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考作文选登

时间:2022-06-08 16:43: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湖南2022年高考作文选登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南2022年高考作文选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湖南2022年高考作文选登

  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高考作文

  巧拙相济,行稳致远

  《菜根谭》有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推崇“尚诚尚拙”的人生哲学,他认为“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拙是一种智慧。面对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杨振宁先生依旧勉励弟子做科研要“宁拙勿巧”。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嬗递,我们都需要清悟远识,省心于伪,以求守拙。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拙”为何能进文成道?这里的“拙”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于纷繁的尘世中能保持一份不为外物所惑的本真。物欲横流的社会,各种“诱惑”催生出无可抗拒的“加速度”,让人类如同置身于一辆沿斜坡下冲而又缺乏有效制动的汽车里。外部地形险要,瞬息万变。车中之人,手足无措,难以把控自我的方向,最终只能随波逐流,惶惶不可终日。“情必近乎痴而始真”,于名利间不忘初心,于繁华中执着坚守,这种守拙,纯粹本真,让人能不惑于心,脚踏实地,笃定前行。

  除此之外,守拙还是竭尽心智,穷其工力,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工作的一种精神追求。这样的人,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而是像青松一般“咬定青山不放松”,像黄牛犁地,有劲慢慢使,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往往显得有些“傻气”。正如芹溪先生倾其毕生心血写就《红楼梦》,不仅没为自己谋得任何名利,反而贫病交加,凄凉谢世。世上哪个争名夺利之徒肯干这等“傻事”?可正是这份“傻”,这样的守拙,才让《红楼梦》成为绝唱。鲁迅曾说“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属于傻子的。”其实,这种“傻气”背后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格局;是抱朴守拙,方成大我的人生智慧。

  诚然,守拙能让我们守住生命的底色,获得精神的澄亮。但俄罗斯谚语有言“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可见,我们既需要“拙”的执着肯干,也需要“巧”的方法指导。这样定能事半功倍,行稳致远。

  这里的“巧”不是杨振宁先生反对的钻营捷径的投机取巧,不是为谋私利的弄虚作假,不是贪图享乐的好逸恶劳,不是“好风凭借力”的工于心计。这种“巧”不是“见机行事”,不是“巧言令色”,更不是“欺上瞒下”。这些“巧”看似“聪明”,实则是自作聪明,贻害无穷。我们需要的“巧”,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我们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就像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而这种“巧”又来源于“拙”的不断实践,只有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积累,才能于“拙”中见“巧”。

  巧拙并济,方能行稳致远。正如奥运冠军们,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踏实训练是“拙”,教练们的方法指导是“巧”。在“巧”与“拙”的互补之中,他们便征服了世界。

  愿每一个你我,都能于“巧拙”之间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驭心无惑,驭志无疆,向阳拔节,熠熠生光!

  拓展:

  2006高考作文,湖南卷:

  “意气”一词在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

  1、意志和气概。例如“意气风发”。

  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

  3、由于主观和偏激所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谈意气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哭笑不得的优秀作文

  1号作品: 《大笑之余,长叹,天咧!》

  今天万千学子高考,高考作文题无例外的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中午12点40多,吃完午饭的我闲着无聊,看到湖南卷的作文题《谈意气》后,觉得这个议论文很是难写,也没完全弄明白“意气”一词的具体释意,用BAIDU一搜,却发现了易中天老师的一篇好文《书生意气》,再加上这几天一直在看他的《易中天品三国》,便细细的将易老师长文看完,发现其中几段说得甚是精彩,一时兴起就贴在新浪的评论里。

  下午上班,一位同事告诉我,他在网上发现一个网民写的《谈意气》,觉得非常好,建议我去看看,结果我登上这位网民的博客一看,简直大惊失色:易中天老师写的《书生意气》一文,啥时成了他的作品了?还冠冕堂皇的参加了新浪2006年高考作文同题征文大赛!

  再一搜更乐,中午我用baidu随意搜索贴在评论里的2段话引用他人的话,居然在网上也成了今年湖南高考作文学生的“优秀作文!

  大笑之余,长叹,天咧!

  附1:所谓的湖南高考优秀作文:

  《谈意气》

  实际上意气这玩艺,原本就不大说得清。意气风发是好的,意气用事就不好。正如书卷气很好,书生气就不怎么好 。事物总有两重性,意气也一样。

  问题是,怎么一说到意气,便会想到书生呢?

  大约也因为只有 书生才会意气用事吧!

  政治家是不能意气用事的。生意人也不行。政治家如果意气用事,其结果不是天下 大乱,便是自取灭亡。生意人意气用事,则非赔个精光不可。至于在官员身边听喝,在老板手下打工,便更是闹不 得意气。在田里种地,在厂里做事,多半也闹不得。算来算去,可以闹点意气的,也就是书生。因为书生一不种田 ,二不做工,三不经商,四不从政。即便谋生,也无非教书写书,终归是和书本打交道,没其他人那么多实际的考 虑。所以,从来就没有“商人意气”、“政客意气”,或其他什么什么意气,只有“书生意气”。

  书生也 就是读书人。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叫书生。叫做书生的,似乎只有那些年纪轻轻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老 一点的,就得叫学者或是导师了。其实学者也好,导师也好,仍是读书人。其所以云者,无非不但“知书”,而且 “达理”。达什么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如此而已。可见是不是书生,不光看读不读书,也不光看年纪大小,还得看通不通世故。如果年纪一大把,仍然一点世故都不懂,那就还是书生一介。相反,如果少年老成精明练达,那就不大像是“书生”,而且也多半没什么“意气”。

  可见,所谓“书生意气”,就是只懂“书”,不懂“事”的意思。只懂书,不懂事,是很容易犯傻的。因为这样的人常常“认死理”。一个人,一旦只认书上讲的“死理”,往往就不大认得“活理”人情世故了。所以,一个读书人,如果在某件事上犯了傻,人们就会说他“毕竟是书生”。

  但明代士大夫还有一种风习,即争意气而不争是非。明季君臣尤喜意气用事,君臣之间一再意气相争。如大礼议期间,阁臣多次封还皇帝的谕旨,双方互不相让;万历皇帝则因为立储一事与大臣反复较量,最终不得不屈服于众意 ,但失意后的皇帝竟然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深居后宫不问国事,创下皇帝不上朝的纪录;自称“非亡国之君”的崇祯皇帝也没有摆脱意气用事的风习。不仅君臣之间争意气,臣僚之间也互相以意气用事。景帝时,甚至有廷臣群殴,当场捶杀政敌。明末,群臣以声气相交接,排斥异己,党争不休,史称“士大夫峻门户而重意气”。

  上文中,分割线前一段是易中天老师的《书生意气》一文中的一段,后面的是我从网上搜的《光明日报》刊发的《重意气轻是非的晚明清议》中的一段,由于将2段同时发在了新浪评论里,被人这么一“结合”,居然就成了今年湖南高考的“优秀作文”,汗啊~~~

  附2: 《书生意气》作者:易中天

  书生意气这词,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实际上意气这玩艺,原本就不大说得清。意气风发是好的,意气用事就不好。正如书卷气很好,书生气就不怎么好。事物总有两重性,意气也一样。

  问题是,怎么一说到意气,便会想到书生呢?

