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教案教学设计
(写景抒怀篇、阐明事理篇和托物言志篇)
一、写景抒怀篇
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精要笔记:
(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2)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
(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一 古今异义词 答案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总称。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答案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
2、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5、具答之 详细地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通“邀”邀请
7、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便扶向路 沿、绝
9、寻向所志 寻找
10、遂迷 终于
11、寻病终 随即、不久
12、无问津者 渡口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安适愉快。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都感叹惊讶。
四、简答填空题 答案
1本文出现的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光亮。世外桃源:后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3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给桃花源增添一了奇异的色彩。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美好的地方: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5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看出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 三峡(作者:郦道元)[南北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精要笔记:
赞美三峡雄伟而秀丽的山水风光。 第一节写三峡的山高,第二节写夏水之急,第三节写春冬山林间的水清,第四节写深秋时节的凄凉。
一、解释词语 答案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通“缺”
2、重岩叠嶂 直立象屏障的山峰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上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8、飞漱其间 急流冲荡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木茂盛、山高、草盛,真是情趣无限。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
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三、简答:
1 作者依次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 依次烈军属了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2 体会最后一段写景的语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词把秋景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林寒涧肃
3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精要笔记:
(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季
3晓雾将歇 消散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4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要笔记:
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
写法:
(1) 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
(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
一 解释词语: 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3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4但少闲人 只是
二 翻译句子 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 填空简答题:
1本文写月突出其 ,写境突出其 ,写影突出其 ,写人突出其 ,写情突出其 。(请各用一个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 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 解释词语:
1是日更定 是:这。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 拿:撑、划。
3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酒杯
6客此 客:客居
二 翻译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都是一片白。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别说相公痴,更有跟相公一样痴的人。
1文中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2文中描写西湖近景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其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
3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的品味、人格的肯定和赞赏。
6与朱元思书--吴均[南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精要笔记:
(1)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
(2)本文的特点:1)骈体文;2)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3)采用总分结构;
(3)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配合。
一 解释加点词语: 答案
1从流飘荡 从:顺、随
2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
3猛浪若奔 奔:飞奔的马。
4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5鸢飞戾天者 戾:至
6经纶世务者 经纶:筹划
7窥谷忘反 窥:看。反:通“返”
二 翻译句子 答案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7小石潭记--柳宗元【唐朝】(八年级下册)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精要笔记:
(1)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是“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水鸣因石而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3)寄情山水,排遣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悲凉、抑郁的心情。
(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5)文中的“对比”和“烘托”: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一、解释词语: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3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多。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5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留。
7隶而从者 隶:跟着
二、句子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8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八年级下册)
精要笔记:
本文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理清文脉:
大观--→览物之情
以物喜--不以物喜
以己悲--不以己悲
(叙事出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由情入议)-(警句,振起全篇,点明主旨)
(2)“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3)“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叙事出景)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由景生情)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2百废具兴 通“俱”,全,皆。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予:我。作:写
4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状:胜景,好景色。
5横无际涯 横:广远。 际涯:边。
6朝晖夕阴 日光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雄伟景色
8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9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虽然如此。极:尽。
10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迁客:谪迁的人。骚人:诗人。
二、翻译句子
1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水势浩大,无边无际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
3前人之述备矣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情景交融)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情景交融)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夫: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开:放晴。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冲向天空。
3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隐没
4薄暮冥冥 迫近
5则有去国怀乡 离开
6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7而或长烟一空 全
8此乐何极 哪有穷尽
9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0把酒临风 持、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萧条冷落,(就会生出)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3)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就会生出)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了。
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由情入议)-(警句,振起全篇,点明主旨)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或:或许,也许。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5)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没有。归:归依。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3)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
