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教《六国论》一文的

时间:2024-10-25 12:05:4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是怎样教《六国论》一文的

这篇文章我们定为四个课时讲完,用100分钟进行讲授,用80分钟指导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具体作法如下:

一、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注释进行解题和介绍作者。

课本注释①注明了文章的出处,介绍了作者苏洵并指明了作者写本文的意图。但注释只说明了文章选自《嘉祐集》里的《权书》。至于苏洵的文集为什么叫《嘉祐集》却不得而知,这一点恰好能说明苏洵的治学精神和文章的奇特。为了教育学生,于是我作了以下简要补充:苏洵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由于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文章写得特别好。就在嘉祐年间,他来到京都,欧阳修把他的二十二篇文章(《几策》两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一进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的文章汇集成集,名曰《嘉祐集》。

接着我又从破题入手,指出苏洵在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强调他写本文的意图,以及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我是这样进行补充的:六国论这个题目是一个倒装的动宾词组,实际上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韩、魏、楚、齐、燕、赵六国被秦国灭掉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本文作者的看法是有局限性的,不一定完全正确和全面,但是作者能够抓住六国灭亡的关键性问题--屈膝求和,来加以论证,这是很值得赞颂的。那末宋朝时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证战国时六国灭亡的原因呢?这是借古喻今,批评北宋赂契丹、西夏的不当,要求为国者接受六国赂秦结果灭亡的教训。作者这种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对待侵略者要针锋相对地斗争,决不能屈膝求和。

二,通过表情背读感染学生。

近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点体会,要多读熟读,典范著作要能够熟读成诵。所以我在教学中是特别注意教师范读的,凡是课本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篇、、段,我都要先背下来,给学生示范。这篇文章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所以我就在讲解课文之前,先给学生一字不差地带表情地背诵一遍,给了学生很大启示和感染。有人说,要求学生背诵的,教师不一定要背会,也同样可以讲好。但我自己体会到,好文章或重要篇段,我们教师如能背得琅琅上口,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规律,精通文章思路,运用自如地教给学生都是非常有利的,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文章讲过以后,学生很快就能背下来了,还有的学生当堂就可以背会两三段。

三、从文章结构入手,讲清文章思路和字词句,作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1.讲清字词句。王力同志在《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一文中说:“我们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词汇方面,要注意词义的古今异同。首先我们要攻破词汇关,特别是要掌握常用词。”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古典文学中的语言文字与现在相隔年长日久,学生学习它首先碰到的就是文字障碍。为了讲得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我运用传统的串讲法,有重点地串讲了这篇文章。在讲解中我充分利用了书上的注解,但也不是机械照搬,而是把注解的意思放到具体的句子中间来理解,使文意更为通达,学生容易接受。例如“互丧”,课本注为“彼此都灭亡。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把它放到句子中间,这样译就显得别扭。我就把它译为“六国彼此相继灭亡”。又如“此言得之”一句,课本注为“这话对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这样解释我认为没有字字落实,也就是“得”字没有讲出来。于是我就把“得”字讲给学生。“得”作“适合”讲,可引伸为“合乎”。那末这一句就译为“这话合乎上边说的道理”。这样就落实了。

在讲解中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比较难懂,而课本又未加注释的字词句上,力求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例如“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泰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这一句在本文中是个难点,然而课本却未注释,我就把它作为主攻对象向学生讲解。我是这样讲的:“小”、“大”应指的是“小的受贿”、“大的受贿”。“较……,与……”句,应是“……和……比较”。“其”应指代为“受贿所得是战胜所得”。这样一剖析,这个难句应译为“秦国凭借战争夺取东西之外,小的受贿能获得一个小城,大的受贿能得到一个大城,拿秦国受贿所得和战胜所得来比较,受贿所得的实际数量是战胜所得的一百倍”。这一句突破了,下一句也就迎刃而解了。

2.配合文章结构图,讲清思路。为了把文章思路讲清楚,我一边讲解,一边用结构图配合,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

四、重点突破,摸索规律。

过去我教文言文,常是就文论文,见啥讲啥,重点不突出,更谈不上字词句知识的系统讲解了。所以学生总是不能掌握字词句一般应用规律,因而也就不能举一反三了。近来我在教学中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尽量使学生做到能够举一反三。我是这样做的:教一篇文言文,根据教材内容,有重点地突破几个常用实词和虚词,突破一两个文言句式,经过讲解归纳,摸索它的一般应用规律。在讲《六国论》一文时,我就决定突破十个实词,一个虚词,复习巩固一个文言句式,并在讲解中把这些重点突破的实词、虚词、句式放在黑板醒目的位置,联系旧知识,不断巩固加深。

十个实词是:

这篇文章中“以”字用法是有代表性的,全文共用了12个“以”字,当介词用的10个,当连词用的2个。我就突出讲这个“以”字。在黑板上我这样板书:

在讲解中凡碰到“以”字句子,我就让同学来辨别。讲完后,让同学把12个“以”字的不同用法归纳出来。

在文言句式方面,着重复习了“于”字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的两种翻译方法。

五、指导学生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四个课时中有80分钟的时间是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所以教师就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安排和指导,以收到应有的效果。第一,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背,启发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逐层进行朗读和背诵。第二,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两题,并结合复习恐固十个实词的多种意义和讲法。第三,把文章中用“以”字的12个句子,按介词、连词分别归纳出来,掌握其一般用法。第四,我从欧阳修文集中选了“惟好读书”-小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借助工具书进行了翻译。

【我是怎样教《六国论》一文的】相关文章:

六国论教案04-11

《六国论》教案10-03

六国论教案07-24

《六国论》教案04-09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10-21

六国论教案优秀10-25

《六国论》教案(热门)08-02

我是怎样出生的教学反思08-09

《六国论》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06-29

《六国论》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