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魂系乡土的跨文体诗人

时间:2022-04-12 19:02:2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刘亮程:魂系乡土的跨文体诗人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诗人吧,你知道刘亮程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刘亮程:魂系乡土的跨文体诗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疆沙湾县人。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等。现就业于新疆作协……”,这是刘亮程第一部长篇小说《虚土》勒口处的作者介绍,简约至极,却也正合他散淡、从容的气质。因一系列情感饱满、哲理深蕴的西部散文而成名于20世纪末中国文坛,并在文学界乃至读者当中形成一股不大不小的“刘亮程热”,这位年过不惑的新疆作家似乎并未因这样的声名而浮躁,亦不曾有热闹过后的寂寞。他笔下如何流淌出那样平静而有力的文字?从刘亮程的言谈举止中不难找到答案。

  2006年初问世的《虚土》是他第一部长篇。不过,至今刘亮程仍认为《虚土》不止是小说,“其实我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一定要是小说或者散文,我只是想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表达我的内心。”刘亮程慢悠悠地说:“从读者到评论界,对《虚土》都有些误读的成分,觉得它既像散文又像小说。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过于强调文体,而我更多是看重文字中要表达什么。”当然,他自己对《虚土》还是满意的,因为二十几万字承载了他以往散文没能包含的故事、情感。

  出生在新疆沙湾附近沙漠边缘小村庄的刘亮程,在那里度过他的童年、少年以及最初的青年时光。戈壁、草地、黄泥屋,种地、放羊、管理农机,闲时写写诗,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元素,不乏诗意,深入他的血脉,酝酿出他后来的作品,进而直达读者心底。时至今日,刘亮程仍觉得自己首先是个诗人,“我写了十几年诗,这对我的散文风格有很大的影响,我的散文其实是诗歌的沉淀”,他否认后来选择写散文是因为这个时代对诗歌的疏离,他觉得诗歌对他而言是属于某个人生阶段的,就像后来写散文,也是自然而然的。“现在我仍然对诗歌这种文本情有独钟,每当翻看一本文学杂志,哪怕其中只有一首好诗,我也会觉得其他的内容可以不必再读了”。

  刘亮程并不觉得来到乌鲁木齐,成为专业作家同当年的乡村生活有什么太大差别。他眼中的城市生活,一样有同乡村紧密相连的地方:“乌鲁木齐是典型的西部城市,大量农民来到城市谋生,也生活在城边,有很多城乡结合部,农田就在城市边缘。”即使在他创作《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候,他的生活也不全是写作。那时他在乌鲁木齐打工,写作完全是爱好,工作之余铺纸动笔,断断续续的,很随意。薄薄的一本《一个人的村庄》,差不多写了十年。是不是专业作家的写作较之当年那种完全自然状态的写作对文学更不利,刘亮程说:“其实写作也是需要一种压力的,这种外在压力会促使我把积蓄心中的东西完整、及时地形成文字。出版社向我约稿,对我的写作影响挺大的,毕竟原来的写作状态有些太闲散。所幸我至今没有失去适度的‘闲散’。”

  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很多乡村的城市化变迁显而易见,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一波又一波乡土题材写作的热潮,文坛似乎从来都不缺少执着于乡土写作的作家,对此刘亮程有自己的理解:“文学是需要一些平稳而长久的东西来滋养的,乡村、土地,这些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博大悠远,作家更容易对此进行表达。而城市的发展仍在进行之中,充满变化和悬念,这些就是城市的不平稳之处,所以我认为对城市的文学表达,其实更不容易。”

  以写作为业的刘亮程把自己目前的生活戏说为“闲人一般”。每天早上起来写东西,上上网,下午散散步,一种有规律的恬淡。对于时下文坛的热点人物和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他也会关注,偶尔找一本来翻翻,但也就是翻翻,“更多的时间是在阅读西部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那才是我真正的兴趣所在”。

  《虚土》还在人们的阅读视野内,刘亮程已经全身心投入新长篇的写作中,是他所说的那种“有计划的,随意的写作”。据他说,这部长篇几乎是跟《虚土》同时动笔的,目前已经写了差不多十万字,预计写40到50万字。“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读者从开篇第一句话就会认同它是小说。同《虚土》相比,这部长篇小说的风格非常写实,如果说《虚土》写的是我的灵魂层面的东西,那这部新作就是在写我的生活本身。它会把我在以前写的那些散文和《虚土》中没能写出来的东西都表达出来,是那些作品的延续,也是我对内心的乡土情结的一个交待。”刘亮程非常享受这部长篇的创作过程。

【刘亮程:魂系乡土的跨文体诗人】相关文章:

虚拟村庄的诗意栖居者--刘亮程散文解析10-27

《乡土情结》教案03-17

亮眼睛说课稿06-09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2-16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2-25

乡土情结教案设计08-25

《浓浓乡土情》教学反思12-22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08-2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