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09-30 16:37:4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教师中心稿)

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

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教师中心稿)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中学    彭轻友

古典诗词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笔者以前曾听过一些古典诗词教学的公开课,虽然老师们在处理文本和结构课堂上颇具匠心,有的甚至能够做到“别开生面”,但很多人还是偏重于对“微言大意”的阐发,终究未能走出“教参”定义和“灌输”窠臼。实施新课标以来,经许多教育专家的极力倡导,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注重积累、品味和涵泳,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新亮点。然而客观地说,目前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状况总体上看还不够成熟,仍存在着教学内容不丰富和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化的缺陷。而对于“读”的片面理解,甚至还导致了过浅和过滥的“满堂读”的误区。

从2003年开始,湖北省孝感市教科所在全市开展中学语文“读写说”综合教改课题实验,为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实践“读写说”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其一,对教学环节进行重组和优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探索古典诗词内涵的兴趣。其二,使课堂教学空间更加开放,突出了学生主体,便于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古典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后者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笔者在实施“读写说”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和教学作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诗译诗,重造诗词意境,充分感受精美语言。

以前教学古典诗词,比较流行“翻译”、“改写”等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诗词内容,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做法,大多是把古典诗词变成了大白话,其原有的节奏、韵味、意境全失;学生所“理解”了的,是一个早已面目全非的“意思”。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诗译诗”的做法,不仅克服了以上缺点,部分地保持了诗词的“原味”,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为现代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以诗译诗,有两个层次,一是保持原诗的句子数量和基本结构,只作部分的扩充,押与原诗大致相同的韵。初学译诗时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二是只忠实于原诗的构思和基本内容,在句子数量、结构、押韵等方面根据需要可以有较大变动,不拘一格。如《诗经蒹葭》的第一节,可译为“七言诗”: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也可译为“自由体”:(琼瑶《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再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七言绝句,可以“扩充”为长四节的“现代诗”,一咏三叹,妙不可言:

 

杨花飘落的暮春时节,

我听见了杜鹃的哭泣,

可是我的冰清玉洁的朋友啊,

你在哪里?

你是否已离开那京城,

在凄风苦雨里,

怀抱无限的忧伤,

远涉五溪?

请你,也把我的心带走吧!

如果不能,就交给明月,

让他相伴着我,

也永远相伴着你。

让明月相伴你到遥远的夜郎,

再给我捎带来你平安的消息。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古风体长诗,笔者在教学时也让学生尝试着译诗并大声吟诵。学生们作“登楼长啸”状,兴味昂然。录其一如下:

 

多少个昨天,已弃我而去,

弃我而去的,已不可以挽留;

多少个今天,让我烦乱,

让我烦乱的,是绵延无尽的忧愁。

万里长风中,

看,一群群秋雁在高飞!

让我们开怀畅饮吧,

登上这高不胜寒的谢朓楼。

也曾记得蓬莱的文章,

也曾记得建安的风流,

还有这高楼的作者,

他是那样的清新隽秀!

你和我,不也一样?

不也一样的胸怀伟业,

不也一样的壮心难酬,

简直要高飞上九天,

去和月亮牵手!

而现在,愁绪包围了我,

弱水般的刀斩不绝的长流,

纵然有美酒相伴,

又如何销蚀得了这满心的烦忧!

人生是不称意的,

圆满只在梦中留驻。

也许明朝,

漂泊的我,散发披肩,

只驾着一叶扁舟。

 

 

二、发挥想象,再现创作情景,深入诗人内心世界。

张晓风的一篇《不朽的失眠》,将张继的《枫桥夜泊》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创作情景的方法,也是个性化解读古典诗词的有效形式。以这种方式阐述诗意,既要掌握丰富的背景知识,又要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此外还要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古典诗词的活动。下面是笔者指导学生对《泊秦淮》创作情景的阐述。

夜半客船

孤月高挂,几颗寒星偶尔闪动。皎洁的月光洒向秦淮河,水面上粼粼的波光一片。

这时,一叶轻舟从远处悠然飘来。客船上,一中年男子手持酒杯走出船蓬,欣赏明月。只见他,憔悴的脸上带了些醉意。他就是杜牧。天上的孤月似乎对杜牧情有独钟,将明丽的月色尽情挥洒,把他的身影拉长在水面上。

客船悠悠行驶,转入一条更宽广的河道。

忽然间,一阵阵优美的歌声飘然而至,为寂寞的夜空添了几缕情调。杜牧不禁抬头眺望。岸上是一个小镇,酒肆林立。虽已是深夜,仍然灯火通明。此时,依稀听出唱歌的女子换了曲牌,一阵颓靡的歌声传进了他的耳朵。

船夫问杜牧:“客官,您听得出这是什么曲吗?”

 “陈后主作的《后庭花》!”杜牧冷冷地答道。他猛地将杯中烈酒灌下肚去,酒的辛辣味道直刺肠肚。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暗自道:“亡国之音!”

他再次向酒楼望去时,却见十来个身着华贵衣服的酒客,有的摇头晃脑,有的眯缝着眼睛,正在用心欣赏那曲子。这情景,让他很不好受。他想到了十多年前的安史之乱,想到了现今的藩镇割据。想到了朝廷的腐败……他想了很多很多。

望着那些借歌声助酒兴的人们,杜牧不禁怒火中烧。他大呼道:“国之将亡,怎能寻欢作乐!”并把手中酒杯投入了河中。那酒杯在水中泛起了几圈波纹,慢慢散开,消失在无边的黑暗中……

他似乎有所感悟,来了诗情。他步入船舱,借着油灯的微光,铺开宣纸,压上镇石,饱蘸浓墨,边写边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写完之后,他仍心绪难宁,又走上了船头,抬头仰望着那皎洁的月光。他缓缓地叹息着:“国之将亡……欲哭无泪啊!”