  大约也因为只有书生才会意气用事吧!

  政治家是不能意气用事的。生意人也不行。政治家如果意气用事,其结果不是天下大乱,便是自取灭亡。生意人意气用事,则非赔个精光不可。至于在官员身边听喝,在老板手下打工,便更是闹不得意气。在田里种地,在厂里做事,多半也闹不得。算来算去,可以闹点意气的,也就是书生。因为书生一不种田,二不做工,三不经商,四不从政。即便谋生,也无非教书写书,终归是和书本打交道,没其他人那么多实际的考虑。所以,从来就没有“商人意气”、“政客意气”,或其他什么什么意气,只有“书生意气”。

  书生也就是读书人。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叫书生。叫做书生的,似乎只有那些年纪轻轻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老一点的,就得叫学者或是导师了。其实学者也好,导师也好,仍是读书人。其所以云者,无非不但“知书”,而且“达理”。达什么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如此而已。可见是不是书生,不光看读不读书,也不光看年纪大小,还得看通不通世故。如果年纪一大把,仍然一点世故都不懂,那就还是书生一介。相反,如果少年老成精明练达,那就不大像是“书生”,而且也多半没什么“意气”。

  可见,所谓“书生意气”,就是只懂“书”,不懂“事”的意思。只懂书,不懂事,是很容易犯傻的。因为这样的人常常“认死理”。一个人,一旦只认“死理”书上讲的道理,往往就不大认得“活理”人情世故了。所以,一个读书人,如果在某件事上犯了傻,人们就会说他“毕竟是书生”。

  然而,一个读书人,又是不能没有一点“书生意气”的。读书人怎么就不能没有“书生意气”呢?因为读书的目的原本就是养气。养什么气?意气。什么是意气?意气就是真性情。“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杜甫。性情相近,也叫意气相投。性情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吗?为什么还要靠读书去养?因为真性情是很容易丧失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之类且不去说他,至少诸多的现实问题你总不能不考虑。生活是很实际的。在现实中求生存的人也不能不实际一点,何况趋利避害原是人的本能?谋生的艰难,名利的计较,时时都在消磨着我们的真性情,或以其利,或以其害,或以其“挡不住的诱惑”,或以其“顶不住的威胁”。名缰利锁,霜剑风刀,不堪重负的人一路踟蹰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其真性情又能所剩几何?所以,别看“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旦走进社会,往往就会换了一个人。能够保有这份“书生意气”的,其实并不太多。

  看来,真性情实在很难保存在现实生活中。由是之故,它便只能保存在书本中。实际上,人类之所以要有书,尤其是要有那么多哲学书和文学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灵魂有所安顿,真性情能有一个地方存放,或者能有一个时候重温。因为哪怕你为生活计,不能不把真性情遮掩起来,但,夜深人静时,你总还可以读书。

  于是,书,便成了真性情的寄寓之地,而意气也得靠读书来滋养。大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书便每每和剑联系在一起。“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高适;“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温庭筠。书生和剑客一样,都不能没有意气。剑客重然诺,轻生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侠肝义胆全凭一股气支持着。书生也一样。真正的书生,上马杀贼,下马草檄,慷慨陈词,仗义执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才叫“书生意气”,这才叫“书生本色”。

  所以,一个人,如果没了真性情,就不配叫做读书人了。

  同样,一本书,如果不是用真性情写的,就不是好书,甚至不能叫书,不配叫书,顶多只能叫做“伪书”。

  不是说读书人就高人一等,更不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是的。我要说的只是,世上不能只有读书人,也不能没有读书人。正如一个读书人,不能动不动就意气用事,但也不能一点书生意气都没有。人类是有分工的。分工不同,角色也不同。政治家有政治家的任务,生意人有生意人的作为,知识分子也该有知识分子的本色。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与良心。他的历史使命,就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超功利的态度对社会人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该说话时就说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要做到这一点,又岂能没有书生意气?

  因此,不要嘲笑书生意气。相反,对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我们还应该发自内心地敬重,哪怕他学问并不多,说得并不对。我坚信,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能对书生意气持有一份敬重,那就一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强大的国家,昌盛的民族。

  2号作品:湖南考场,就要表现出湖南人的气概,性格。

  ----------------------------

  《湘江意气》

  1969年,湖南衡山接收了城镇青年。

  那些青年,实在可怜,天天喝稀饭。

  《古史考》中记载:“黄帝始作釜甑,火食之道始成。”

  釜是铁锅,甑是陶器蒸锅。甑的底部有孔,放于铁锅内。 釜底加薪,蒸汽穿过陶孔,可蒸美食。 其最有名者为:陕西甑糕,江米小枣,天下谁人不知晓?

  炎帝的甑不是瓦盆,而是木桶,或者竹桶, “甑”是蒸笼,下面放水,上面放米。然后,把甑置于釜中。

  湘人爱吃“捞米饭”,北方人称之为“捞饭”。

  把大米煮得半熟,捞出来,然后把米放在“甑”中蒸。

  城里的学生没做过饭,不会用甑。

  他们不知道,把半熟的米饭放在上层,而是将其放在水里。

  做米饭,费了两道手,结果,熬了一锅稀粥。

  听说城市青年怨声载道,县里的干部下去调查。

  原来如此,县委派人下乡,向知青宣传炎黄。

  这就是湖南人的气概!

  再讲一个故事。

  衡山有一个生产队,队长人挺好,就是爱开玩笑。

  早晨,一个城镇女青年问:“我干什么活儿?”

  队长说:“你去撮牛粪,这活计又轻闲,又省力!”

  女青年不知道什么叫“撮牛粪”,就去问一个农民。

  那个农民知道队长爱开玩笑,但是不知道,这就是队长给她派的活计。

  农民说:“你看牛圈里,铺着很多稻草。牛在稻草上踩来踩去。 稻草和牛粪搀到一块儿,就变成了肥料。”

  女青年来到牛圈,铺上稻草,光着脚在牛粪上踩。

  过了一个多小时,一位老奶奶经过牛圈,看到这个场面,很奇怪。

  “你干什么呢?”老奶奶问。

  “我在撮牛粪呀!”女青年说。

  “胡闹!”老奶奶生气地说,“队长给你派的活计,是喂牛。 他这个人,从来不会正经说话!”

  女青年感到受了侮辱,跑回自己的房舍,趴在床上哭。

  事情闹大了,队长非常后悔。带着那个社员,到女青年的房前陪礼道歉。

  女青年还在哭。

  队长和那个社员跪在门口说:“我们错了,再也不敢了!”

  女青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儿呢?