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9醉翁亭记
精要笔记:
(1)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特殊心理。
(2)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3)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5)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6)虚词“而”的用法:A表承接(顺接)关系,“接”,“接着”,或不译;B表转折,却、可是;C表并列关系,而且;D表因果关系,因而;E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
(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环滁皆山也 环绕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格外漂亮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
5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寓:寄托。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若夫:如果。霏:雾气。暝:昏暗。
8野芳发而幽香 芳:香花。
9、佳木秀而繁阴 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二、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的句子: 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者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环滁皆山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二)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负者歌于途 背
2、伛偻提携 腰背弯曲,这里指老年人(用了借代手法)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尽兴地喝酒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蔌:菜蔬。陈:摆开
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原意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8太守谓谁? 为,是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乐:以……为快乐。2)乐:快乐。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0满井游记--袁宏道【明代】(八下)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露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精要笔记:
这篇游记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1.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2.冻风时作 作:起。
3.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4.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初。
5.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6.柔梢披风 披:分散。
7.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耽误。
8.麦田浅鬣寸许 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9.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10.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1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
12.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1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
1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
15.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
16.之的用法:
1)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
2)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
3)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
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
二、阐明事理篇
1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八年级下册)【元末明初】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精要笔记:
(1)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君则要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
(2)对照的写法:述少时求学之难,写从师,以名师的辞色严厉与自己的恭谨虔敬相对照;写衣饰,以同舍生的绮绣珠玉烨然若神与自己的旧袍敝衣略无慕艳相对照。
1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3走送之 跑
4不敢稍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
6既加冠 加冠以后,即成年后。既:已经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请教
9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质:询问。
10或遇其叱咄 叱咄:训斥,呵责
11礼愈至 至:周到
12俟其欣悦 俟:等待。
13至舍 舍:学舍,书馆
14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15媵人持汤沃灌 媵人:服侍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
16以衾拥覆 衾:被子。
17寓逆旅 逆旅:旅店。
18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19腰白玉之环 腰:用作动词,腰佩。
20右备容臭 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1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2緼袍敝衣 緼:旧絮。敝:破。
23略无慕艳意 慕艳:羡慕
2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25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
26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
2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马说--韩愈(八下)(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精要笔记:
(1)托物寓意的写法,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2)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形象之中,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材:才能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等:一样
8、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3鱼我所欲也--《孟子》(九下)
精要笔记:
孟子借鱼和熊掌的比喻,阐明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那些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是可耻的。
(1)孟子这段话的主旨,在于呼唤人们,要不为物欲所蔽,永葆一颗正义之心,做舍生取义的贤者。
第一层:以鱼与熊掌的取舍作比,说明“舍生取义”。
第二层:讲道理,对舍生取义的命题做正面阐述。
第三层:讲道理,对舍生取义的命题做反面论证。
第四层:例证,先正面,不受不屑。
第五层:例证,再反面,受之。
第六层:总结,人应保持本心(义)
(2)本文大量的采用了对偶的句式。行文之中,两两相比,两两对照。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3、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4、贤者能勿丧耳 丧:丢掉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6、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7、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
8、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三、托物言志篇
1 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精要笔记:
(1)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形容其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类比衬托。山、水----陋室 诸葛庐、子云亭----陋室
一、解释下列词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沿。
2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3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5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6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二 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爱莲说--周敦颐[宋](八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4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指隐居的人。
精要笔记:
(1)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赞扬君子品格,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菊,正衬莲; 牡丹,反衬莲。
(2)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骈句散句交错。
7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应当。
二 翻译句子 答案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
2濯清涟而不妖 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
5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晋)(八年级下册)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精要笔记:
文章托五柳先生为名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2亦不详其姓字 知道
3每有会意 体会、领会
4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旧:旧交、旧友。亲旧:亲戚朋友。
5造饮辄尽 造:往、到。辄:就。
6期在必醉 期:期望。
7曾不吝情去留 吝情:舍不得。去留:去、离开。
8箪瓢屡空 经常是空的。
9晏如也 安然自若的样子。
10不戚戚于贫贱 忧愁的样子
11不汲汲于富贵 心情急切的样子。
1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
13衔觞赋诗 觞:酒杯。
二、翻译句子 答案
1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喝醉后就回来,从不会舍不得离开。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打上了补丁,常常没有吃的和喝的,(但)还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