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题回眸(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09-08 01:55:3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06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回眸(教师中心稿)

万紫千红春满园  

2006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回眸(教师中心稿)

――2006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回眸

武汉市江夏一中 赵孝云

一、清诗异军突起,七绝风骚独领

  2006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共涉及诗、词、曲20首,其中清诗5首,近代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2首,晋诗1首,元词1首。所选古诗从形式上看主要以七绝为主,14首近体诗中七绝11首,七律2首,五律1首。与前几年相比,可以明显看出2006年唐诗、宋词、宋诗遭遇冷落,清诗异军突起,江苏卷的元词更是旁逸斜出。

    清诗之所以能在2006年的高考中后来居上,除了命题者趋冷避热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命题者试图引发人们重视清诗,改变对清诗价值的轻视与误解。其实,对清诗的评价历来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而这些争议更多的是由于人们对清诗存在着种种误解。这些误解主要来自一个影响中国文学史编定的理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一理论最早是清朝乾嘉学者扬州焦循提出的,后经王国维完善形成定说,即所谓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一来,除唐诗以外其他朝代的诗歌便很难引起一般人的注意了。实际上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士大夫文化为文化核心的国度里,诗歌历来都是传承这种文化精神的最高形式,在这一点上小说是无法比拟的,所以且不说这一命题正确与否,单就其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的正确认识这一点而言,无疑是具有很大的遮蔽性的。我们看清诗,仅就数量而言,诗人如林,作品繁多,仅《清诗汇》所选就有六千余家,两万七千余首。当然,清诗也不是仅有量而无质,清朝也涌现出无数杰出的诗人。“读清人的诗,情感的负载尤其沉重。出门如有碍,忧伤层出,集成袅袅不尽的浩叹,弥漫空间,浓雾般不肯散去。”“清诗实在是长在理想与严酷现实缝隙里的娇花,虽说另有一番芳美,然观其气色,仿佛总是濒于凋零陨落,正可认识专制时代的暴虐对人心的摧残。”(伍立杨《清诗切片》)

  二、名家风光不再,巨星集体缺席

    前几年高考中,古诗鉴赏是“名家名篇为主打”,而2006年则是名家名篇风光不再。特别是唐代“李杜白”三大巨星的集体缺席,更是前所未有的。可圈可点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张籍、李商隐,宋代的苏轼、黄庭坚、杨万里,元代的张可久,清代的龚自珍。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的诗人,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的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还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更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向往。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脱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一块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北京卷考了他的《移居(其二)》。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是韩愈的学生,其诗作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的诗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颇得白居易推崇,与王建齐名,二人并称“张王”,天津卷考了他的《凉州词(其一)》。李商隐,与杜牧齐名,二人并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福建卷考了他的《端居》。“宋诗之有苏黄,犹唐诗之有李杜。元佑以后,诗人迭起,不出苏黄二家。”(缪钺《论宋诗》)苏轼是宋代诗文成就最大的文学家,辽宁卷考了他的《东坡》。“论宋诗者,不得不以江西派为主流,而以黄庭坚为宗匠”(缪钺《论宋诗》),全国卷I考了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杨万里是“南宋四大家”之一,是当时有很大影响的杰出诗人,江西卷考了他的《三江小渡》。以散曲盛称于世、作品数量为元人之冠的张可久,“才华压尽香奁句,字字清殊”,明代李开先序乔吉、张可久二家小令,谓“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上海卷考了他的《【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真正打破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腐朽局面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人物是龚自珍,他也是清代第一个站在独立的学者立场上以个人的思考为依据纵横议论时政的人物。龚自珍的诗作,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生面的诗风,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那种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他的诗歌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于现实社会形势,抒发感慨,纵横议论。“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情深不自持。”(龚自珍语)他的诗饱含着社会、历史内容,是一个历史家或政治家的诗,重庆卷考了他的《己亥杂诗(其五)》。

    三、选诗题材各异,注释四面开花

    20首诗、词、曲题材多样,内容各异,主要涉及题画(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悯农(全国卷II《南柯子》),田园(北京卷《移居(其二)》),隐逸(浙江卷《[正宫]叨叨令》),咏史(上海卷《[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边塞(天津卷《凉州词(其一)》),送别(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记游(江西卷《三江小渡》),抒怀(重庆卷《新雷》《己亥杂诗(其五)》,辽宁卷《东坡》,山东卷《晓上空泠峡》,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思归(江苏卷《鹧鸪天》,四川卷《夜归》)等多个方面。17套试卷,除上海卷、湖南卷、重庆卷外,其他14套试卷都添加了注释,注解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

    四、设题密度增大,注重宏观测试

    如全国卷I是两题四问:“(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江苏卷是三题四问:“(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由以上题目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高考古诗鉴赏设题密度明显增大。与历年高考古诗鉴赏不讲全诗的宏观测试,而注重抓点带面不同的是,2006年更注重文学鉴赏综合能力的考查,且是由点及面,点面俱到的。如全国卷I考了全诗的层次、内容以及“竹石牧牛”图的含意。再如安徽卷第1 2题的(2)小题:“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江西卷第14题的(2)小题:“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湖北卷第14题的(2)小题:“《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这些鉴赏试题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全词来作答,由此透露的信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考查密度以及效度的明显增大,特别是综合考查的力度加大,2006年古诗鉴赏题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五、考查返璞归真,题型稳中有变

    2006年各省市试卷在继续保持已有题型的基础上又稳中求变,推陈出新。2006年考查的关键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5套试卷考查了炼字。上海卷第16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福建卷第10题的(1)小题:“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辽宁卷第16题的(2)小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广东卷第13题的(2)小题:“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江苏卷第12题的(1)小题:“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6套试卷考查了情感。全国卷Ⅱ第12题的(2)小题:“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四川卷第12题的(2)小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重庆卷第13题的(2)小题:“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浙江卷第16题的(2)小题:“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山东卷第14题的(2)小题:“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江苏卷第 2题的(1)小题:“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套试卷考查了评点。全国卷I第12题的(2)小题:“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山东卷第14题的(2)小题:“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江苏卷第12题的(3)小题:“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6套试卷考查了尾句。古代诗人十分重视诗的结尾。好的诗歌结尾可以使全诗形象完整,还可腿激发人们的回味。以情结景,在古诗中相当普遍,尾句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鉴赏古诗时应特别注意尾句,仔细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情绪。正是因为好的结尾能够深化、拓展或升华诗的意蕴,所以高考诗歌鉴赏题常常以此作为考查重点。如四川卷第12题的(2)小题、重庆卷第13题的(2)小题、浙江卷第16题的(2)小题、福建卷第10题的(2)小题、辽宁卷第16题的(2)小题,江苏卷第12题的(3)小题。

【高考古诗鉴赏题回眸(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诗歌鉴赏专题讲座(教师中心稿)07-07

高考名句名篇备考(教师中心稿)10-14

高考小说鉴赏歌诀09-27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08-11

例谈中考语言运用题对学生的考查(教师中心稿)07-30

2004年高考作文应试策略(教师中心稿)05-13

瞧 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教师中心稿)10-19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09-18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古诗题西林壁说课稿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