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
今生今世的证据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理解课文。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今生今世的证据
布置课前预习:
1.查阅刘亮程的相关资料。
2.阅读文章,划出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段落,思考作者的情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打夯 一缕 瘸腿 抹杀 转弯抹角 抹布
hāng lǚ qué mǒ mò mā
圈棚 墙圈 横杈 烟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张暄同学的小浣熊导入。
一只平常的玩具小浣熊,在其他同学看来,可能没有太多的意义,最多只是一个小小的玩具而已,而在张暄同学看来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正像张暄同学自己所说的:小浣熊倾注了母亲对她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同时也是她感念母亲关爱的一个证据。看到小浣熊,就会涌起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一般说来,在日常生活中,一样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当人们拥有它的时候,并不觉得珍贵,特别是在这样东西一时还用不着的时候。其实,一样东西一旦与你相关,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它是不是永远与你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刘亮程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更是这样。
二、简介刘亮程: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三、文本探究:
1、文中“今生今世的证据”指的是什么呢?作者拿这个证据想证明怎样的生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文中第3节最后有一句:“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些”指第1、第2节所写的原来家园的事物。
因为“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的生活,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
“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悔与伤感。
2、在文中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自己走的时候“不懂得”“不知道”?
提示: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在文中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自己走的时候“不懂得”“不知道”意在强调对自己年轻时不懂得乡土之情的遗憾和懊悔,同时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3、作者认为以往的生活需要证明吗?为什么?
提示: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4、作者为什么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如果以往的一切证据都消失了,故乡还在吗?
提示:大家知道,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什么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5、如何理解第6节中的“内心的生存”?
“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几个“没有”的含义是说这些都可以证明,不能失掉“证据”。
6、作者在最后一节写道:“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这句话有何含义?
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我的家园呢?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7、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觉的,它表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四、课堂小结
对于刘亮程来说,他的这个村庄,不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处所,是他终生所要表达和描述的对象,它更多地代表着他的生命与写作方式,是作家在内心深处不断构筑和丰富的一片灵魂领地。对于属于刘亮程这“一个人的村庄”来说,那里的灰鸟、虫子、老狗、胡杨树、逃跑的马、挣断缰绳的牛和那唯一的一边闲逛一边在内心琢磨的扛着铁锹的人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又无限的生命空间,在这里,忍耐、困苦和快乐是属于每一个沉静而卑微、孤独而深刻的灵魂的,作家以朴素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和土地的感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和理解。正因为如此,作家才能如此犀利而深情地感受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颗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五、学会评点
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大家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大家要学会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要展开想像,进行质疑。在评点中要力求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作者与编者,都是如此。首先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
评点方法与过程:
A、画出评点的原文;
B、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法进行评点。
六、布置作业。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10-20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7 教案教学设计08-15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08-25
实用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四篇06-27
《老王》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09-10
《劝学》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09-14
江南的冬景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10-25
台阶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09-12
教学设计教案05-19
《秋天》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