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优化课堂教学言语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张建琼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包括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运用。本文根据基本的教育教学原理,对教师的言语表达作出准确真实、儿童化、文学化、逻辑性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思维与言语的密切关系,对教师言语理解提出针对性要求;同时,站在教师的角度,从培养和促进学生言语获得和运用能力的发展出发,对教师的言语行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以期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言语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教师言语理解,教师言语表达,学生言语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师生之间的理性和情感交流的动态过程。只有当师生关系协调一致、亲密无间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师生之间主客体的转化才能顺利进行,教育和教学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而课堂上师生之间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与和谐一致,则是与课堂教学言语密切相关的。由于课堂教学言语又是由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和话语形式组成的,且二者的分别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都有利于课堂教学言语整体效果的提高,因而对课堂教学质量都是有所俾益的。本文拟从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言语,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虽然师生身心发展不同,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各有特色,但是二者在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是统一的。因此,有必要也可以对师生的言语行为作出既有分别又能协调一致的要求。
一、教师言语行为的优化
(一)教师言语表达的基本要求
教师言语表达是将潜在的知识和情感信息通过内部的组织、加工而后变成现实信息,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听懂、看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情知内化,进而发展成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由于教师是成人,学生是儿童,师生之间的言语交际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重复性、跳跃性、诱发性、生动性等特点。为适应这些特点的要求,结合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及学科特点,可以对教师的言语表达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准确真实性。它一方面是指教师言语所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所包含的思想观点、思想方法、经验教训是实实在在的,与客观事实相符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另一方面,教师的传授是准确无误的。为此,教师在言语构思时,必须对教材言语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做到概念明确、推论合理,把握住每一个问题内在的规律和本质联系,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言语转换阶段,教师要将已经确定的思想内容进行言语编码,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主题突出、重难点昭然;在言语实施阶段,教师要利用合适的方式,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正确无误地表达出教学内容信息。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以真理、授以真知、解以真谛时,言词精当贴切,杜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表述。
第二,儿童化。它要求教师的言语表达与儿童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之间存在一种共识效应,认知结构相似的儿童间的言语容易被彼此接受。所以,教师若用与成人交际的言语方式与儿童交际,就难以为学生接受。因此,教师言语表达务必多用儿童爱用的词,遵从儿童的语言习惯,以儿童能接受为前提。当然,这种与儿童言语一致,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儿童的言语水平,而是一种走在儿童前面的相关表达,是用生动的语音、词语、表情、动作来适应学生天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变等特点,以求得在既活泼有趣逼真,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言语表达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活跃状态。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叙述、描述为主,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生动活泼地再现教材言语的思想内容。通过幽默风趣的语气、笔调和姿态使这些内容富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并借助这种言语氛围暗示学生的思路方向,引导学生通过接触各种问题的新奇变化去寻找问题的因果关系,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认识各种事实或现象间的关系,使他们不断地在未知领域里有所发现,从而受到身心的启迪。
第三,文学化。它是针对年龄和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的。由于学生发展是一种有序的发展,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文学化的言语表达显得有些深奥。因此,教师言语的文学化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和知识水平的提高,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地增强。具体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渐通过自己生动、鲜明的言语给学生塑造具体而生动感人的形象,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内化教师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逻辑性。它主要是指教师的言语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物和师生思维的规律。教师无论是进行言语构思,还是进行言语转换,甚至进行言语实施,都应是确切而不自相矛盾的。为此,教师首先必须把问题所涉及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发展演变、作用意义都想清楚、弄明白;其次是对事物本身这些关系进行语法或约定的规范组织;再次就是通过口语说出或以板书写出、用姿态做出要表达的思想,并且做到言之有序、前后统一,不前后重复和矛盾。既使内容完整而不支离破碎,又能有条有理、有主有次、层次分明、详细得当。
第五,规范化。它要求教师言语表达要符合课堂言语的约定俗成规则和明文规定的标准,这就是说要符合我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具体课堂中师生根据环境长期约定俗成的身势要求。首先,在语音方面,要求教师以普通话为标准,且发音准确,口齿清晰。其次是遣词需符合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要求,由于教师的口头表达是书面形式的文学语言的口语或口语化,因此,教师的口头表达的择词应该是普通话中常用、规范化了的词语。再次是造句要符合典范的白话文著作的语法规则。由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造句中常常出现“娃娃腔”现象,不注意前后衔接,思维跳跃性大,以致不能完整地表达思想,因此,教师须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给予影响。再其次是板书字体要工整,字迹清晰,繁简符合《简化字总表》。最后是语调变化需符合语流变化的规则,使表达能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得当。另外是教师的身势不得随意运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师生的协调一致。
