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李先慧编写 邮箱xysz158@126.com)
第五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前导航
唐诗之路: 何处天姥?梦游还是曾游?
知道中国有“丝绸之路”的人很多,但是知道中国有一条“唐诗之路”的人或许就不多了。自古城绍兴出发,由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 著名的景致有:钱塘江潮、兰亭、镜湖、大禹陵、鉴湖、古梁飞瀑、大佛寺、会稽山、四明山、天姥山、天台山、曹娥江、剡溪等,风光秀异,山水奇绝。千余年来众多文人墨客被这条路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景色所陶醉,一路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世人便将其命名为“唐诗之路”。据统计,唐朝诗人中有432人到过这里,如李白、杜甫、孟浩然、李商隐、贺知章、骆宾王、元稹等。
天姥山究竟在何处,却是个千古之迷:一说在仙居县韦羌山。二说天姥山是台州天台山,三说在绍兴新昌县。一千多年来,人们都不知道天姥山的所在,李白在诗句里所描写的也被世人认为是诗仙某一次开怀畅饮后的幻境。直到不久前,一位旅人在不经意间回眸远视,才发现这自然的岩石竟也有着上天的造化,活生生就是“天姥”的化身,如此浑然天成、形神兼备的杰作,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恐怕雕不出第二尊。天姥岩、天姥山由此而得名。
李白一生当中曾经三入郯中,两上天台,《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第二次游越中而写。那么诗人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究竟上写梦幻还是写实景?
内容精要
(一) 题意诠释
1、“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标题中的“吟”如何断句?
一般读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按照这样的读法,好象应该是将“吟”理解为动词“吟唱”。但是,该诗的另一个标题却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没有使用“吟”字。可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实际上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没有实实在在的意思,可以不翻译。
为了正确理解和诵读,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免发生误读现象。
“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天姥”如何理解?
“天姥”为女性天神(或海神或山神),也写作“天姆”。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今人又在浙江新昌天姥山发现一高达10多米的独立巨石,形态极为象女神。
3、“天姥吟”还是“天姥岑”“天姥岩”?
有人认为“天姥吟”应为“天姥岑”,理由是“天姥山”是因“天姥岑”“天姥岩”而得名。例证一:南朝宋谢灵运有“暝投剡中宿, 明登天姥岑”,唐代灵澈有《天姥岑望天台山》,唐代许浑《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清齐召南有《会墅岭上望沃洲山》“南望天姥岑, 峨峨白云中”。例证二:越语中“吟”“岑”“岩”相混,李白当然听不懂越语,故将“岩”听为“岑”,写成了“吟”。例证三:现在浙东新昌的天姥山,那个高达10多米的巨石,仍然名之曰:天姥岩。
(二)课文探究
1、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2、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3、主题探讨
怨恨说--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归隐说--政治失败,理想破灭,心灰意冷,只好放荡不羁,高喊“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理想说--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
人格伟大说--题曰 “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情。 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 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人生经历对照说--题以留别为名,离别就有离别之情呀,留赠则有留赠的感叹呀。写梦实为写人生经历,离别的怨恨情仇而又不可直言,只好比兴而言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乘风而至君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人生如梦,做官也是梦,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临别以人生感悟作为赠言:“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二入长安这一段“攀龙附凤”的经历以及此期的思想感情,是探索此诗内容的必由之路,而李白诗歌富于比兴的特点。从梦境中高与天齐的山势、山重水复的胜色、风云变幻的奇景、光华灿烂的仙境,从梦游之中向往、急切、愉悦、恐慌、惊栗、幻灭、超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豪情、长安供奉的苦闷、政治失意的幽愤、长安经历之后的觉醒彻悟。梦境,是这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这样的理解,符合天宝五、六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也符合李白诗以游仙抒情的特点。况且诗中明白地将梦境与“世间行乐”“古来万事”一体观之。
(三)重点难点
1、梦游是梦幻还是写实?