  3号作品:《谈意气》

  我从来不认为“性情中人”是什么好人。一个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骂娘就骂娘,想干架就干架,都算不上美德,猪也是这么干的。虽然这时代人和猪的差别不大,至少人还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年春天我去养殖场玩,看见一头发情的公猪满圈狂奔,声声怒吼,几次都要跃墙而出,与这猪比起来,人就显得虚伪一些,不够性情。众所周知,人也会发情,不过很少见到发得这么壮烈的。古人说:屈己而从人,是为君子。在个性化的时代,再提这话,未免显得委屈,不过自己一点不屈,光屈别人,那跟野兽也没什么区别,所以还是克制一点比较好,不能一味意气用事,文明的基础就是克制。

  我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是《红楼梦》的选段,里面说薛蟠“弄性尚气”,我问老师这四个字什么意思,老师说就是“玩弄女性,经常生气”,我那时深以为然,后来自己也读了几本书,才知道老师理解错了,“弄性尚气”跟流氓没什么关系,其实就是六个字:使性子,耍脾气,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意气用事。薛蟠的遭遇比较可怜,虽然这人比较有趣,诗也作得好,最后还是被人摁在泥里一顿饱打,这就是意气用事的下场。

  拿这个标准去读历史最有意思,古往今来做大事的无非两种人:一种是性情中人,喜欢意气用事;另一种不那么性情,知道克制。到最后第一种人往往要听第二种人的。比如张飞是个性情中人,他要听刘备的,子路是个性情中人,他也要听孔子的。这说明太意气用事不容易当领导,能当领导的,一般都明白个中诀窍:有话不能明说,有事不能明干,有脾气不能乱发。

  意气用事,就意味着不计后果。我活了三十多年,见过不少阵仗,小时候的伙伴,有坐牢的,也有被人打死的,其实分析原因,不过也就是在关键时刻没忍住,多说了一句话,然后就伸手见红,各死各伤。我高中有一个同学,成绩很好,作文尤其出色。就在1992年高考前一个月,他到游戏厅去玩电子游戏,跟人争位子,也不知道怎么就吵了起来,最后被人连捅了十七刀,当晚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后来每到高考时节,我就会想起这件事。那个同学活到现在也该有三十多岁了,也许早就娶妻生子,功成名就。

  那同学跟我住同一个宿舍,我至今还记得他在墙上挂的那幅字,上面写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4号作品:《谈意气》

  意气,总觉得是年少者的气质,人的成长往往在一夕之间--当意气被风干,当稚嫩的眼神变浑浊,仿佛这才叫作真真正正的成长。

  一直相信一句简陋却铿锵有力的话:无欲则刚。没有过剩的欲望和需求,人也显得更加气宇轩昂,所谓少年意气,便更是如此。中学的时候,会学着愤世嫉俗,对看不惯的社会陋习嗤之以鼻,和同学争论被曝光的一些阴暗面时会面红耳赤,可是,成长的绵力,让这种意气可以慢慢腐蚀,最后变得毫无意气可言。

  如现在的我,欲望多得无法控制,远不及年少时的单纯,对利益索取得太多,却失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干劲。我不知道这样的成长--孱弱的成长,是不是可悲。可是,我又为自己找出诸多借口,这社会上的人们,不都是如此生存吗?似乎,除了工作中的勾心斗角,为求生计的四处奔波,日渐淡薄的友谊,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留守,去坚持,去在乎呢?

  我突然想起很久前认识的一个同龄人,那时我刚接触社会,在广州《羊城晚报》实习。一次采访中,我遇见一个患白血病的男孩,他的父亲将同学捐助的钱带走,与妻儿断绝联系,这男孩的母亲只好卖了房子,和他一起住在病房,可怜的孩子,不但要承受被亲生父亲背叛的痛苦,还要面对化疗的恐惧与病痛。我原以为这个采访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濒临绝望的人一定是无法平静接受访问的,但他却显得多么坚强,说到父亲是满口的宽容,说到医院的医生便感激得笑容满面,说到自己的未来,他竟然异常的乐观。对于他这样的人,哪怕是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和广阔的气概又如何呢?两年后,竟然听说他治好了白血病,又快乐地回到学校。我记得,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很震惊。一方面,我佩服他的勇敢,感叹精神力量的强大,另一方面,我对自己当时那肤浅的想法而自责。

  当质地优良的白纸被揉成团,其间会听到啧啧声响,像是一名少年坚定的意气,当它被塞进盛满开水的水杯里,最初还会挣扎,渐渐地也变得柔软而无奈,最后沉到杯底,化作平凡的纸屑。世俗的力量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大,所以我们不要做一张貌似坚强的纸,让这种意气可以深入骨髓,变成钢铁,成为我们勇敢生活的信念。

  5号作品:《谈意气》

  在公交车上一次与歹徒的搏斗中,我身负重伤。事情传开后,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给予了我很多关心。也有好心人问我,冒着生命危险出手是不是“意气用事”,这让我不禁想就这个话题谈一下心里的想法。

  实际上“意气”这个词,原本就不大说得清。“意气风发”是好的,“意气用事”就不好。事物总有AB两面,意气也一样。但我在歹徒十分猖獗时站出来,完全不是“意气硬币”的B面。

  我来到长沙,入职通程国际大酒店整整八年了,从一个穷困的农村孩子,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到现在这样,是吃着长沙饭、喝着湘江水;是受长沙文明、企业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在公交车上发生这样的事,我站出来是发自内心的,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见义勇为、具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现代青年的起码要求,也是现代企业员工的起码素质。

  要说这是意气,我也会说这是一种意志和气概。从受伤后医院全力的救助,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慰问,到市民网民的反响,都说明了社会对正义的肯定和支持,都见证了意志和气概的张扬。

  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互爱互助,不能没有意气;慷慨陈词,仗义执言,秉笔直书,不能没有意气;崇尚正气,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能没有意气;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昌盛的民族,更不能没有意气。

  这种意气驱使下的行为,是无悔的。以后遇见不平事,我一样还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我也真诚希望这种“意气硬币”的A面,成为全社会的一种真性情。

  6号作品:《谈意气》

  走进高考考场,其实也就意味着从此踏出了中学校门,开始迈向成人社会走向高等教育学园。在这人生关键的时刻,只有奋起蓬勃朝气,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才不负最贴近我们青少年的“意气”二字。

  从中学语文课本里,我们看到古人两军对垒时讲求的就是一鼓作气,而我们广大青少年在人生中便正值要一鼓作气勇往直前的时刻。展望漫漫人生道路,身体强健,思维敏捷,冲劲十足,斗志高昂的我们身边有父母关爱,有师长引导,有朋友交流人生感悟,有同学探讨学习难题,不愁衣食住行,不惧困惑疑难,怎能不珍惜好时光奋发图强,怎可蹉跎岁月坐等那“再而衰,三而竭”的老大暮气消磨意气?

  都说当今青少年在多方宠爱衣食无忧的生活中,反倒被磨去了青春意气和挑战精神,在温室下不加倍茁壮地成长,怎能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身边也会见到一些同龄人受某些社会环境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丧失希望,也常听父母长辈念叨某人的孩子随波逐流混日子,完全辜负了本该灿烂美丽的大好青春。可是,父辈们又怎么知道口中的坏榜样没有过理想呢?这里,我又想到了引起大众关注的超级女声,在竞争激烈强手众多的舞台上,在千万人的目光下,女孩子们和同台演出的同伴用泪水和歌声交织出感人的一幕幕。虽然她们赢得了掌声和鲜花,其实,如果能给大家机会,每个人都可登上自我的舞台,尽情挥洒和展示青春,让所有人感受到他们一颗颗激荡的心是多么有力量。

  回想当年湖南长沙,橘子洲头,国民水深火热动荡不安之时,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前辈在这样的巨大困难和漫天阴霾之下是何等意气风发!秋风正萧瑟,但直面重重险阻,凭的是坚持到底永不言败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历经艰苦岁月始终朝一个光明的方向努力前进,才有今天我们的幸福时光。

  青春就是永不言败,青春就是越挫越勇,不管是在电视里的超女舞台上,还是现实的生活当中,当代青少年更应勇敢面对困难,坚强直面挑战,展现自己应有的风发意气!

