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赤壁赋》教案20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题解
(1)关于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课文正音--
属(zhǔ)客 窈窕(yǎo tiǎo) 斗(dǒu) 冯(píng)虚御风 棹(zHào) 和(hè)歌 愀(qiǎo)然 扁(piān)舟 无尽藏(zàng) 相藉(jiè)
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课文落实--
(1)学习第一节
①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
(1)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往)
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好象)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比得上)
D.如期完成 (按照)
(2)属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通“嘱”,劝酒)
B.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咐)
C.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隶属)
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亲属)
E.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Ⅱ通假字
(1)举酒属客 (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
Ⅲ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②内容分析
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
③诵读指导: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注意: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出这种情感来。
例如:下列句子诵读时哪些地方需要延长?请同学找出来。
明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是意境的基础,与下文一致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读,体会延长的作用,感受欣赏美景后的兴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诵读时,应体会延长所表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
④从诵读中导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可以边诵读,边体会内容,边酝酿感情。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得多么生动形象!月亮就好像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行动迟缓,常常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
纵一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个“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压抑的心,在这大江里终于得到了解放,你随意前行,爱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样,那个“凌”字用得也是非常巧妙的,它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主观心情: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烦闷都让它见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飞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壮美的。
在导读中,仔细理解作者此时的主观感情色彩,诵读时可用重读或延长读音等方法加以突出。
(2)学习第2节
①重点字词
Ⅰ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
Ⅱ特殊句式
(1)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②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③诵读提示
第2节,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平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④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一作“定 惠院”,在黄冈东南。
②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④省:觉察、理解。
⑤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词选》载:“鲖阳居士云:缺月, 刺微明也。 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按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谭献《复堂词话》)读词方法的先导。其体会发挥,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定风波①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④,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⑤。
[注]①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作。②沙河:苏轼《书清泉寺》:“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余将买田其间。”③芒鞋:草鞋。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⑤潇洒:指风雨。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微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3)学习第3节
①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固
A.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Ⅱ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 (通“缭”)
Ⅲ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Ⅳ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②诵读提示
第3节,客人说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势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一段时,第一,读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以这样读:“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第二,读出转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第三,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
(4)学习第4节
①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
(1)适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F.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2)逝
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D.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3)曾
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4)苟
A.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
B.欲苟顺私情 (假如)
(5)虽
A.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②诵读提示
第4节,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平缓。
(5)学习第5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诵读要点是经过苏轼的劝导,大家转悲为喜,要读出转折和欢快来。
7、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赤壁赋》教案20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边城教案教学设计(精选20篇)05-15
《赤壁赋》教案02-24
《赤壁赋》教案优秀05-02
《后赤壁赋》教案09-18
《赤壁赋》教案(精华)05-06
《秋天》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12
教学设计教案05-19
《落日》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8-22
《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