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口语教学的定位(教师中心稿)
变“教书”为“铸魂”
--浅谈口语教学的定位
武汉市江夏一中 赵孝云
一、课标的定位
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推出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再一次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这一定位,在教学的意义上,就是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口语交际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合作性、对话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口语交际的课程取向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也只有这样的课程取向,才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中,听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部分。同时也只有这样的定位,才能引导学生发展以生活实际为目标的实用的言语技能。正如人们所说的:要想会说话,就必须先学话;要想会学话,就必须先听话。所谓的“听话”,就是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只有真正听懂了别人的讲话,才能实现与别人的对话。可见听说是相辅相成的,而我们的课标定位就是要求我们的广大师生到群众中去“听说”、到生活中去“听说”。
二、训练的定位
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者和研究者都认可口语交际教学是特性鲜明的独立课型,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却很少有人注重口语训练话题的选择。其实口语训练方式并不复杂,我们根据训练材料的性质和来源,不妨对口语训练话题作一个归类:一类是“就地取材”式的口语训练材料,如朗读、背诵、复述等;另一类是“情景即兴”式的有话题限制的口语训练,如现场口头解说、口头作文、讨论、提纲挈领式的人物访谈等。话题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口语训练的质量和效果。话题选择得当,学生就有话可说;话题选择得不好,学生就会思路窒息,无话可说。时间一长,就会对口语训练产生畏难和厌恶的情绪,这样势必会影响口语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对话题的定位,是搞好口语交际教学的关键所在。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话题定位。
A.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定位话题
我们知道,现在的高中生正处于一种接近成熟的“准成人期”,一方面他们渴求他人的了解,期盼与人沟通,希望能有登台亮相,发表见解,让人刮目相看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害羞、胆怯,怕人笑话、担心出丑的自卑心理,以及“等别人先发言”、“说不说与我无关,反正会有人说的”的从众心理,加上以前缺乏训练,自然后者占主导地位,以致在口语交际训练之处,往往会出现教师“孤嘴难鸣”,学生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做以下尝试:
(1)针对自卑心理。从培养学生的信心入手,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如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的机会,以假设性的方式故意“栽赃”的将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情景展示出来,试着让这些同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充分展现他们的风采,树立他们的信心。
(2)针对从众心理。选择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情感共鸣的话题。以情感为抓手,使他们真情流露,欲罢不能。如我们可以搞一次“真情告白”式的“日记口头展示课”。话题可定为“_____ ,请听我说……”(横线上可填上自己最想倾诉的对象,可以是老师、父母、同学、一般的亲人,也可以是交往不深但可值得倾诉的人)、“当我_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上自己的心情的真实状态,如难过、内疚、惭愧、失败、成功、欣喜、得意等)等。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情就有不同的感受。相信话匣子一打开,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说个不停。
(3)针对好胜心理。我们也可以选择最合适于他们的心理特征的方式,如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让那些表现欲非常强的同学尽情地展示自我,具体方式有:辩论赛、演讲赛、情景对话赛等口语训练,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在每次训练后,要及时总结,评比,奖励优胜者。高中生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相信大部分同学都有一种不甘示弱、不肯服输的好胜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学生的这股“好胜”劲正确引导到口语训练上,就会有效地激起学生的热情,可以达到口语训练所要求的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效果。
B.结合课本内容定位话题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对口语交际的教学也有更明确的要求:教材大体上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册),引导学生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大胆开口,文明得体;第二阶段(第二册),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第三阶段(第三、四册),培养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劝说、讨论、讲演、辩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进行不同的口语材料的训练。如我们在学习第一册的诗歌单元时就可以动员学生搜索自己所喜爱的中外现当代诗歌,开一个诗歌会或举行一个诗歌节;在学习第三单元时,就可以安排一次演讲比赛;在学习第五单元的文言文时,就可以让同学们归纳整理先秦作品中人物“劝说”艺术 ,让他们从中学会劝说他人,甚至可以安排一次书面作文,让他们“站”在文章主人公的对立面,从“作梗”的角度来检查他们的“劝说”能力的效果。
C.结合爱好理想定位话题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从内心真正地行动起来,将口语交际教学落实到位、进行到底。我们还要把话题向学生们的实际靠近,将他们的爱好理想与口语交际训练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同学一起观摩一集央视的《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或《艺术人生》或《焦点访谈》或《今日说法》或《对话》节目,然后让部分同学确定各自的爱好理想,以假想的方式让另外部分同学对他们进行“访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口语潜力。
D.结合高考备考定位话题
近几年语文高考试题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方面,花样不断翻新,但有一个趋势较为明显,那就是对口语教学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从简单的造句仿句到如今的对句(即对对子)。所有这些无不在暗示我们在高考备考时,切莫忽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备考。
三、教师的定位
虽然口语交际教学最终的培养对象是学生,但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和规范是不行的。教师在这种互动能力的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此我们应对教师做一个明确的定位:
(1)教师是一个行为的“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教师应给学生奠定一种开放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课堂基调,让学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自己是课堂上声音的主人,体会到语言是学习环境中自然的组成部分,有目的的说话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
(2)教师是一个语言的“规范者”。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不同口音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当然是接受并拓展学生的语言以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和有能力地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讲解各种句式、句类、语气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差别等等。
总之,在现行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应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真正意义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打下基础。
2004年12月
“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课题方案
武汉市江夏一中语文组
【内容提要】
本方案主要针对语文教学实际中学生听说、朗读水平差,教者有意或无意中忽视了学生的口语教学,而社会上对口语交际水平和能力的要求却相当高的现状,以语文实践论、学生主体论为理论依据,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具体的实施步骤,提出了较为切实的研究做法,对提高中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字】