  7号作品:《谈意气》

  人们将词语分为三类煱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如果把词语比作人的话,褒义词就如同其中的贵族,中性词则如平民,贬义词就像罪犯一般。在浩如烟海的词语中,能同时拥有这三种身份的词语并不多,“意气”就是其中的一员。

  说到意气,首先自是想到“意气风发”这个褒义词,这里的意气是指“意气和气概”之意。一谈到这时的意气,人们眼前往往浮现出古代征讨边塞的大将军在人们的簇拥下凯旋回朝的威武场景,又或是会不禁吟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名句。此时的意气,可谓是美到了极致,无数人为了得到它而拼尽全力。

  而到了“意气相投”的意气,则成为了一个中性词。好的一面类如一群有着共同美好志向的人精诚合作,开创自己的天地。这样的例子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煴热缌豕卣盘以叭结义熖匪猛等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坏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曾经震惊全国的张君犯罪团伙,就是把“意气”演变成了“祸国殃民”。

  到了意气的第三身份--“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则是完完全全成了贬义词,就像许诸误杀许攸,马谡拒听良言而痛失街亭,此时的意气,已经完全没有了曾经的美丽,就如同一个怪病缠身的老妇一样,而这时的它,可谓是令人惟恐避之而不及,弃之如敝履一般。正是“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啊!

  但这一切,能完全怪于“意气”这一词吗?很明显不能,因为,在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时候,它是与“风发”,“高昂”为友。而与“相投”共处之时,乃是它“晓镜但愁云鬓改熞挂饔觉月光寒”的时候了。而当它与“用事”为伍之时熢蛞咽恰安恢明镜里熀未Φ们锼”了呀牰导致“意气”失去昔日美丽的不正是自己选择不当而造成的吗?

  所以说择友就如同一场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的赌博熑绻赌对了熌愕纳命便可能因此增光添彩牰拇砹刷熢蚴恰耙皇ё愠汕Ч藕蕖绷耍

  8号作品:《谈意气》

  看到意气这词,就不免想到书生,想起毛泽东的词中那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这当然要赞;倘若仅凭一腔热情,意气用事,意气这东西可就不是值得褒奖的了。正所谓凡事皆有两面性,意气也不例外。

  读书人是要有点书生意气。或者说,书生意气本来就是指读书人身上透露出来的那种气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读书人追求知识以致完全摒弃一切杂念的意气;“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读书人踌躇满志、豪情万丈的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读书人高洁孤愤、藐视权贵的意气。

  这些意气,是读书人的真性情,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备的品质。试想,谁曾“头悬梁,锥刺股”?谁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们也许做过政客,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经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读书人,都是有一点书生意气的。在残酷的现实中,只要那一点书生意气尚未泯灭,他们依然践行着读书人的原则。或许贫困潦倒,或许失意落魄,或许忍辱负重,然而,意气已足以让他们敢想,敢怒,敢言,敢做,在纷乱的世事中保持读书人的信仰和尊严。

  然而,真正有书生意气的读书人也不多。因为在多少人看来,趋炎附势,趋利避害,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才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准则,而书生意气与现实是那么地格格不入。很多读书人在步入社会后,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自觉不自觉地丢掉了这种真性情。历史上这种例子不计其数。书生意气是读书赋予人的独特品性,失去它也就失去了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否定掉对理想的追求,无异于否定自身存在的价值。

  但读书人多少是有点意气用事的。一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道出了读书人内心意气之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屈权贵、坚持信仰固然可贵,但意气之下,能保持克制和豁达似乎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成也意气,败也意气,似乎是所有读书人都逃不开的劫数。

  有时候这种意气甚至会给国家社稷带来危害。明代士大夫重意气轻是非之风盛行,君臣之间一再意气相争。万历皇帝因为立储一事与大臣反复较量,最终不得不屈服于众意,但失意后的皇帝竟然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深居后宫不问国事,创下皇帝不上朝的纪录。自此国事荒废,国力衰败,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

  读书人不能动不动就意气用事,但绝对不能没有书生意气。读书人有读书人的使命和追求,没有书生意气,就不能超越现实和世俗去追寻自己的理想,而社会将因此丧失进步的原动力。易中天在《书生意气》中说:“对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我们还应该发自内心地敬重,哪怕他学问并不多,说得并不对。”窃以为这是很中肯的话。

  9号作品:谈意气

  有句成语叫做“意气用事”,是告诫人们做事切忌凭一时之气,而毁了大事;还有什么“书生意气”,意思是是说某人只懂书,不懂事不懂人情世故,还有什么“哥们意气”等等。所以,古往今来意气往往被罩上了贬义的帽子,让人望而却步。但是我们也读过毛泽东的诗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那种充满朝气,指点江山的大气。还有“意气风发”、“意气蓬勃”之类的褒义词,因此我们很难说“意气”是一个褒义词还是一个贬义词。事物总有两重性,意气也一样,可是我想说的是我们年青人更应该意气些,因为意气更多的是说人应该具有真性情,继而勇往直前。

  首先我认为“意气”与“卤莽”这两个词是绝对不能等同的。意气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只是他流露的是真性情,随着自己的性情去做事,从而不是计较得失,这样的人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卤莽”是不同的,他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根本不知道在做什么。而如今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没有一股子意气,没有人去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社会如何朝前发展?没有强者,只有懦弱者,这样的社会是可悲的,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更是可怜的。因此,我认为我们要做“有意气”的人,只有那样的人,才知道生活的乐趣。只是不要将我们的意气变成了“卤莽”。

  我曾经从一本书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结伴去采矿,他们一路艰难跋涉,终于来到了一座金矿的面前,可是在金矿的前面,有一条水势汹涌的大河,掉进去恐怕就会葬身大河,两个人都郁闷不已,找了这么久,却什么都不能得到吗?一个人在那儿郁郁寡欢,呆呆地望着那条大河无语,什么都不做,而另外一个人却来到河边,勘测了地形,他发现那条河其实不深,只要会游泳的人都能过去,于是那个人冒险游了过去得到了那座金矿,从此成为了一个百万富翁,而另外一个人只好潦倒一生。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人是需要“意气”的,活得要有意气,学习要有意气,工作更要有意气,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机会,给自己的人生不留任何遗憾。现在提倡创新精神,其实创新精神就是对意气一词的提炼一种概括,如果没有那些敢于冒险,富有意气的人不断地探索,思前人之所未思,做前人之所未做,依靠意气,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东西,这个世界就只能停留在一个地方,没有进步。

  当然,人也不能一味的意气。如果一味地坚持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那就变成了“固执”,那不是意气的真正涵义,我们要认清哪些是该把握的东西,哪些又是该抛弃的,要坚持适度原则。

  因此,我认为有意气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那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身边多一些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的人,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这个国家一定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个民族一定是一个昌盛的民族。所以,朋友,请意气些吧!

