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刘亮程在天涯散文天下答问录(转载)
2006-1-13 闻中
牐1、闻中来为刘亮程鸣一声锣先,开个道: )
刘亮程的出现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坛的奇迹之一,李锐先生认为作者“获得了与天地万物的深情独处、对自己内心自由高远的开阔舒展”的体验;林贤治先生说刘亮程“才过而立之年,却经历了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世事沧桑。多少庄稼人,牲畜,田野,小麦和树木,在他的眼中化入化出,生死衰荣。”并说刘亮程“他活得太久了。”;我觉得都不算过誉。是的,我们可以说刘亮程与文明甚至文化的花花果果无关,它只是大地的单纯产物,来自于泥土和根脉。按说这种出自偏远地域作家之手的远离文坛主流的文字,最可能获得的或许该是野草自我枯荣的命运。但它面世了,而且不失时机地面世了,这种澄明的风格对于当代中国文坛的启示和意义是深刻而又是久远的。为此我们得感谢某些优秀得出版商,当然更得感谢刘亮程的沉静之精神劳作。
刘亮程:谢谢闻中先生的文章。
2、希望去那个“一个人的村庄”看看。请刘老师谈谈这个村庄的现状,以及这个村庄与你目前写作、生活的关系。
刘亮程:我曾经生活的那个村庄,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至今没有多少变化。它是一个很自然的村庄,没被有意规划过,保持着人在大地上随意居住的样子。它几乎是我所有文字中的村庄原形。现在我们家只有一院旧房子空在那里。
3、刘老师是按顺序回答天涯散文天下网友的问题,还是有选择地回答呢?
刘亮程:题太多,两小时做不完,只有挑容易的答了。
4、刘老师,您写过诗吗?
刘亮程:我写了十年诗。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写到九十年代初。后来改写散文。有人问我,从诗歌到散文,思维、语言是怎么转换的。我说,我没转换,我直接用诗歌语言写散文,后来又用散文语言写小说。其实,我只是在写我想写的东西,并不认为我写的那些东西就是散文,别人说它是,我只是没吭声,算是默认了。
大家把我的文字认可为散文的时候,散文就已经不一样了,和以前的散文截然不同了。
5、影响你最大的作家是谁?还有书?不会是梭罗吧!
刘亮程:屈原、庄子、《山海经》。
6、先生,你爱你写的这些吗,真心爱吗,如果你不是一个作家,你还爱吗
刘亮程:因为我爱它们,我才成为一个作家,把我所爱书写出来。
7、1,你后悔来到城市吗?为什么?
2,请问你觉得自己的散文中,农村是被美化了的吗?
刘亮程:1、我后悔没早点来到城市。城市更适合人的身体生活。城市是专为人的身体创造的舒乐家园,所以被称为人类第二家园。而乡村适合人的心灵。自古以来,人们都乐于把心灵留在乡村,而让身体在城市生活。
2、中国乡村从来就没被真正诗意的呈现过。那些所谓的乡村作家把农村写的土不堪言。另一些外来者只是走马观花的看到了乡村风景,乡村最表层的东西就让他们激动不已了。它内质的诗意依然完好的保存着。我构建的是乡村精神。或者说,我只是借用了乡村场景。这是我熟悉的。我对具体的乡村生活没有兴趣。如果我生活在城市,同样会写出一个人的城市。对于文学来说,城市和乡村有何不同呢。只是不同的生活场景而已。我关注的是人,人的感知、梦想和存在,我从来没把我笔下的人当成农村人和农民。他们是和大家一样的人。有着同样的快乐痛苦贫穷富裕和梦想。和我们过着一样的白天和黑夜,我们上班的时候他们下地了,我们下班时他们收工回来。如果有不一样的话,他们更贴近自然,比我们有更多的生存危机和苦难。
8、请问刘先生,您对当代散文有没有一个总体上的评价?
刘亮程:我很少看散文。尤其很少看当代散文。就个人阅读而言,我喜欢被时间推远的那些东西。太近的东西看不清。加之太多了,看不完。我更喜欢读诗歌。省劲。
9、老道的语言是怎么修炼成的,多读还是多写,如果是多读,读什么书?