他的船终于消失在苍茫的水雾中了。

几年以后,唐王朝灭亡了,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人们记住了一位伟大诗人的名字。

三、边读边说,真诚悟对作者,实现学生文本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其执教的古典诗词演示课中,把“说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并提出“发挥想象,飞扬神思”的要求。在实践“读写说”课堂教学时,广大教师都把“说”作为“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新课程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及多媒体课件等都属于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要在诸因素的互动中展开。要实现这些互动,首要的还是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说读”古典诗词,就是要实现学生和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

从形式上讲,“说诗”有以下两点要求:其一,面对诗人说话,用第二人称,直接地说;其二,可以想象合理的情节。以下是笔者在执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引导学生“说诗”的课堂实录。

生1:啊,诗人,你是否听说了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他是你的朋友,你是否为他感到特别伤心?

生2:诗人啊,杨花落尽,杜鹃啼鸣,在这样一个暮春时节,你的朋友远离了你,从此相见无期,你将怎样表达你对他的心意?

生3:诗人啊,王昌龄是一个多好的人啊。他曾经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内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一个冰清玉洁的人,竟然受到权贵的诋毁,真叫人不平!

生4:诗人啊,你为什么要托付明月,是因为“明月千里寄相思”吗?

生5:啊,诗人,从此以后有明月相照,你和朋友都不再孤单了。这真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啊!诗人啊,祝你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生6:诗人啊,你也要放开朗些,有朝一日,你和朋友一定能够相聚一堂。

再比如教学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学生“说诗”的课堂实录:

生1:诗人啊,相见难,离别更难。在这无力的东风中,百花凋零,叫你怎能不感伤呢?

生2:诗人啊,你和家人分别这么长时间了,千里迢迢,山重水复,你真是饱尝了思念之苦啊!

生3:啊,诗人,你看这春蚕咀嚼着桑叶,它吐出的丝又细又长,到死方休,这多么像你对家人的思念啊,日子越久,思念越长!

生4:啊,诗人,你看这蜡烛,在风中飘摇,越烧越短。它也懂得相思,懂得流泪么?

生5:啊,诗人,你在想你的妻子么?你的妻子也在想你呀!她每天清早起床,对着镜子梳妆的时候,看到自己都变老了,多么伤心啊!可是她还在替你担心,怕你受了风寒,叫你多穿点衣服。你的妻子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

生6:诗人啊,你看那飞过天空的青鸟,它是懂得你的心的。何不修书一封,让它带去你的祝福呢?

四、类比创作,训练读写能力,拓展作品内外空间。

中学生是否具有创作诗歌的能力?早年洪镇涛先生在深圳市宝安区进行“学习语言”教改实验时,曾经让小学生模仿写作绝句、律诗等古体诗词,非常成功。由此看来,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进行简单的创作,也可以成为个性化解读的一种方式。这种创作,可以寻求不同的角度上的“类似”,如语言上的,意境上的,情感上的,表现手法上的等等。

在执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笔者也曾引导学生进行这样拓展思维空间的诗歌创作。下面是学生用现代诗的形式创作的一首《对月》。

 

对  月

怎样才能读懂你

也把这人世的聚散看透

你的凄寒的清辉

是否记下了

千年舞者的衣袖

在你弧形的身影后

是谁在叹息停留

自从踏上你的相思

就不再遥望

日子的尽头

什么时候

你的摇曳无定的脸庞

化作一颗

南国的红豆

夜也无声

听你我在耳边诉说哀愁 

   

再比如在学习了李白的一些诗歌以后,学生们很有感触。有学生用自由体的形式创作出这样的诗歌:

 

李白的年代

我回想起李白的年代

诗歌不被复制

不被盗窃

诗人露宿旷野

像鸟儿一样

自由地飞过河谷和山林

那时的诗人是真正的歌者

他站在云端豪饮

斗酒诗百篇

星宇和大地在伴唱着

它们是最合格的读者

权势被放逐在阴湿地窖

瞪着充血的双眼

却看不见,也听不见

天空中泼洒琼浆的雷霆

所有的

高贵和卑贱的生灵

啜饮着诗的甘霖

涨红着醉醺醺的脸颊

向天空膜拜

如同面对圣者

如今已不是李白的年代了

地窖的门打开了

诗歌被隐去

黑幕升起

人们有了新的膜拜

更疯狂,更剧烈

又如同面对圣者

当他们都有了新的膜拜

我仍然孤独地露宿旷野

鸟儿一般地

默默地回想着李白的年代

 

古典诗词的教学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值得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体系,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努力。以上浅见,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点经验,在此不揣浅陋,敷衍成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语言误解例谈(教师中心稿)08-10

压缩语段技巧例谈(教师中心稿)06-25

例谈中考语言运用题对学生的考查(教师中心稿)07-30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7-29

谈教学中教师情绪的控制(教师中心稿)10-21

谈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教师中心稿)10-06

也谈创新作文教学(教师中心稿)07-02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教师中心稿)10-27

散文解读之夺命三式(教师中心稿)08-21

记叙文开头方法例谈(教师中心稿)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