口语交际,语文教学,朗读教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忽视口语教学的现象,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听说等口语能力。目前,学生在听说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有的听话不专心,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表述事情时,说不清楚,或罗嗦没有条理;有的朗读文章时,破句,平淡,没有感情;有的声音不响亮,让人无法听清要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当前农村初中的语文的教学实际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当前的语文的教学实际,对学生“口语交际”的教学似有若无,甚至没有,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语文教学实际中,教者重学生的考试成绩,重课堂知识的传授,有意或无意中忽视了学生的口语教学。
2、语文教师的的朗读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缺乏正确、有效的示范作用。
3、各种语文考试中,对学生的口语交际都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查形式,这种考试导向就造成了“重成绩,轻口语”的现象。
4、学生对考试成绩同样看重,认为只要考试成绩高,就是学好了语文,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学生对口语交际不够重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着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理论依据:
2003年8月国家教育部推出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再一次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不仅体现出“以生为本、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部、教材编写者对此也有强制性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明确地写进新课改及各种初中语文教材当中。
具体说来,表现在:
1、国家政策指向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口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我们的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对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的问题的重视是不够的。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把学生当作考高分的工具,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由此可见开展语文听说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发展。
3、“学生语文口语能力”设计方案是以“双轨并行,内外沟通,课文示范,全面评估”十六字纲的教学思路为核心的。“双轨并行”即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课文示范即将课本作为范例来引导学生读写和做人。全面评估即要对学生进行听、说、书、写、读、做、学习兴趣、自学习惯、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考核。
三、研究目标
1、听话能力
2、说话能力 “ 口语交际教材也分作两个系统,其中一个系统是与阅读结合在一起,体现在课文后的练习中。另一个系统是独立的口语交际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原教科书后一个系统即独立的口语交际教材全部删去,编写了新的口语交际教材。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大胆开口 倾听 劝说 辩论
文明得体 应答 讨论 演讲
口语交际教材大体上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册),引导学生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大胆开口,文明得体。第二阶段(第二册),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第三阶段(第三、四册),培养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劝说、讨论、辩论、演讲。
口语交际教材的特点是:
教材目标兼顾三个维度,重视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文明态度和负责精神。例如第三册“讨论”单元,就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尊重、理解他人”。
教材内容中,注意设置口语交际的具体情境,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口语交际知识尽量少而精,使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每个单元教材,都是从具体事例出发,适当阐明一点规律性的东西,然后设置具体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口语交际。
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扩展到课外,鼓励学生在各学科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各单元教材一般都编写了这方面内容。“
具体目标是:
1.运用教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语文听说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认识语文听说内在规律及本质特点,推动语文听说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2.通过对语文听说研究,探究提高语文听说能力的最佳途径,探索并构建语文听说培养及考查教学体系(目标、方法和基本模式)。
3.通过语文听说教学模式的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4.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提供切实可行的各种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采取“教育调查法”:采用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有时也将采用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的方法,对语文听说现象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2.采取“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地贯彻行动计划。观察即收集研究的资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反思就是对行动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3.采取“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五、主要研究内容
语文听说教学模式研究,旨在转变“轻听说”的现象,探索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科学方式,着力把学生的口语活动与知识学习相结合,以体现语文实践性、工具性的目的,并做出以此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学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成果。
子课题:
①实施“语文听说”的方法与途径探究。
②语文听说活动与读写的结合
③语文听说与社会生活综合
④怎样做好演讲
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听说”探究
⑥“语文听说”中的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培养
⑦“语文听说”中的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⑧“语文听说”中的评价问题
⑨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语文听说”课程内容
⑩“语文听说教学模式”的案例研究
六、实验研究实施步骤:
2005年1月-2005年7月(第一阶段)
①问题诊断,需求分析
②课题申报和论证
③有关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培训
④实验报告及各子课题的论证和任务落实
⑤开题
⑥成果名称及其形式:各子课题的实验方案、实施方案、课例、案例、论文
2005年9月一2006年7月(第一阶段)
①问题诊断,需求分析。
②每学期制定研究计划,及期末工作总结。
③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
④编写教材、实验专辑、组织研讨活动。
⑤实验阶段性总结
⑥实验观摩及阶段性实验经验交流会
⑦成果名称及其形式:实验报告、阶段性总结、课例、案例、论文汇总、形成性评方案等。
2006年9月一2007年7月 (第三阶段)
①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②召开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
③撰写研究报告
④结题鉴定
⑤总结推广
⑥成果名称及其形式:编写或出版教材、编辑实验专辑、组织研讨活动,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七、实验管理:
课题研究组组长:夏光才、程良焱
课题研究组成员:宋三兵、赵孝云、柯善平、熊贤友、田长慧
【参考文献】
[1] 施茂枝,《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福建教育》,2005年1月
[2] 李静芸,《高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嘉兴教育》, 2004年6月
[3] 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4] 倪爱华,《新课标下的口语交际教学》,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赵孝云执笔
夏光才、程良焱审定
2004年5月22日初稿
2005年3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