刘亮程:好语言从来就不是炼出来的。她是自然流淌的,像泉水一样。心中有泉,才会流水汩汩。
10、刘老师:您好,上面我问的问题不知道您看到了没有?谢谢。我再想问一个问题。陈寅恪关于学术研究提出了“预流”的精辟之见。他说:不预流,就会落伍,就会僵化,就会停滞,就会倒退。能预流,就能前进,就能生动活泼,就能逸兴遄飞。这话同样也适用于文学创作。当初,您的散文甫一问世,就引起了散文界的巨大反响,并在一定时期了引导了中国散文界的走向,一时坊间模仿者云集。请问,您是否认为自己已经修成了“预流果”?关于本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方向,您能否预流一下?而于您自己而言,您将如何实现“前进、逸兴遄飞”,实现新的突破?谢谢。
刘亮程:"流俗"是 需要作家警惕的,但不是每个作家都有类似的问题。
11、请问刘先生,很多人骂你的散文是伪乡村散文,你个人如何对待这种评语?
还有,你想过走出村庄吗?
恩,还有一个问题:既然说你是伪乡村散文了,那就表示你其实和真正的乡村有点"隔",那么要求你"走出乡村,直面惨淡的人生"就矛盾了. 刘先生,你个人认为自己是在乡村外还是乡村内?
刘亮程:骂的好,说明我的散文确实和以往的所谓乡村散文完全不一样。
在我早期的散文中,村庄是家园、故土、出生地,是人畜共居的田野自然。在更早的诗歌中村庄是飘忽的云中之梦,是想象的开始和尽头。在我后期的散文,包括刚完成的长篇小说《虚土》中,村庄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点,所有事物游离于它之外。村庄和外面世界的界线已模糊。它们全部的被一个人的精神所笼罩。
12、:<<一个人的村庄>>是可以放在枕边,天天阅读的好文,只是不好买到。
刘亮程:谢谢大家的偏爱。<一个人的村庄>是我在七八年的时间中陆续写完的,1998年4月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时,只有十几万字,还没完成。后来――2001年再版时增加到二十多万字,仍旧没写完,直到<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社2001年)出版,这些关于一个村庄的文字才算完成。总计有50万字。
《一个人的村庄》精选本明年一月重新编辑出版。各地书店应该都能买到。
13、刘亮程:对不起,不是我的打字慢,而是思维慢。都是乡村生活,让我的一切都变慢了。
14、您是否写过某些文字,而某些文字却不是您想表达的。
刘亮程:可能有。词不达意是古今作家都难免的。有时在词,胸有万千气象而无语可表,语言本身有缺失。有时在人,万千词语在心中不知如何用,用哪个。
语言本身也有一种惯性,像一种编排好的程序,当你打出一个字,它会瞬间不假思索地冒出一行或一大段。别把这种东西当成才思泉涌。即使才思泉涌的时候也要警觉涌出来的是泉水还是垃圾。
有人把写作说成是放牧语言。那是像放羊一样去写文章,让语言跑在前面,思想在后面。语言拖着思想跑。写作应该像溜狗,人在前面,狗跟在后面。思想牵着语言走。而不是相反。
我的文字中很少用现成的不可靠的词语,不用成语,我怀疑它们。我的语言大致是话语组成的,而不是词语组成的。我只相信字,不相信词。
15、非常喜欢刘亮程老师的《一个人的村庄》,文字纯粹,意境大方。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您进行对话:在您看来,如何调和乡村权力阶层与田园氛围的不和谐关系呢?
刘亮程:田园氛围是乡村各阶层共同营造的。它是一个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和谐文化环境。这种环境早不存在了,何谈调和。
16、当年村头闲人想买<一个人的村庄>,买了尽两年,后悔了两年.当时是在一家小书店看到的,因钱的问题没买成,后来有钱了.那书店却没有了,让我帮忙找也没找到.
刘亮程:村头闲人一般都是看看天,看看路,路上没人时一心一意看天上的云,一般不看书,所以知道许多书中没有的东西。我一般不建议村头闲人都去看书,那样的话,下次我们到村头跟他们聊天时,他们满嘴说的书里的事,那多没意思。
17、读着您的<<一个人的村庄>>,心里老有个强烈的愿望.如果我是和您同村的一个小女孩,能够和您共同读遍村庄的角角落落,让太阳把我们一起晒老,该多好.不过,那就不是一个人的村庄了.呵呵.
刘亮程:和我同村同龄的好多小女孩,都和我一起被太阳晒老了。村庄还是一个人的。人的孤独是不被拯救的。在我们的内心中,每个人都孤单的活了一生。《一个人的村庄》是一个人为了挣脱孤单而无限敞开的内心。
18、刘老师对余秋雨的散文有何评论?
刘亮程:余秋雨曾经带来了一个散文时代。我尊重余先生对中国散文的贡献。
19、问个容易的,先写散文还是先写小说要好一些?对开始写字的人来说?