绝大多数人认为李白写的天姥山是虚景是幻景,那么“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难信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这里将不可求的“瀛洲”与“天姥”相对而言,就是说天姥是可睹的了?那么李白此前有没有到过天姥山,就是断定是写梦还是写实景的最佳依据。
李诗虽然题为"梦游",却是他当年实地遨游的曲折反映。依据绍兴市新昌“唐诗之路”的记录,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登上向往已久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因此,当天宝初年,他被赐金还山、政治理想破灭时,除了入道修仙,就是游山览胜,李白第二次到越中游了天姥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剡溪而漫游天姥、天台。
2、 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霓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3、 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思路)
有人认为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之后就进入梦境,也有人认为“脚着谢公屐”才进入梦境,直到“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全是梦境。其它的是写实景。
入梦缘由-梦境路线-仙境-梦醒-留别寄语。
4、 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6、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
7、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9、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10、全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夸张和想象: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11、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
随堂检测
1.指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
A、烟涛微茫信难求( )
B、云霞明灭或可睹( )
C、势拔五岳掩赤城( )
2.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的词并解释其用法和意义
(1)虎鼓瑟兮鸾回车( )
(2)云青青兮欲雨( )
(3)列缺霹雳( )
(4)对此欲倒东南倾( )
(5)訇然中开( )
(6)古来万事东流水( )
(7)栗森林兮惊层巅( )
3.《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古代诗歌中的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特点是:多数通篇是___________句或___________;平仄___________,用韵比较自由,可_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
4.表现全诗主旨和诗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天姥山高大挺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梦境转到现实,仙境倏忽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6. 段文字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体部分,紧扣“梦”这一脉络,作者写了四个层次。请简要概括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下列诗句的内容、表现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空中闻天鸡。”这几句诗是诗人登山的开始,从飞度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
B.“千岩万转路不定……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诗用了夸张、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方式,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起到了烘托下文的作用。
C.“列缺霹雳……日月照耀金银台。”这几句诗铿锵有力,写出了天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和非凡景象,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D.“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四句诗是梦境的高潮。为全诗尾句表达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做了铺垫。
8.这节中哪些动词能表现诗人急于游览的愉快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写“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景象,几乎没写白天的景色,一下子就转入暮色的“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描写,旦暮变化何其速也!这可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情感?你还能从文中找出依据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人“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的原因是什么?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这首诗是作者天宝年间,因受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1、 哪两联对仗?请具体谈谈。(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首诗借古抒情,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这首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举例说明。(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别储邕之剡中 唐李白
借问剡中道, 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 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 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 拂石卧秋霜。
注:溪下指剡溪,镜里指镜湖。
14.这首诗写了越中哪些景物(意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哪句诗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6、 写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请具体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人说“借问梅花何处落”写得好,请具体分析好在何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锦囊
寓言中的智慧:零和游戏原理
一个游戏无论几个人来玩,总有输家和赢家,赢家所赢的都是输家所输的,所以无论输赢多少,正负相抵,最后游戏的总和都为零,这就是零和游戏。
零和游戏之所以为人所关注,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与“零和游戏”雷同和类似的局面。我们大肆开发利用煤炭石油资源,也就出现了大气污染;我们研究生产了大量的转基因产品,一些新的病毒也跟着冒了出来;我们修筑了葛洲坝水利工程,白鳍豚就再也不能洄游到金沙江产卵;人类贪食动物(猓子狸),也就出现了SAS;我们大量使用激素喂食动物以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也就出现了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
发展是硬道理。人类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理论才逐渐冒出水面。“零和游戏”的原理正在逐渐为“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利己”而不“损人”才是最美好的结局,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合作,实现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的。
领导者要善于跳出“零和”的圈子,寻找能够实现“双赢”的机遇和突破口,防止负面影响抵消正面成绩。批评下属如何使人接受而不抵触、发展经济如何才能做到不损害环境、展开竞争如何使自己胜出而不让对方受到伤害,这些都是每一个为官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五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参考答案
1.A信:古义指的确、实在,副词;今义指书信,名词。B灭:古义指暗,形容词;今义指消灭,动词。C拔:古义指超出,动词;今义指抽出,动词。
2.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名词“霹雳”作动词,意思是电闪雷鸣;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向东南;“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向东;栗,使……战栗;惊,使……惊。
3.古体诗 古诗 古风 五言 七言 一韵到底 中途换韵。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5. 答: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6①入梦缘由 ②梦游历程 ③梦中仙境 ④梦醒时分
7B(比喻错)
8梦/飞/著/登/
9表达了诗人忧郁的情感。“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冷色的“烟、水、青云”都满含忧郁。
10① 诗人长安翰林生活如梦似水一般转瞬即逝。 ② 诗人感到人生的艰难、仕途的险恶。
11、颔联和颈联对仗。吴宫-晋代,花草-衣冠,埋-成,幽径-古丘;三山-二水,半落-中分,青天外-白鹭洲。
12、描绘了山河壮丽的景色,也在吊古幽思之中,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忧郁心情,表示了对“浮云蔽日”的奸佞小人的痛恨。
13、全诗采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如,“凤凰台”是实景,而“凤凰游”则是虚景;“凤去”是虚景,而“台空江自流”是实景;“吴宫花草”是虚景,而“埋幽径”是实景;“晋代衣冠”是虚景,而“成古丘”是实景;颈联是实景,而尾联则是虚景。
14、会稽山水/剡溪的竹色绿水/镜湖的荷花/天姥的秋霜
15、拂石卧秋霜;表现了诗人放情山水愉悦阔达的心情。
16、写了戍守边关的边塞生活:胡天雪地,牧马羌笛,戍楼边关。
17、这句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虚景与实景和情感有机融合:“梅花”虚景,让战士想起家乡的梅花,引起思乡之情;“梅花”又是笛声,又是实景,笛声象落梅片片,四处飘荡,低沉、幽怨的思乡之情也随着笛声散满边关。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08-01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07-25
破灭的游仙梦---------谈《梦游天姥吟留别》(网友来稿)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