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劝学》教案15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15
〖作者/会员名〗xuping800
〖Email〗xuping800@163.com
劝 学
[教学目标]:
1、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意。
3、 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并学习使用;理解全文以喻代议、正反反复论证的手法。
4、 领会文章主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人类从茹毛饮血、洞居穴藏的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不断积累的知识。这就要我们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知识改变命运,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而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人在学习中从蒙昧走向智慧,从孤陋寡闻走向博学多才,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成为有教养的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荀子的《劝学》一起来感受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2、作者介绍。
(1)荀子(约BC298---BC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2)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虽然是先秦儒家学派,但也受到(3)各家思想的影响,成为先秦中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4)他反对迷信,主张既要顺乎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他主张性恶论。(孟子:性善论)
(6)他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护社会秩序。他的学说对以后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新课推进:
1、正确朗读。(听录音,明确朗读节奏,正音)
(1)重点词语: 中 砺 参省 螯 跬 锲 镂 臾
(2)通假字: --糅 有--又 知--智 暴--曝 生--性
2、把握文章大概含义。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论点: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
(2)文章用了大量比喻和对比手法,分别举一个例子。
3、通过多种方法翻译句子,理解全文。(注意翻译准确,具体略)
4、重点分析论证方法。
第一段:
(1)第一段中那些句子是表明作者观点的?
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在“学不可以已”后面作者一共用了几个设喻?比喻意义是什么?他们是直接用来论证第一句话的吗?(三组;学习有用。说明最后一句)
(3)那么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有什么关系呢?(结句是用来阐述首句的。正是因为知明而行无过必须做到博学而日参省,所以学不可以已,否则就无法成为“君子”。
(4)我们写文章很忌讳烦琐罗嗦,你认为用三组比喻来说明同一个问题是否犯了这一写作大忌呢?(这三组比喻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的。)
(5)由此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是: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第二段:(以学生分析为主)
(1)找出设喻的句子,分析作用。
而望--登高之博见--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輿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河
论证方法:比喻、对比方法说明要善于假借外物可以弥补不足。利用外物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明了学习的作用,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
第三段:
1、找出设喻,将内容分组并分组讨论其作用:
积累(1)积土、积水--积善 /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坚持(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3)蚓无……用心一也;蟹六……用心躁也。
2、本段主旨:学习的方法就是注意积累,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同时还要专一。
三、总结。(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可以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2、设喻的形式多样。有正面的、正反对比的和反复设喻。
3、设喻和讲理紧密结合。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劝学》教案15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劝学》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劝学》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劝学》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劝学》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劝学》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劝学》教案6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劝学》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孙权劝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