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更多人读书(教师中心稿)
让更多人“读”书
在有书可读的语文课堂上,我难以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读书的时间他们窃窃私语,听课的时候他们默默无语。我经常对学生说:你们到学校来是干什么的?是读书。那么,为什么老师听不到你们的读书声呢?很多学生说:我怕。还有学生说:“读”书无用。我教中学语文课程,为了让更多学生敢于“读”书,从“读”书中体会到快乐,我向学生们说明了自己的授课方法:一篇文章,学生能够按照我的要求读下来,这一课就算上完了,不再多讲一个字。其理由有三:
一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下册)
我的方法和要求是这样的:
首先,听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由于目前的录音资料不多,或者录音中的读音与我的理解存在差异,所以我更多采用亲自范读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我为什么这样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认为应该怎样读、学生们为什么要这样读。经常出现同学们不赞同老师的读法、同学们各自提出自己的读法和理由,这些理由缘于学生们对文章认真、多样的领会和解读,无形中促使学生渐渐地在自觉中完成对文章的解析。
其二,要求学生试读课文。第一个要求是声音要洪亮,能在同学们中间自信地读出声音来,不是扭扭捏捏;第二个要求是表现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力求声情并茂;第三个要求是控制好时间,就像普通话测试中对朗读的要求一样。整个试读过程,穿插讲解字词的正音、朗读的方法,并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这一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足够的耐心。
其三,由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读,能不能换另外的读法更合适些。那么,学生经常回答的是:这样读,表达了(表现了)什么,等等。在阅读的比较和争议中领悟到了文章的含义和情感。
比如在教学小说的时候,要求学生分角色来读,可以站着读,可以边走动边读,还提倡加入动作,完完全全把小说变成了话剧,读好了、演好了,课文的含义也就不用多讲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他们的参谋、顾问,不再是领袖或者权威了。学生们非常愿意接受。
比如在教学诗歌的时候,通过老师的范读确定一首诗的朗诵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朗诵完,时间不能多也不能少。很多学生往往是读快了,从而没能够把诗歌的情意表达出来。
通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变得自信了,盼望上语文课了。
作为老师,教会学生朗读,不仅仅是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让审美主体(学生)发现、认识、感受和欣赏到审美客体(课文)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乃至情感美,从而使课堂焕发出审美的光辉。
我经常想,既然学生来“读”书,那么就必须“读”。记得我在做学生的时候,作文里常常用“朗朗的读书声”来描写课堂上的情景,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也经常是书声朗朗、毫无顾忌。我真心希望我的学生们,既然来读书,就要过一把“读”书的瘾。那种站起来不知所措、蚊虫似的嗡嗡声,与读书毫不相干。
(作者姓名:严军 通讯地址:湖北省鄂州市程铁学校 邮编:436051 E-mail:yanjun54@sina.com 个人页面:http://yanjun54.0033.cn/ 管理网站:http://ctxx.0033.cn/)
【让更多人读书(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读书与做人(教师中心稿)06-21
读书须知出入法(教师中心稿)09-01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兜风(教师中心稿)08-07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7-29
画眉深浅(教师中心稿)07-18
尊重>热爱(教师中心稿)07-12
元代文学(教师中心稿)09-02
母亲给的爱(教师中心稿)06-23
论机遇(教师中心稿)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