《湖南2022年高考作文选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湖南高考作文选登】相关文章:

湖南高考作文02-18

湖南高考作文07-29

湖南高考作文11-08

湖南高考作文8篇09-08

湖南导游词11-15

精选登鹳雀楼教案四篇08-13

介绍湖南导游词01-05

湖南君山的导游词05-25

精选登山小学作文300字4篇04-30

文章
代写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湖南2022年高考作文选登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南2022年高考作文选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湖南2022年高考作文选登

  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高考作文

  巧拙相济,行稳致远

  《菜根谭》有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推崇“尚诚尚拙”的人生哲学,他认为“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拙是一种智慧。面对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杨振宁先生依旧勉励弟子做科研要“宁拙勿巧”。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嬗递,我们都需要清悟远识,省心于伪,以求守拙。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拙”为何能进文成道?这里的“拙”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于纷繁的尘世中能保持一份不为外物所惑的本真。物欲横流的社会,各种“诱惑”催生出无可抗拒的“加速度”,让人类如同置身于一辆沿斜坡下冲而又缺乏有效制动的汽车里。外部地形险要,瞬息万变。车中之人,手足无措,难以把控自我的方向,最终只能随波逐流,惶惶不可终日。“情必近乎痴而始真”,于名利间不忘初心,于繁华中执着坚守,这种守拙,纯粹本真,让人能不惑于心,脚踏实地,笃定前行。

  除此之外,守拙还是竭尽心智,穷其工力,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工作的一种精神追求。这样的人,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而是像青松一般“咬定青山不放松”,像黄牛犁地,有劲慢慢使,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往往显得有些“傻气”。正如芹溪先生倾其毕生心血写就《红楼梦》,不仅没为自己谋得任何名利,反而贫病交加,凄凉谢世。世上哪个争名夺利之徒肯干这等“傻事”?可正是这份“傻”,这样的守拙,才让《红楼梦》成为绝唱。鲁迅曾说“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属于傻子的。”其实,这种“傻气”背后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格局;是抱朴守拙,方成大我的人生智慧。

  诚然,守拙能让我们守住生命的底色,获得精神的澄亮。但俄罗斯谚语有言“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可见,我们既需要“拙”的执着肯干,也需要“巧”的方法指导。这样定能事半功倍,行稳致远。

  这里的“巧”不是杨振宁先生反对的钻营捷径的投机取巧,不是为谋私利的弄虚作假,不是贪图享乐的好逸恶劳,不是“好风凭借力”的工于心计。这种“巧”不是“见机行事”,不是“巧言令色”,更不是“欺上瞒下”。这些“巧”看似“聪明”,实则是自作聪明,贻害无穷。我们需要的“巧”,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我们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就像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而这种“巧”又来源于“拙”的不断实践,只有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积累,才能于“拙”中见“巧”。

  巧拙并济,方能行稳致远。正如奥运冠军们,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踏实训练是“拙”,教练们的方法指导是“巧”。在“巧”与“拙”的互补之中,他们便征服了世界。

  愿每一个你我,都能于“巧拙”之间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驭心无惑,驭志无疆,向阳拔节,熠熠生光!

  拓展:

  2006高考作文,湖南卷:

  “意气”一词在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

  1、意志和气概。例如“意气风发”。

  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

  3、由于主观和偏激所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谈意气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哭笑不得的优秀作文

  1号作品: 《大笑之余,长叹,天咧!》

  今天万千学子高考,高考作文题无例外的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中午12点40多,吃完午饭的我闲着无聊,看到湖南卷的作文题《谈意气》后,觉得这个议论文很是难写,也没完全弄明白“意气”一词的具体释意,用BAIDU一搜,却发现了易中天老师的一篇好文《书生意气》,再加上这几天一直在看他的《易中天品三国》,便细细的将易老师长文看完,发现其中几段说得甚是精彩,一时兴起就贴在新浪的评论里。

  下午上班,一位同事告诉我,他在网上发现一个网民写的《谈意气》,觉得非常好,建议我去看看,结果我登上这位网民的博客一看,简直大惊失色:易中天老师写的《书生意气》一文,啥时成了他的作品了?还冠冕堂皇的参加了新浪2006年高考作文同题征文大赛!

  再一搜更乐,中午我用baidu随意搜索贴在评论里的2段话引用他人的话,居然在网上也成了今年湖南高考作文学生的“优秀作文!

  大笑之余,长叹,天咧!

  附1:所谓的湖南高考优秀作文:

  《谈意气》

  实际上意气这玩艺,原本就不大说得清。意气风发是好的,意气用事就不好。正如书卷气很好,书生气就不怎么好 。事物总有两重性,意气也一样。

  问题是,怎么一说到意气,便会想到书生呢?

  大约也因为只有 书生才会意气用事吧!

  政治家是不能意气用事的。生意人也不行。政治家如果意气用事,其结果不是天下 大乱,便是自取灭亡。生意人意气用事,则非赔个精光不可。至于在官员身边听喝,在老板手下打工,便更是闹不 得意气。在田里种地,在厂里做事,多半也闹不得。算来算去,可以闹点意气的,也就是书生。因为书生一不种田 ,二不做工,三不经商,四不从政。即便谋生,也无非教书写书,终归是和书本打交道,没其他人那么多实际的考 虑。所以,从来就没有“商人意气”、“政客意气”,或其他什么什么意气,只有“书生意气”。

  书生也 就是读书人。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叫书生。叫做书生的,似乎只有那些年纪轻轻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老 一点的,就得叫学者或是导师了。其实学者也好,导师也好,仍是读书人。其所以云者,无非不但“知书”,而且 “达理”。达什么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如此而已。可见是不是书生,不光看读不读书,也不光看年纪大小,还得看通不通世故。如果年纪一大把,仍然一点世故都不懂,那就还是书生一介。相反,如果少年老成精明练达,那就不大像是“书生”,而且也多半没什么“意气”。

  可见,所谓“书生意气”,就是只懂“书”,不懂“事”的意思。只懂书,不懂事,是很容易犯傻的。因为这样的人常常“认死理”。一个人,一旦只认书上讲的“死理”,往往就不大认得“活理”人情世故了。所以,一个读书人,如果在某件事上犯了傻,人们就会说他“毕竟是书生”。

  但明代士大夫还有一种风习,即争意气而不争是非。明季君臣尤喜意气用事,君臣之间一再意气相争。如大礼议期间,阁臣多次封还皇帝的谕旨,双方互不相让;万历皇帝则因为立储一事与大臣反复较量,最终不得不屈服于众意 ,但失意后的皇帝竟然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深居后宫不问国事,创下皇帝不上朝的纪录;自称“非亡国之君”的崇祯皇帝也没有摆脱意气用事的风习。不仅君臣之间争意气,臣僚之间也互相以意气用事。景帝时,甚至有廷臣群殴,当场捶杀政敌。明末,群臣以声气相交接,排斥异己,党争不休,史称“士大夫峻门户而重意气”。

  上文中,分割线前一段是易中天老师的《书生意气》一文中的一段,后面的是我从网上搜的《光明日报》刊发的《重意气轻是非的晚明清议》中的一段,由于将2段同时发在了新浪评论里,被人这么一“结合”,居然就成了今年湖南高考的“优秀作文”,汗啊~~~

  附2: 《书生意气》作者:易中天

  书生意气这词,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实际上意气这玩艺,原本就不大说得清。意气风发是好的,意气用事就不好。正如书卷气很好,书生气就不怎么好。事物总有两重性,意气也一样。

  问题是,怎么一说到意气,便会想到书生呢?

