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3 03:20:3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六国论 教案教学设计

  第35课  六国论     作者:苏询

六国论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指导独立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习作者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写作的态度;

反复阅读课文,认真体会课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重点和难点:

4、作者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写作的目的和动机;

5、课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6、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社会背景,学习和理解第1、2段)

导入课文谈话的要点:

当时北宋王朝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北方的西夏和契丹等少数民族长年对中原进行侵略,北宋王

朝先后与这些入侵者订立屈辰的和约,每年向他们输送大量的钱物,割地贿赂。当时的苏询看到了这样的形势,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错古讽今,旨在劝谏北宋政府,不要贿赂北方的少数民族,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走六国灭亡的老路。

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要读懂课文文字的基础上,理解它的论点和论据。

学生阅读第1、2段。在读懂的基础上,掌握本文的论点和论据。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讲解以下要点:

课文的第1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答: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礁。

在第1段,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答:第一方面是--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第二方面是--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2段,是从哪一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答: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这第2段,可分哪几层意思?请指出这4层意思,并在课文上划出这四个层次。

答:第一层--用数字说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轻易供奉土地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三层--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

第四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论证了赂秦而亡的道理。

在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性的句子?

(1)秦攻取得与“受赂所得”的对比; 

(2)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对比;

(3)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4)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

(5)“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对比;

(6)“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

(7)“奉之弥繁”与 “侵之愈急”的对比。

(8)通过以上的全部对比,说明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

学生继续反复阅读课文,理解本文的要点。并准备下一节的课文学习。

第二课时(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并指导学习第3段)

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要点见上一课时。

重点学习本课时的第3段。要点是:

第3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答:从“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概述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请概述燕国灭亡的原因,是“以荆卿为计”。

概述赵灭亡的原因,是“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燕、赵战败而亡,是“诚不得已” 。

这段文字论证的中心。(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段文字可分为哪几层,在书上标出来。然后写出这两层的大意:

第一层:就齐赵燕三国的不同情况加以论证。

第二层:通过假设推理指出如果不赂秦,齐燕赵不犯错误,那么秦与六国谁存谁亡就不一定了(很难预料了)。

学生 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这两段的大意和要点。

准备下节课的学习要点,准备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复习上一节学习的课文内容,学习和背诵最后几段课文)

复习上课时的学习内容。见 一课时的讲解要点。

学生阅读和理解最后两段课文。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在扫清文字障碍后,教师讲解以下要点:

这两段的内容概括:总结历史教训,指出“为国者”不要被敌人的积威吓倒,并委婉地讽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本段承接第3段的假设立论,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如果六国“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发挥谋臣能士的作用,同时“并力西进”,团结抗秦,那么六国就不会灭亡了。

但是,六国被秦国的积威挟制,今日割地,明日割地,便一天天地走向灭亡。

由此,作者得出正面的结论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这是作者要对北宋统治者说的。也是作者发这篇文章的目的。

第5段用六国和秦的事喻指北宋统治者:六国和秦都是诸侯,六国的势力比秦弱,但是还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那么北宋雄据“天下之大”的国家,实力远远超过西夏和契丹,那么北宋的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在六国之下了。这句用“苟”开头假设,但所指是实有其事的。

指导阅读和背诵课文。

准备下一节课时的练习。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

本课时的练习另附。 

【六国论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国论》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06-29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9

六国论教案04-11

《六国论》教案10-03

六国论教案07-24

《六国论》教案04-09

六国论教案优秀10-25

《六国论》教案(热门)08-02

《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21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