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蜡烛 教案教学设计
&nbs p;蜡烛作者:刘彦亮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06-9-29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新词,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过程和方法目标1. 把握记叙的要素,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2. 把握老妇人的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体会人物思想感情。3. 揣摩语言,品位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其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教学方法1. 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2. 联想拓展法。3. 点拨教学法。教学重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教学准备: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教学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设置问题情景一:♂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呢?设置问题情景二:♂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设置问题情景三:♂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请学生进行赏析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四、语段品读,体会精神。♂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 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五、内心体验,互动释疑。1、内心体验: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②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学生补充搜集到的资料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21页 整体感悟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讨论明确: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蜡烛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蜡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03
课文《半截蜡烛》教案设计范文07-23
《蜡烛》的教案10-23
《蜡烛》教案12-23
《蜡烛》教学反思08-05
蜡烛的教学反思08-11
《蜡烛 》 教学反思09-09
蜡烛教案优秀05-08
《半截蜡烛》教案05-27
《红蜡烛》教案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