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评价模式探--作文评语有文章(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2:58:5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标背景下的评价模式探--作文评语有文章(网友来稿)

任车 广东吴川市吴阳中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评价模式探--作文评语有文章(网友来稿)

内容提要: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批改评语应该屏弃旧有“多批缺褒”的“补丁”式被动习惯,而要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作文教学的任务转变成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创作,构建这一契机的关键之一就是在作文评语中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流行于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有人马上会说,那么当老师一辈子不都就是做些遗憾事!其实这话只说对一半,我们的教学中的确存在着解决不完的问题;但想一想为什么教育战线上还有那么多的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挥撒着自己的心血,自己的青春。然而,他们对自己事业的热忱就源于这些遗憾。当这些遗憾一个个被变成经验,用它拌和着自己心血浇注出无数成功的弟子时,他们获得的愉悦无与伦比。譬如在语文的作文教学这一块中就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而作文评语就大有文章可作。

作文教学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还是陶冶学生自觉追求精神自由和愉悦的一种审美行为,这是属于美育范畴的。由此可见它本是让学生能享受自我,享受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洞天,可是当我们翻开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作文本时会发现一种奇特现象:尽管语文老师不尽相同,可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好象都心有灵犀,他们在学生作文簿上要麽大讲作文的高见,要么就是把学生的作文批得体无完肤,透过密密麻麻的红圈红线隐约可见一个高人指手画脚的面目。问题最大的还是尽管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像啄木鸟医生一样煞费苦心一番,可是我们的学生真就领悟到其中的玄机了吗?他们的作文真的就有起色了吗?然而学生的作文里总是有挑不完的虫子,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的是大片的学生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看到一脸迷茫、无所适从的学生和无可奈何的老师,我们不得不追问问题何在。

那么学生眼中的作文评语是怎样的呢?先看以下我于05-06学年对本校高二级四个班78人作不记名的抽样调查:

一、有57%左右的学生对老师的评语表示满意,他们认为这些评语都一针见血地切中了自己作文中的诸多要害,可是“说起容易做起难”,况且每次都有那么多的毛病,就算要注意一下也记不了那些条条框框,以后不能保证不会犯相同的错误,有时真有点怀疑自己的作文能力。

二、近21%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评语讲的都好像有道理,可对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似乎没多大帮助,每次老师都指出那么多“注意事项”,学生中流行叫“补丁评语”,因为下次作文时一开始还得回头去看一下前车之鉴,免得连自己也会自嘲“老马不死旧性在”,可越小心就越下不了笔,就算写下去了也觉得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真有那么点谈“写”色变的味道。

三、约17%的学生表示,在所教过他们的老师中都有个共同点:在评语中总是先给我们吃一颗定心丸,老是先来两句恭维话,然后笔锋一转。恍然大悟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错误百出、千疮百孔。以前看到前两句表扬心里还会激动一番,现在都习惯不理会这些语句了,看个分数就能体会评语里大概说的。

四、认为老师的评语对自己很有帮助或者对作文兴趣不是很大的只是剩下的一小部分人。

从上面的调查至少可以得出几条结论:1、老师在作文评语上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凭借自己的经验好恶来“斧正”我们的学生的“缺点”。2、学生很难把老师的“精辟论断”融会到自己的习作中。3、学生习作信心和写作积极性在老师诸多的“谆谆教导”下江河日下,这条才是最致命的。有这几条那么就可以断言我们的作文教学特别是在作文批改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存在着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的问题。

首先老师们不要抱怨你的学生不受教,虽然你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学生的作文本上,而且评语还是字字珠玑,可学生的作文起色仍不近人意,更有甚者一再在同一错误上重蹈覆辙。我们在气恼之余不得不反思反思导致作文教学效能如此低下的根本原因。

按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本身是有非常强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而这种欲望的实现就是依靠博得他人的认可才能得到自我体认(特别是得到权威认可和大众认可)。常言道:人都希望多一点别人的夸奖。由此看来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心理学意义,公允的说在这方面西方人作得不错。所以学生在经过作文这种精神劳动之后,自然而然,他们也需要别人来认可他的劳动成果和他这次精神创造的价值,那么从他慎重地把自己的作文交给老师的那刻起,他的大脑中无意识已经形成一种期待效应,既所谓的底格里斯效应,可是事与愿违,每次老师的认可都诸如“这里应该这样才好,那里要删去”,这样的评语短期内还可以达到让学生引起注意的目的,但是经过这样长期的刺激,学生看到星罗棋布的圈圈点点、勾勾删删,期望效应一再受到消解,期望值每况愈下,在作文上想满足潜意识中的自我价值体认被消磨得遥不可及了,慢慢地他的作文兴趣就冷淡了,信心动摇了,对学习负责的学生来说谈“写”色变就“水到渠成”了。所以作文评语长期重批轻奖最容易导致学生在写作兴趣上一蹶不振。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能被驳倒,那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朝秦暮楚”,一朝得到鼓励,于是很“冲动”,一旦没得到认可之时则“宇宙洪荒”。

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经常提在嘴边的“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融入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首先作文教学是一种美育,是以构建学生良好的审美观为目标,属于教育良构领域范畴。它与德育这些限制性教育有着很大不同,德育主要是强调人际交往、相处的最起码底线,所以它有一定的体现标准--什么就是禁止。我们在作文评语中凭借自己的经验好恶来“斧正”学生的那些“金玉良言”就是和美育中尊重个性、尊重劳动等这些人性关怀是相悖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些身处各种樊篱中的正值是意气风发、个性张扬的学生,自由作文正是挥撒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的大好舞台,如果我们按自己的意志给他们雨点般的“这样写不好,那样安排不当”,他们这些鲜活的生命个体之所以感到压抑、郁闷、无所适从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不是说要放任自流,让他们去把自己的个性张扬得无法无天,这样的我们的老师也是失职。对层次不同的学生也要用不同的语言层次。对文学功底薄弱的学生就不可以在评语里过多地夹杂术语、深言等可操作性模糊的语言,而且评语中尽量避免用“不应该、不对、不要”等定性性评价言辞,倘若换成“如果、可能、能否”等建设性语言,加以适当的诙谐、简洁和启发性,那么这些语言都能体现老师对学生意见的尊重,对他们个性的尊重,那么老师的角色就转变成学生的建议者,学生的朋友,师生地位持平了,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形成后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写作初衷,要找到问题的症结也就不是难事。总之老师评改作文时主要是透过字里行间去多发现、发掘学生难能可贵而又常不经意的地方,在作文评语中给他指出来,多一点鼓励,还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升华,循“优”善诱,只需轻描淡写地稍加肯定,而这“轻描淡写”对学生来说也是足够感动的了,他会发现自己竟会有如此多的优点,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于是信心上来了,兴趣浓厚了,喜欢作文了,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体现了。

我们语文新课改的教材是下来了,大多数老师也培训了,但我们要屏弃陈规,把课改精神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我想还“路漫漫其修远兮,”不过只要我们肯去反思,肯去求索,增强积极推进课改责任感,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战线上众志成城,那么我们母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都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作者邮箱: ren98765c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