实际上,以上对教师言语表达的要求不外乎是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要求,而科学性、思想性在中小学教师言语表达中更多的是从艺术性中体现的。首先,教师言语表达的内容是历史的总结,它本身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还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观点、世界观等,凝聚着前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因素,体现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科学的“真”、伦理的“善”和艺术的“美”。其次,教师言语表达要传达教学信息,通过言语把教学的内容积淀于其中,又使言语消融在教学内容中,使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社会要求融为一体,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使真与善在言语中获得美的境界;再次,教师言语表达所传输的信息不仅有文化知识信息,也有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感情信息,还有教师个人在言语构思中对教学内容中情感的认同、改造而形成的主体情思信息,这不只是对生活美的一种发现和展示,更是对生活美的创造,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拥抱人生和生活的人格力量不断地为学生所内化,从而使善获得美的升华。最后,由于教师的言语表达必须考虑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背景,这就可能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言语表达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改善提高,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言语表达特色,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久而久之,这些特色在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中越来越稳定一贯,成为一种教师言语表达的风格。由上可见,教师言语表达不但有对真、善、美的表现和再现,更有对真、善、美的创造,并在这种过程中使真、善都统一于美之中。这就意味着:教师言语表达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要求是寓于艺术性要求之中的。
(二)教师言语理解的针对性
教师的言语理解首先是以对教师言语、学生言语的感知为前提的,前面已经对教师言语怎样通过对教材言语的感知理解而转化的问题作过讨论,这里再就教师对学生言语的理解进行探讨。
教师的言语理解就是要弄清楚学生在说什么、写什么和用姿态表示什么,要弄清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写和这么做,而学生言语所表达的内容及原因又是与课堂情况分不开的。因此,教师言语理解要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做到准确如实地把握课堂,了解学生在想什么,要做什么。由于学生言语与其思维密切相关,因此,由儿童思维所引起的言语就是影响教师言语理解的主要原因。儿童在课堂上对教师言语的理解是一种由混沌理解向清晰理解的发展,这反映出其思维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对教师的言语,他不是一一从完整的字音、字形和姿态去分析而综合,而往往忽略话中困难的部分,只从熟悉的部分字、音、行去大致地领会,这就造成了儿童思维乃至言语的不确切,从而导致教师言语理解的不准确。因此,面对这些言语理解中的困难,教师首先应正确听音,分辨语调,判断学生的态度、情感;其次是要抓住学生话语主旨,理清学生思维的头绪,并加工整理以把握话语内容,正确推断出学生的立尝观点和意图;最后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表情、姿态、手势等来领会学生的真实思想。只有这样,教师的言语理解才是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才能为科学而艺术的表达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二、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言语互动中,教师言语要规定、影响学生的言语并调控教学活动,学生言语也要影响和制约教师言语。因此,学生言语的优化也是课堂教学言语优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一)促进学生言语获得的能力
学生的言语获得就是“以语言的先天结构、先天能力为基础,推演和发现母语的结构和使用规律”[1]的过程,它是学生“个体遗传结构与环境输出相互作用”[2]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仅学生的认识与言语相互影响、相互反映,而且师生的交往背景和言语环境也对学生的言语获得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认知发展是学生言语发展的基础,学生的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他对新言语信息的吸收、加工、储存和输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句法规则的总结和类推、对句法规则相互关系的理解、对语词所代表的一类事物的归类概括和匹配、对语词的模仿与记忆;第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是言语获得的物质条件,它制约言语获得的程度;第三,学生言语的创造性影响有言语的输入和指向,这种影响是通过新的词组、修饰语、句型及新情境中恰当语句的创造性使用实现的;第四,教师对学生言语的企图的了解和以此为起点的会话程度,使学生的言语获得变得相对容易,而且教师对学生言语的扩展和重构可以加速学生对言语结构的获得过程;第五,在理解基础上的学习和模仿,尤其是选择性模仿对学生语音、词义、语法的习得可达到自觉的使用。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促进学生言语获得的能力方面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保证向学生提供有关的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
其次,用简化了的言语向学生提供恰当的言语经验。这种教师言语的简化是由于学生把一系列先天倾向带进课堂而给教师以信息暗示的结果。
再次,教师与学生进行言语交际时,需以特殊的语言形式(如叠音词、象声词、夸张的语调等)向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当前水平的言语材料。
再其次,课堂上应对学生的言语意图较为敏感。因为若教师提供的语码与学生的注意力密切关联,那么教师对学生言语意义的解释就能帮助他找到言语获得过程中的语义意图可接受的表达;
最后,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言语范型。无论教师提供的言语范型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它都会产生一种力效应,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听、读训练,具体措施有以下六点。
第一,确定明确的听、读能力目标。
学生听、读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因此,课堂教学应有每节课的具体目标要求,如通过课堂听讲,要求学生能注意教师的提示语,扼要记笔记或者要求学生能听懂问题并作出回答;通过阅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掌握阅读速度等。
第二,选用趣味性听、读材料。
听、读材料应尽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切近生活实际,用童话、寓言、故事、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种形式的材料(如书面材料、录音、录像材料)使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情绪状态。
