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3 06:47:5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三岔中学:wuying

学习目标:把握托物言志诗,借物咏怀诗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分析诗的表达技巧 

学习重点: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急鉴赏方法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特点:作者借描写(咏)物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志向、理想或抒怀,讲求写物的形似与神似相结合。

鉴赏方法:例: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一: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象征意味。例: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野满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写梅实写人,表明作者追求                          的品质。

二:抓住在描摹事物中寄托的感情,物的品质透视出作者的人生追求、态度,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或说明一定道理。例:

       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白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借蜜蜂来歌颂                    ,讽刺                     。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

墨梅:水墨色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                 的美德,实则以梅自喻,表达自己                的情厂操。

三: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联系起来(物即作者自己的形象,目的侧重抒怀)。例《名师》328页〈〈归燕诗〉〉

四:咏物诗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如〈〈蜂〉〉,或用比喻、拟人。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五:达标练习

1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 ,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

   2. 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 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

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1. 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 (                             ), 后者是(                                 ) 。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                   

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答: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答: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驿:驿站,古时候供递送官府公文的公差和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同是写梅,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陆词用的是        ,范词运用的是       方法。

   2. 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两首词也是各有差异的,陆词突出环境的 ,塑造了梅花的 形象:范词突出环境的 ,塑造了梅花的             形象。

   3.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陆词抒写梅花的             品格,范词抒写梅花的        品格。   

   4.对两首词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词中“着”字不是助词,而是动词。“更着”意思是“再加上”,在上句的基础上递进一步。

   B.陆词中“无意”一词的意思是说“没有条件”、“没有资格”,与“苦”字一起写出梅花凄苦的生存环境。

   C陆词中“一任”的“一”字和范词中“一夜”的“一”字意义稍有不同,前者是“一概”之意,后者是“全”、“整”之意。

   D.范词中“胜绝,愁亦绝”两个“绝”字的意思都是“到了极点”,都融进了诗人的情感。

   5、对两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是咏梅,都不着重于正面刻画梅花的具体形态,而着重于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梅花的神韵

   B.陆词为梅花创造了一个风雨黄昏的环境,范词为梅花创造的是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C.两首词都表现了梅花的幽独气质,同时都借助梅花表现了诗人自己高洁不污的坚定信念。

   D.陆词最后两句从假设的角度,写出梅花惨烈的悲剧命运,也写出梅花孤芳不变的品格。

练习:〈〈名师〉〉P328〈〈归雁〉〉、P338〈〈越山见梅〉〉、P342〈〈画眉鸟〉〉。

   

咏物言志诗鉴赏答案

       两首《咏柳》

   1.比喻 拟人

   2.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

   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

   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

   5. 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两首《咏蝉》

   1.南冠 薄宦

   2.器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3.高洁 举家清

   4.D(李诗不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鹧鸪,

   1. 啼

   2.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uf‘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

   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3.应是游子、佳人

   4.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

   情。此诗吟咏鹧鸪,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

   5.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

   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两首(咏梅》

   1.拟人 比喻

   2.偏僻、凄苦, 寂寞; 清冷、萧疏, “脉脉”

   3.高洁刚强 孤寂幽独

    B(“无意”的意思是不着意追求。)

   5.C(范诗没有表现出“高洁不污的信念”。)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托物言志的作文09-29

初中生托物言志的作文10-04

心中的那盏灯-托物言志作文01-15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06-30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8-02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7-31

《木兰诗》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8-30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08-31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09-18

《书愤》的主旨是言志吗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