  大约也因为只有书生才会意气用事吧!

  政治家是不能意气用事的。生意人也不行。政治家如果意气用事,其结果不是天下大乱,便是自取灭亡。生意人意气用事,则非赔个精光不可。至于在官员身边听喝,在老板手下打工,便更是闹不得意气。在田里种地,在厂里做事,多半也闹不得。算来算去,可以闹点意气的,也就是书生。因为书生一不种田,二不做工,三不经商,四不从政。即便谋生,也无非教书写书,终归是和书本打交道,没其他人那么多实际的考虑。所以,从来就没有“商人意气”、“政客意气”,或其他什么什么意气,只有“书生意气”。

  书生也就是读书人。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叫书生。叫做书生的,似乎只有那些年纪轻轻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老一点的,就得叫学者或是导师了。其实学者也好,导师也好,仍是读书人。其所以云者,无非不但“知书”,而且“达理”。达什么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如此而已。可见是不是书生,不光看读不读书,也不光看年纪大小,还得看通不通世故。如果年纪一大把,仍然一点世故都不懂,那就还是书生一介。相反,如果少年老成精明练达,那就不大像是“书生”,而且也多半没什么“意气”。

  可见,所谓“书生意气”,就是只懂“书”,不懂“事”的意思。只懂书,不懂事,是很容易犯傻的。因为这样的人常常“认死理”。一个人,一旦只认“死理”书上讲的道理,往往就不大认得“活理”人情世故了。所以,一个读书人,如果在某件事上犯了傻,人们就会说他“毕竟是书生”。

  然而,一个读书人,又是不能没有一点“书生意气”的。读书人怎么就不能没有“书生意气”呢?因为读书的目的原本就是养气。养什么气?意气。什么是意气?意气就是真性情。“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杜甫。性情相近,也叫意气相投。性情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吗?为什么还要靠读书去养?因为真性情是很容易丧失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之类且不去说他,至少诸多的现实问题你总不能不考虑。生活是很实际的。在现实中求生存的人也不能不实际一点,何况趋利避害原是人的本能?谋生的艰难,名利的计较,时时都在消磨着我们的真性情,或以其利,或以其害,或以其“挡不住的诱惑”,或以其“顶不住的威胁”。名缰利锁,霜剑风刀,不堪重负的人一路踟蹰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其真性情又能所剩几何?所以,别看“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旦走进社会,往往就会换了一个人。能够保有这份“书生意气”的,其实并不太多。

  看来,真性情实在很难保存在现实生活中。由是之故,它便只能保存在书本中。实际上,人类之所以要有书,尤其是要有那么多哲学书和文学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灵魂有所安顿,真性情能有一个地方存放,或者能有一个时候重温。因为哪怕你为生活计,不能不把真性情遮掩起来,但,夜深人静时,你总还可以读书。

  于是,书,便成了真性情的寄寓之地,而意气也得靠读书来滋养。大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书便每每和剑联系在一起。“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高适;“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温庭筠。书生和剑客一样,都不能没有意气。剑客重然诺,轻生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侠肝义胆全凭一股气支持着。书生也一样。真正的书生,上马杀贼,下马草檄,慷慨陈词,仗义执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才叫“书生意气”,这才叫“书生本色”。

  所以,一个人,如果没了真性情,就不配叫做读书人了。

  同样,一本书,如果不是用真性情写的,就不是好书,甚至不能叫书,不配叫书,顶多只能叫做“伪书”。

  不是说读书人就高人一等,更不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是的。我要说的只是,世上不能只有读书人,也不能没有读书人。正如一个读书人,不能动不动就意气用事,但也不能一点书生意气都没有。人类是有分工的。分工不同,角色也不同。政治家有政治家的任务,生意人有生意人的作为,知识分子也该有知识分子的本色。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与良心。他的历史使命,就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超功利的态度对社会人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该说话时就说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要做到这一点,又岂能没有书生意气?

  因此,不要嘲笑书生意气。相反,对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我们还应该发自内心地敬重,哪怕他学问并不多,说得并不对。我坚信,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能对书生意气持有一份敬重,那就一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强大的国家,昌盛的民族。

  2号作品:湖南考场,就要表现出湖南人的气概,性格。

  ----------------------------

  《湘江意气》

  1969年,湖南衡山接收了城镇青年。

  那些青年,实在可怜,天天喝稀饭。

  《古史考》中记载:“黄帝始作釜甑,火食之道始成。”

  釜是铁锅,甑是陶器蒸锅。甑的底部有孔,放于铁锅内。 釜底加薪,蒸汽穿过陶孔,可蒸美食。 其最有名者为:陕西甑糕,江米小枣,天下谁人不知晓?

  炎帝的甑不是瓦盆,而是木桶,或者竹桶, “甑”是蒸笼,下面放水,上面放米。然后,把甑置于釜中。

  湘人爱吃“捞米饭”,北方人称之为“捞饭”。

  把大米煮得半熟,捞出来,然后把米放在“甑”中蒸。

  城里的学生没做过饭,不会用甑。

  他们不知道,把半熟的米饭放在上层,而是将其放在水里。

  做米饭,费了两道手,结果,熬了一锅稀粥。

  听说城市青年怨声载道,县里的干部下去调查。

  原来如此,县委派人下乡,向知青宣传炎黄。

  这就是湖南人的气概!

  再讲一个故事。

  衡山有一个生产队,队长人挺好,就是爱开玩笑。

  早晨,一个城镇女青年问:“我干什么活儿?”

  队长说:“你去撮牛粪,这活计又轻闲,又省力!”

  女青年不知道什么叫“撮牛粪”,就去问一个农民。

  那个农民知道队长爱开玩笑,但是不知道,这就是队长给她派的活计。

  农民说:“你看牛圈里,铺着很多稻草。牛在稻草上踩来踩去。 稻草和牛粪搀到一块儿,就变成了肥料。”

  女青年来到牛圈,铺上稻草,光着脚在牛粪上踩。

  过了一个多小时,一位老奶奶经过牛圈,看到这个场面,很奇怪。

  “你干什么呢?”老奶奶问。

  “我在撮牛粪呀!”女青年说。

  “胡闹!”老奶奶生气地说,“队长给你派的活计,是喂牛。 他这个人,从来不会正经说话!”

  女青年感到受了侮辱,跑回自己的房舍,趴在床上哭。

  事情闹大了,队长非常后悔。带着那个社员,到女青年的房前陪礼道歉。

  女青年还在哭。

  队长和那个社员跪在门口说:“我们错了,再也不敢了!”

  女青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儿呢?

