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1 02:09: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有关《赤壁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赤壁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够品味作品的独特韵味,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概括作品书写的人生感悟。

  2、 学生能把握本板块写景、抒情、说理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

  3、 学生能够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止、舞、泣、危、东、举、卒、是、徒、觉、异、穷、志”等实词和“之、然、于、而、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大自然在丰富人的生命体验时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写景、抒情、说理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 课时安排:

  2课时

  五、 教学方式:

  文本研习

  第一课

  《赤壁赋》(两课时)

  一、 课前准备

  1、 学生对照文中注释理解句子、疏通文义。有疑难的字句互相探讨解决,无法解决的在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 学生熟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图片:赤壁实景、苏轼画像及其诗词书画作品。

  (二)、《赤壁赋》写作背景。

  宋代的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壁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三)、检查预习情况:字词、注音。

  1、壬戌( rénxū ) 10、酾酒( shī )

  2、桂棹( zhào ) 11、横槊( shuò )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 qiáo )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5、嫠妇( lí ) 14、匏樽( páo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fúyóu )

  7、山川相缪( liáo ) 16、无尽藏( zàng )

  8、舳舻千里( zhúlú ) 17、狼籍( jí )

  9、旌旗( jīng ) 18、枕藉( jiè )

  (四)、解释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1、分别请学生起来朗读并单独翻译各节。

  2、师提示、纠正、补充、答疑、解释重点字词,疏理文意。

  (五)、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同“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连接,盘绕

  4、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5、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

  6、击空明兮泝流光 ——“泝”同“溯”,逆水而上

  (六)、指出文句的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见义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对偶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喻

  (七)、句子的句式和词语的`活用现象: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3、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5、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6、正襟危坐(使动用法)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9、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八)、解析文本

  1、第一节:作者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秋江上“举酒属客”。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二、三节:“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四节: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变者”观之还是自“不变者”观之。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4、全文景、情、理融于一体。

  (九)、齐读全文,深入思考: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明确:A、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B、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

  明确:苏轼的这篇文章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三、课后作业

  1、 背诵全文。

  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相关练习。

  背景资料:苏轼生平大事年表(有删节)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71 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习,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

  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

  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采用明暗线结合的方式,即明写泛舟宴乐,暗写自己心境由“乐—悲—喜—笑”的变化过程。通过夜游时的所见所感来抒发人生的感慨。按照这样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月下泛舟(1),凭吊古今(2—3),阐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

  ③山川相缪(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说明: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在于积累,以此储备一定的知识,借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识点很多,这里提列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对学生起到一种学习引领的作用。)

  三、品味课文,突破重难点 品味景色之美,体味景中之情:

  1、齐读第一段,画出写景的句子。

  2、研讨:作者笔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从而表现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风而行,简直就要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而在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饮酒赋诗,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带来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3、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品读情感的变化,研讨以下问题:

  (1)主客各自是怎样表现的?(2)作者对主客的思想倾向如何?

  明确:面对良辰美景主人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且美梦随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风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却以哀婉的啸声传达出悲凉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发生逆转,由乐过渡到下文的悲。

  4、个人朗读第三段,品味文中之“悲”。

  (1)指导学生朗读本段,注意情感的把握。

  (2)介绍文章写作的背景,为品味文中之“悲”做准备。

  (3)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看看作者在悲叹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悲情?

  明确: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之“悲”由三个方面的感触引发:

  江山风物触发苏轼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笔锋陡然一转,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贬谪黄州的苏轼情况又是怎样呢?“渔樵江渚,侣鱼虾友麇鹿;驾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作为有着独步古今才华、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的苏轼,却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暂,事业无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现实的无奈,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此处结合当时背景来谈作者何以会产生这种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哀之叹。)

【《赤壁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学设计17 教案教学设计06-15

赤壁赋 教案教学设计08-14

赤壁赋 教案教学设计08-13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2 教案教学设计09-13

《赤壁赋》16 教案教学设计09-25

赤壁赋18 教案教学设计10-20

赤壁赋7 教案教学设计10-12

赤壁赋8 教案教学设计08-24

赤壁赋14 教案教学设计05-18

赤壁赋2 教案教学设计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