你想象乘客们的情绪,作一段心理描写。

答案:1、 2、C 3、D 4、A 5、A 6、略7、①shì ②tān ③qiè ④guǎng 

8、心理

9、"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告诉人们战争是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残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 

10、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11、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这出伏笔,与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照应。

12、暗示战争让老人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老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推进。

13、情节:预备役老兵失去三个儿子,妻子因伤心而发疯,自己又要上前线。

主旨: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造成无尽的伤痛。

14、答题思路:“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妇女儿童们。那一个没有或丧失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他们的共鸣,联想到自己的境遇。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8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15

《米洛斯的维纳斯》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05-07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31

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案教学设计08-26

《你一定会听见的》说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9-13

《秋天》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12

教学设计教案05-19

《落日》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8-22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09-27

《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