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劝学》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
祁有理
教学目标:
一、掌握、积累:
1. 识记“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 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 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四、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 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 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要点,本课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二、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两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导入课文,介绍作者, 用幻灯片投影教学目标。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然后再在黑板上写一个“生”字,指出它在课文中的位置,分析“生(xìng,通“性”)”的意义即“本性,禀赋”,介绍荀子(用幻灯片投影)、“性恶论”及“学”的重要作用。
(投影一)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投影二)
教学目标
一、掌握、积累:
1. 识记“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 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 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四、背诵课文。
二、指导学生诵读,分析课文内容,注意紧扣“性恶论”及“学”的重要作用。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 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lì 参 cān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 指导诵读课文: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加横线的虚词可读出延长音;黑体虚词要轻读。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A. 由学生逐段朗读课文,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本文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外物,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综上所述,二、三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重要作用是:1.修身;2.借(“假”)物。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1.积(循序渐进);2.恒(持之以恒);3.专(专心致志)。
B.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指导学生填写课后“思考和练习”一表格,分析本文的设喻特点。提问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掌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 要求学生给本课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用幻灯片投影),采取竞赛的形式回答。
(投影三)
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忽然封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日夜望将军到,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2. 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用幻灯片投影)。
(投影四)
四、随堂练习:
通过《随堂练习测试》巩固文言字词(课上完成一、三、五、六题,其余题课下完成)。
(附题)
随 堂 练 习 测 试
一、在括号里写出通假字的读音,并指出它们与本字的读音有怎样的关系:
1.知( )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 )非异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已
4.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黑字的古今词义,并说明这些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有什么变化:
1.故木受绳则直
2.金就砺则利
3.蟹六跪而二螯
4.蚓无爪牙之利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通人和,百废具兴 汉室可兴也
2. 学不可以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今诸生学于大学
3.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四、说明下列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木直中绳 2.而绝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五、选择词义:
1.“疾”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强、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点。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
(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 )
2.“绝”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杜绝、断绝,②隔绝,③极、尽、穷尽,④停止、消失,⑤无路可通,⑥很、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3.“致”字 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达到,②送达,③表达、传达④招引、引来,⑤归还、交还,⑥意态、情趣、⑦尽、极。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归( )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4.“强”有两个读音:①qiáng,②qiǎng;有以下几种常用义:①健壮、强壮,②强大、势力过人,③优越、好,④有余、有多,⑤勉强,⑥强迫,使用强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 )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
……吾去去矣。将军强留之( )
5.“用”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处,⑤物资,财用,⑥因 、由。
用心一也( )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
六、区别下边各句子里加黑的词的用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七、翻译下面三个句子,要特别注意加黑词词义的落实: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八、填写本文不同设喻方法的例句:
1.正反对照的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复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说比喻,不提论断,使道理隐含其中,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尝试背诵课文:
1. 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激发背诵的积极性。
2. 提学生背诵,其他同学品评。
六、布置作业:
1. 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识记课文中的通假字、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 熟练背诵课文。
3. 研究性学习课题:
(1) 荀子“性恶论”及“学”的重要作用研究。
(2) 《劝学》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研究。
(3) 阅读《劝学》全文,进一步了解荀子的思想及地位。
(4) 积累有关学习名言警句,如:A.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B. 最无益只恐怕一日曝十日寒,贵有恒又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毛泽东) C.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况
1.修身
作用
学不可以已 2.假(“借”)物
(论点) 1.积(循序渐进)
方法和态度 2.恒(持之以恒)
3.专(专心致志)
教 后 记:
这是参加区优质课评选比赛的教案。本想一课时完成,但由于时间紧张,第五步即“尝试背诵课文”有些匆忙,草草收兵,确是美中不足。今后讲课应注意时间的安排。另外,学生讨论的时间、研究的时间还太少。有些地方还没有大胆放开。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