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前方》教案12 教案教学设计
前 方》教学设计
〖作者/会员名〗扶摇仙子1234
前 方
教学目标:
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教学重点、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三、文本研读
1.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②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明确: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2.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书:
家(乡) 精神家园
(脚下的)路 人生的路
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
小结: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江苏省姜堰中学 周建文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前方》教案12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前方》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09-30
《前方》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07-18
教学设计教案05-19
《秋天》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12
《落日》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8-22
《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21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5-28
《松鼠》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6-11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20
《老王》教案设计11 教案教学设计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