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沁园春长沙(3) 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
〖必修一〗
〖原创〗沁园春教案
〖作者/会员名〗xuping800
〖Email〗xuping800@163.com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揣摩用词。
2、能自主体验毛泽东诗词的磅礴气势。
3、感受文中饱满的激情,促进学生坚强意志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背诵初三(上)所学课文《沁园春 雪》,比较两文在格式上的相同之处。简单复习有关的词牌知识。
(1)词兴起于隋唐,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初起时称“曲子”、“曲子词”,后也称“乐府”、“长短句”“诗余”。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
(2)从广义上说,词属于诗歌的一种。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抒情诗表达情感的方法一般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形成诗歌的意象。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泽东先生……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粤。”
二、新课推进
1、多形式朗读,初步体验。问: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语言精美、想象丰富等)
2、逐层分析。
(1)诗中点名时间、地点、人物的诗句是哪一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表达作用?(“独立寒秋”表现了主人公身处险境却坦荡从容、卓然而立的形象。)
(2)在《沁园春 雪》中有两个起引领作用的动词分别是“望”和“惜”,在本文中也有两个起相同作用的词语,请把它找出来说说分别引领的内容。
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 (眼前壮美风景)
恰: 同学少年……粪土万户侯(往昔峥嵘岁月)
(3)壮美和峥嵘分别通过那些词语表现出来?揣摩上阕的用词(每组分析)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尽、漫、透、百、争、击(矫健飞翔的雄姿)、翔(表现了鱼在水中的轻快自由仿佛飞翔的鸟)--作者把自己
(4)给上阕起一个小标题(壮美湘江秋景画)依据此格式给出下阕的标题(峥嵘往昔同学情)
(5)在描绘了湘江景和同学情之后,作者分别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三、体会主旨。
1、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作者提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这里的“沉浮”意指命运,通读全文,你觉得文中指的是什么命运?(党的命运?国家民族的命运?整个人类的命运?自己的命运?)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击水是有生命危险的,这是一群怎样的青春少年能具有如此魄力呢?
年轻、有激情、有理想(粪土当年万户侯)。
(2)这句话看似写划水,其实是在表明一种志向,表明了怎样的志向?这是什么写作方法?(象征手法。写出了革命青年关心国家命运,以天下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所以,我们回过头看看,上阕问题中的谁到底是谁呢?(关心国家命运,以天下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立志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四、总结本文鉴赏要点
1.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种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