  3号作品:《谈意气》

  我从来不认为“性情中人”是什么好人。一个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骂娘就骂娘,想干架就干架,都算不上美德,猪也是这么干的。虽然这时代人和猪的差别不大,至少人还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年春天我去养殖场玩,看见一头发情的公猪满圈狂奔,声声怒吼,几次都要跃墙而出,与这猪比起来,人就显得虚伪一些,不够性情。众所周知,人也会发情,不过很少见到发得这么壮烈的。古人说:屈己而从人,是为君子。在个性化的时代,再提这话,未免显得委屈,不过自己一点不屈,光屈别人,那跟野兽也没什么区别,所以还是克制一点比较好,不能一味意气用事,文明的基础就是克制。

  我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是《红楼梦》的选段,里面说薛蟠“弄性尚气”,我问老师这四个字什么意思,老师说就是“玩弄女性,经常生气”,我那时深以为然,后来自己也读了几本书,才知道老师理解错了,“弄性尚气”跟流氓没什么关系,其实就是六个字:使性子,耍脾气,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意气用事。薛蟠的遭遇比较可怜,虽然这人比较有趣,诗也作得好,最后还是被人摁在泥里一顿饱打,这就是意气用事的下场。

  拿这个标准去读历史最有意思,古往今来做大事的无非两种人:一种是性情中人,喜欢意气用事;另一种不那么性情,知道克制。到最后第一种人往往要听第二种人的。比如张飞是个性情中人,他要听刘备的,子路是个性情中人,他也要听孔子的。这说明太意气用事不容易当领导,能当领导的,一般都明白个中诀窍:有话不能明说,有事不能明干,有脾气不能乱发。

  意气用事,就意味着不计后果。我活了三十多年,见过不少阵仗,小时候的伙伴,有坐牢的,也有被人打死的,其实分析原因,不过也就是在关键时刻没忍住,多说了一句话,然后就伸手见红,各死各伤。我高中有一个同学,成绩很好,作文尤其出色。就在1992年高考前一个月,他到游戏厅去玩电子游戏,跟人争位子,也不知道怎么就吵了起来,最后被人连捅了十七刀,当晚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后来每到高考时节,我就会想起这件事。那个同学活到现在也该有三十多岁了,也许早就娶妻生子,功成名就。

  那同学跟我住同一个宿舍,我至今还记得他在墙上挂的那幅字,上面写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4号作品:《谈意气》

  意气,总觉得是年少者的气质,人的成长往往在一夕之间--当意气被风干,当稚嫩的眼神变浑浊,仿佛这才叫作真真正正的成长。

  一直相信一句简陋却铿锵有力的话:无欲则刚。没有过剩的欲望和需求,人也显得更加气宇轩昂,所谓少年意气,便更是如此。中学的时候,会学着愤世嫉俗,对看不惯的社会陋习嗤之以鼻,和同学争论被曝光的一些阴暗面时会面红耳赤,可是,成长的绵力,让这种意气可以慢慢腐蚀,最后变得毫无意气可言。

  如现在的我,欲望多得无法控制,远不及年少时的单纯,对利益索取得太多,却失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干劲。我不知道这样的成长--孱弱的成长,是不是可悲。可是,我又为自己找出诸多借口,这社会上的人们,不都是如此生存吗?似乎,除了工作中的勾心斗角,为求生计的四处奔波,日渐淡薄的友谊,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留守,去坚持,去在乎呢?

  我突然想起很久前认识的一个同龄人,那时我刚接触社会,在广州《羊城晚报》实习。一次采访中,我遇见一个患白血病的男孩,他的父亲将同学捐助的钱带走,与妻儿断绝联系,这男孩的母亲只好卖了房子,和他一起住在病房,可怜的孩子,不但要承受被亲生父亲背叛的痛苦,还要面对化疗的恐惧与病痛。我原以为这个采访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濒临绝望的人一定是无法平静接受访问的,但他却显得多么坚强,说到父亲是满口的宽容,说到医院的医生便感激得笑容满面,说到自己的未来,他竟然异常的乐观。对于他这样的人,哪怕是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和广阔的气概又如何呢?两年后,竟然听说他治好了白血病,又快乐地回到学校。我记得,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很震惊。一方面,我佩服他的勇敢,感叹精神力量的强大,另一方面,我对自己当时那肤浅的想法而自责。

  当质地优良的白纸被揉成团,其间会听到啧啧声响,像是一名少年坚定的意气,当它被塞进盛满开水的水杯里,最初还会挣扎,渐渐地也变得柔软而无奈,最后沉到杯底,化作平凡的纸屑。世俗的力量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大,所以我们不要做一张貌似坚强的纸,让这种意气可以深入骨髓,变成钢铁,成为我们勇敢生活的信念。

  5号作品:《谈意气》

  在公交车上一次与歹徒的搏斗中,我身负重伤。事情传开后,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给予了我很多关心。也有好心人问我,冒着生命危险出手是不是“意气用事”,这让我不禁想就这个话题谈一下心里的想法。

  实际上“意气”这个词,原本就不大说得清。“意气风发”是好的,“意气用事”就不好。事物总有AB两面,意气也一样。但我在歹徒十分猖獗时站出来,完全不是“意气硬币”的B面。

  我来到长沙,入职通程国际大酒店整整八年了,从一个穷困的农村孩子,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到现在这样,是吃着长沙饭、喝着湘江水;是受长沙文明、企业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在公交车上发生这样的事,我站出来是发自内心的,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见义勇为、具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现代青年的起码要求,也是现代企业员工的起码素质。

  要说这是意气,我也会说这是一种意志和气概。从受伤后医院全力的救助,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慰问,到市民网民的反响,都说明了社会对正义的肯定和支持,都见证了意志和气概的张扬。

  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互爱互助,不能没有意气;慷慨陈词,仗义执言,秉笔直书,不能没有意气;崇尚正气,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能没有意气;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昌盛的民族,更不能没有意气。

  这种意气驱使下的行为,是无悔的。以后遇见不平事,我一样还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我也真诚希望这种“意气硬币”的A面,成为全社会的一种真性情。

  6号作品:《谈意气》

  走进高考考场,其实也就意味着从此踏出了中学校门,开始迈向成人社会走向高等教育学园。在这人生关键的时刻,只有奋起蓬勃朝气,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才不负最贴近我们青少年的“意气”二字。

  从中学语文课本里,我们看到古人两军对垒时讲求的就是一鼓作气,而我们广大青少年在人生中便正值要一鼓作气勇往直前的时刻。展望漫漫人生道路,身体强健,思维敏捷,冲劲十足,斗志高昂的我们身边有父母关爱,有师长引导,有朋友交流人生感悟,有同学探讨学习难题,不愁衣食住行,不惧困惑疑难,怎能不珍惜好时光奋发图强,怎可蹉跎岁月坐等那“再而衰,三而竭”的老大暮气消磨意气?

  都说当今青少年在多方宠爱衣食无忧的生活中,反倒被磨去了青春意气和挑战精神,在温室下不加倍茁壮地成长,怎能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身边也会见到一些同龄人受某些社会环境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丧失希望,也常听父母长辈念叨某人的孩子随波逐流混日子,完全辜负了本该灿烂美丽的大好青春。可是,父辈们又怎么知道口中的坏榜样没有过理想呢?这里,我又想到了引起大众关注的超级女声,在竞争激烈强手众多的舞台上,在千万人的目光下,女孩子们和同台演出的同伴用泪水和歌声交织出感人的一幕幕。虽然她们赢得了掌声和鲜花,其实,如果能给大家机会,每个人都可登上自我的舞台,尽情挥洒和展示青春,让所有人感受到他们一颗颗激荡的心是多么有力量。

  回想当年湖南长沙,橘子洲头,国民水深火热动荡不安之时,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前辈在这样的巨大困难和漫天阴霾之下是何等意气风发!秋风正萧瑟,但直面重重险阻,凭的是坚持到底永不言败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历经艰苦岁月始终朝一个光明的方向努力前进,才有今天我们的幸福时光。

  青春就是永不言败,青春就是越挫越勇,不管是在电视里的超女舞台上,还是现实的生活当中,当代青少年更应勇敢面对困难,坚强直面挑战,展现自己应有的风发意气!