第三,开展趣味性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或者小组结伴听、读或者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模拟不同身份、对象、场合的对话、阅读,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新颖而具吸引力,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听、读训练。
第四,注意身势演练。
集中开展诸如以下训练,可增进学生的听、读兴趣:(1)听话时让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体姿势、动作表情;(2)强化学生听、读中产生情感共鸣时适当的点头、微笑等动作。第五,注重口语的规范化。教师上课需用普通话,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课堂提问,还是学生的朗读、问题回答,都要强调普通话的使用,并作语调、吐字、词汇、语法上的规范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扩大其词汇量、积累句式、开阔思路,养成敏锐的反应力。第六,重视听、读后的评价。听、读能力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听、读能力的检测,通过听写、听记、复述、答问等,可使学生的听、读效果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找出差距、强化优点,乃至调节听、读训练。
(二)增强学生言语运用的能力
学生言语的获得不是目的,它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言语运用,是要利用已经获得的言语结构和规律构造内容,向教师或他人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具体说来,学生课堂中的言语运用能力就是指他的说、写能力。其中,说话能力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快速编码能力、语音能力、定向表述能力和运用身势语的能力[3]。它要求思维要有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要求言语编码丰富、正确、简洁、生动与快速;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调和停顿恰当;要求表述得体而灵活,表情、姿态和手势自然大方。写话能力包括:(1)语言驾驭能力,要求一定量的词汇、通顺而简洁的语句、端正而正确的字体、妥当的标点,流畅的行文;(2)确立中心的能力,要求写话有一个明确的表达中心,说明中心的材料妥当、充实,分析透彻而具新意;(3)谋篇布局的能力,要求表述层次清楚、段落明确、过渡自然、有条理;(4)择用方法的能力,要求论证合理、修辞妥当、表达方式准确。
根据以上说、写能力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利用问答引导学生迈出说话第一步。
据调查,许多学生上课不愿说话(与教学进程相关内容的),主要是害怕说错。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问答形式来训练学生说话,这种问答不是那种培养思维惰性和说话懒汉的“是非问”,而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富有启发性的、难易适度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分析、判断后作答,让他们迈出敢说的第一步。
第二,注重朗读与背诵。
朗读与背诵是把教材的书面语转换成口头言语的一种方式,它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其内容,又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增强其语感,习得多种句式,还可使学生写话时的遣词造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第三,重视复述和改写。
复述和改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工、改造并表述内容。它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言语、教师言语的理解,丰富其词汇,矫正其语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连贯的、较长时间的说话能力和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的写话能力。
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包括课堂讨论、先说后写的作文、故事会、课文内容表演等等。这些活动一般都是以一个特定的问题为话题,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畅所欲言。这既可以鼓励学生敢说和主动地写,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既能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和身势表达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说话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针对学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情况,教师应努力造成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不作简单否定,而是以褒为主,辅以对错误的纠正。对那些完全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先拟书面提纲,然后照纲发言,一直到最后完全脱离提纲而自然地参与课堂教学言语活动。
第六,充分发挥言语典范的作用。
学生说话和写话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模仿分不开的,教师的言语就是他模仿的楷模。因此,教师优美的口语可以感染学生,教师精炼而准确的口头、书面表达可以影响学生话说、写话中的条理层次、逻辑组织,教师幽默隽永、妙趣横生的口头、书面、身势表达可以使学生说话、写话变得灵活、生动,而精确严密的自然学科的教材言语有助于学生养成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影响学生说明、推论、解释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把听、读作为学生言语获得的能力,把说、写作为学生言语运用的能力来培养。实际上,听、说、读、写四者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常常相伴出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听←→读←→说←→写”的训练方法,使听、说、读、写在循环往复的训练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最终促成学生言语能力的整体提高。
总之,对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优化,实际上既有对教师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的基本规范,又有对教师如何把握和利用学生言语获得与言语运用的特点、规律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培养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言语行为有机地协调一致,以发挥二者的合力,从一个方面增强课堂教学言语的有效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注释[1][2]朱曼殊《心理语言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408页、第394页。[3]于亚中等《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226页至232页。
【优化课堂教学言语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相关文章:
关于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07-10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美学法则12-16
说明文的优化课堂教学(网友来稿)12-16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网友来稿)12-16
课堂教学的总结03-02
课堂教学反思06-13
课堂教学反思11-20
课堂教学总结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