刘亮程:先写诗吧,容易有成就感,一开始就写小说,太累了。写不成一扔几万字。一首诗就十几行,写不成损失成本最低。
20、您有“乡村哲学家”的美誉 您对这称号是怎么看的? :)))
刘亮程:它是一顶并不适合我戴的破草帽。
21、刘亮程先生的乡村散文诗意有余,有意无意地遮蔽了真实的苦涩。
刘亮程:乡村――农民的苦涩真实而巨大,我的几篇散文,怎么能够遮蔽掉它呢。
我只写我内心感知到的,没回避苦难,也不无视快乐。我的文字中从来没有简单的痛苦和快乐,人间的苦乐忧喜早被融和在一起。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文字。
22、很想请教楼主一个问题,诗歌化的散文,写作时无疑很流畅很快意,但久了会不会有难以为继的困惑,你会不会仅仅只能关注文字的美而没有余力去兼及其他,比如楼主你自己,你会不会有空了的感觉。我无意冒犯,只是因为这个问题是困惑我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些我喜爱的作者会发生的问题。
刘亮程;我对‘美文’不以为然。文字有什么美不美的, 只是工具,如果有,美文也是文章的底线。我们说一个人的文字好,那是最差的表扬了。现在的小学生就能把文字写的很好。追求美文是件迂腐而可笑的事情,所谓舞文,拿文字做表演,最拙劣的东西了。让文字安安静静去接近,让文字变成所呈现事物本身。最好的文字是让人感觉不到文字存在。
23、文学,似乎在老刘这里拐了个弯,读者他的文章,真要慨叹人这种精灵真是自然的造化呀!我想知道,老刘,你读的书有多少?是怎么读的?不会是万卷书吧?是不是在万卷书之后,才会写出真的东西来?恳请谈谈这方面的意思。
刘亮程:读书不论多少,穷其一生,又能读多少书呢。要看读书质量。读进去,读懂了,一本胜百本。若没读进去,读千本又有何用。
24、刘先生,读您的散文感觉您对世界的理解充满了一种纯朴深厚的哲学观,您的笔触深深地扎进自我的村庄,并由其看到了整个世界。但是客观世界的博大远在村庄之上,那您认为如何实现自我创作的超越?
刘亮程:超越这个词我不喜欢。它表现了人的目空一切的自大心理。我的写作是朝回走的,回到我自己,回到我所呈现的事物的本质。没什么可超越的。我只是不断的在接近。大和小的观念在我的文字中也不存在。只有小作家,没有小题材。
25、因为时间有限,只能说出一些观点,不做细论。
望大家理解。
26、我是个文学青年,大四了。刘大哥,工作和文学爱好应该怎么处理呢?
刘亮程:先工作,让自己有个好生活。因为文学是地久天长的事情,留在一生中慢慢去做。
27、来晚了想问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大作家吗?说心里话
刘亮程:我认为我在不断长大。
28、居然在这里见到刘亮程老师的文字!!!记得最早读的一篇是《寒风吹彻》,当时是在《天涯》杂志上吧。就喜欢得紧,觉得真正在文字间找到了乡村的模样和气息。还陆续介绍给很多人去读。这篇《父亲》,也喜欢。我觉得写出了那种难以言明的复杂情感:说不上多炽热、多感人,或者多温馨、多绵密,但它就在稀稀疏疏间网住了你,好像走多远也走不出;有时以为忘了,随意眺望,却又见着了它在身边……
刘亮程:谢谢湘江流水。《先父》是我前年完成的散文,发在《人民文学》04年6期。好些年前就想为父亲写一篇东西,一直没写。一直在等待。写作就是这样一场等待。从30岁,等到40岁,等到42岁,那些文字终于到来了。再早的时候我无法完成。有些东西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才能感悟到。我新近完成的长篇小说《虚土》,也是一场漫长等待的结果。我4年前开始想她,那时她像一个远路上的亲人,我知道她在向我走来,我听到她的脚步,闻到她的气息,但还很远,不会一下子走到跟前,我还不能完全触摸到她。现在,当这部小说完成时,我享受到一种到达,我的想象、激情、对每个事物的单独感觉,全到达了。
【刘亮程在天涯散文天下答问录(转载)】相关文章:
虚拟村庄的诗意栖居者--刘亮程散文解析08-16
亮心灵的灯05-01
亮眼睛说课稿09-23
《指南录后序》教案12-01
会亮的玩具教案09-30
中班主题优秀教案《玲玲和亮亮》及教学反思04-05
刘征戏说《西游》09-24
《昆虫备忘录》教案06-25
《散文》教案10-21
刘桢《赠从弟》赏析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