  7号作品:《谈意气》

  人们将词语分为三类煱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如果把词语比作人的话,褒义词就如同其中的贵族,中性词则如平民,贬义词就像罪犯一般。在浩如烟海的词语中,能同时拥有这三种身份的词语并不多,“意气”就是其中的一员。

  说到意气,首先自是想到“意气风发”这个褒义词,这里的意气是指“意气和气概”之意。一谈到这时的意气,人们眼前往往浮现出古代征讨边塞的大将军在人们的簇拥下凯旋回朝的威武场景,又或是会不禁吟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名句。此时的意气,可谓是美到了极致,无数人为了得到它而拼尽全力。

  而到了“意气相投”的意气,则成为了一个中性词。好的一面类如一群有着共同美好志向的人精诚合作,开创自己的天地。这样的例子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煴热缌豕卣盘以叭结义熖匪猛等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坏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曾经震惊全国的张君犯罪团伙,就是把“意气”演变成了“祸国殃民”。

  到了意气的第三身份--“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则是完完全全成了贬义词,就像许诸误杀许攸,马谡拒听良言而痛失街亭,此时的意气,已经完全没有了曾经的美丽,就如同一个怪病缠身的老妇一样,而这时的它,可谓是令人惟恐避之而不及,弃之如敝履一般。正是“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啊!

  但这一切,能完全怪于“意气”这一词吗?很明显不能,因为,在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时候,它是与“风发”,“高昂”为友。而与“相投”共处之时,乃是它“晓镜但愁云鬓改熞挂饔觉月光寒”的时候了。而当它与“用事”为伍之时熢蛞咽恰安恢明镜里熀未Φ们锼”了呀牰导致“意气”失去昔日美丽的不正是自己选择不当而造成的吗?

  所以说择友就如同一场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的赌博熑绻赌对了熌愕纳命便可能因此增光添彩牰拇砹刷熢蚴恰耙皇ё愠汕Ч藕蕖绷耍

  8号作品:《谈意气》

  看到意气这词,就不免想到书生,想起毛泽东的词中那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这当然要赞;倘若仅凭一腔热情,意气用事,意气这东西可就不是值得褒奖的了。正所谓凡事皆有两面性,意气也不例外。

  读书人是要有点书生意气。或者说,书生意气本来就是指读书人身上透露出来的那种气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读书人追求知识以致完全摒弃一切杂念的意气;“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读书人踌躇满志、豪情万丈的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读书人高洁孤愤、藐视权贵的意气。

  这些意气,是读书人的真性情,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备的品质。试想,谁曾“头悬梁,锥刺股”?谁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们也许做过政客,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经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读书人,都是有一点书生意气的。在残酷的现实中,只要那一点书生意气尚未泯灭,他们依然践行着读书人的原则。或许贫困潦倒,或许失意落魄,或许忍辱负重,然而,意气已足以让他们敢想,敢怒,敢言,敢做,在纷乱的世事中保持读书人的信仰和尊严。

  然而,真正有书生意气的读书人也不多。因为在多少人看来,趋炎附势,趋利避害,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才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准则,而书生意气与现实是那么地格格不入。很多读书人在步入社会后,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自觉不自觉地丢掉了这种真性情。历史上这种例子不计其数。书生意气是读书赋予人的独特品性,失去它也就失去了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否定掉对理想的追求,无异于否定自身存在的价值。

  但读书人多少是有点意气用事的。一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道出了读书人内心意气之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屈权贵、坚持信仰固然可贵,但意气之下,能保持克制和豁达似乎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成也意气,败也意气,似乎是所有读书人都逃不开的劫数。

  有时候这种意气甚至会给国家社稷带来危害。明代士大夫重意气轻是非之风盛行,君臣之间一再意气相争。万历皇帝因为立储一事与大臣反复较量,最终不得不屈服于众意,但失意后的皇帝竟然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深居后宫不问国事,创下皇帝不上朝的纪录。自此国事荒废,国力衰败,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

  读书人不能动不动就意气用事,但绝对不能没有书生意气。读书人有读书人的使命和追求,没有书生意气,就不能超越现实和世俗去追寻自己的理想,而社会将因此丧失进步的原动力。易中天在《书生意气》中说:“对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我们还应该发自内心地敬重,哪怕他学问并不多,说得并不对。”窃以为这是很中肯的话。

  9号作品:谈意气

  有句成语叫做“意气用事”,是告诫人们做事切忌凭一时之气,而毁了大事;还有什么“书生意气”,意思是是说某人只懂书,不懂事不懂人情世故,还有什么“哥们意气”等等。所以,古往今来意气往往被罩上了贬义的帽子,让人望而却步。但是我们也读过毛泽东的诗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那种充满朝气,指点江山的大气。还有“意气风发”、“意气蓬勃”之类的褒义词,因此我们很难说“意气”是一个褒义词还是一个贬义词。事物总有两重性,意气也一样,可是我想说的是我们年青人更应该意气些,因为意气更多的是说人应该具有真性情,继而勇往直前。

  首先我认为“意气”与“卤莽”这两个词是绝对不能等同的。意气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只是他流露的是真性情,随着自己的性情去做事,从而不是计较得失,这样的人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卤莽”是不同的,他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根本不知道在做什么。而如今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没有一股子意气,没有人去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社会如何朝前发展?没有强者,只有懦弱者,这样的社会是可悲的,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更是可怜的。因此,我认为我们要做“有意气”的人,只有那样的人,才知道生活的乐趣。只是不要将我们的意气变成了“卤莽”。

  我曾经从一本书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结伴去采矿,他们一路艰难跋涉,终于来到了一座金矿的面前,可是在金矿的前面,有一条水势汹涌的大河,掉进去恐怕就会葬身大河,两个人都郁闷不已,找了这么久,却什么都不能得到吗?一个人在那儿郁郁寡欢,呆呆地望着那条大河无语,什么都不做,而另外一个人却来到河边,勘测了地形,他发现那条河其实不深,只要会游泳的人都能过去,于是那个人冒险游了过去得到了那座金矿,从此成为了一个百万富翁,而另外一个人只好潦倒一生。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人是需要“意气”的,活得要有意气,学习要有意气,工作更要有意气,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机会,给自己的人生不留任何遗憾。现在提倡创新精神,其实创新精神就是对意气一词的提炼一种概括,如果没有那些敢于冒险,富有意气的人不断地探索,思前人之所未思,做前人之所未做,依靠意气,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东西,这个世界就只能停留在一个地方,没有进步。

  当然,人也不能一味的意气。如果一味地坚持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那就变成了“固执”,那不是意气的真正涵义,我们要认清哪些是该把握的东西,哪些又是该抛弃的,要坚持适度原则。

  因此,我认为有意气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那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身边多一些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的人,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这个国家一定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个民族一定是一个昌盛的民族。所以,朋友,请意气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