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光头发微》的思路脉络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2:17: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剃光头发微》的思路脉络 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剃光头发微》的思路脉络

《剃光头发微》的思路脉络 教案教学设计

《剃光头发微》是何满子先生的一篇短文,从当时(八十年代)城里的理发工人拒给“乡下佬”剃平头一事谈起,最后批评弄权耍权的现象。文章能从人人得见的现象入手,最后的挖掘却出人意料,因为一般人常常会因此联想到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很难把它和弄权联系到一起;再加上文章在使用材料上,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给人以妙趣横生之感。

然而,有教师认为:这篇杂文让教师在分析评价上感到深深的困惑,把它作为高中教材是不合适的。从写作技法而言,它正是作者自己所批评的那种“摭拾《红楼梦》等古代小说和别的典籍强找闲聊话题的‘掉书袋’式”(《中华读书报》2004/3/4)的写法,这种随意性太强的写作模式,对中学生的影响将会是消极的。

的确,看《教参》上的有关说明和鉴赏文章,有关这篇文章的构思说得并不是很清楚:

1、关于文章的行文脉络:“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一连串头发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反映某理发店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法‘髡’,联想到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力。”至于这些联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却并没有说清楚。联想可以是下意识的信马游缰,但写到文章中来则不能随意联想,因为“千里来龙,到此结穴”,所有的联想最后都得指向文章的中心;否则,所谓“逸趣”就变成了“赘笔”。这篇文章之所以好,决不是仅仅因为有联想而已,更因为它联想得“妙”。

2、“由剃光头联想到清代“留发不留头”,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剃掉头发),联想到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给犯人剃光头……这些联想文字,表面看来似乎是闲笔,实则不然。作者的用意是进一步开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也为后边由剃光头联想到掌权做好铺垫。” (吴庚振:《〈剃光头发微〉赏析》,节选自《中国杂文鉴赏辞典》)至于怎样“开掘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怎样为批“掌权”做好铺垫,也语焉不详。

毫无疑问,仅凭这样的说法,在课堂上是难以让学生满意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篇文章的思路梳理清楚。

文章第一二两段,讲了一些有关剃头的事情:清初“留发不留头”史实,清末留学生的剪辫子,旧社会理发匠的地位,石达开的理发匠对联。这些事情,初看似乎和文章的主旨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一开头就用这些事情暗示读者:剃头之事,虽小实大,它不但关系到身家性命、个人前途,也能寄托治理天下的豪情--正是从这个角度上,为后面批“舞权弄权”作铺垫的;同时,理发匠受歧视和石达开的对理发匠的“平等亲切”,又为后面批评城里理发师歧视“乡下佬”的思想意识作了反面的衬托。

文章第四段在行文上“宕开一笔”,并没有直奔文章的中心去。先提出“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及谁才会配剃平头的问题,接着又说这问题够深奥的,答不上来,置之不论。可后面还是忍不住讲到我国古代的“髡”刑和现在各国给罪犯剃光头,似乎是说溜了嘴,脱离了文章的中心,在微讽城里人对“乡下佬”的歧视了。其实不然,前面已经给读者提醒了“置之勿论”的,暗示这层意思并不是文章的中心,只是不吐不快罢了。但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第五段里说到“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时,还用了一个括号来说明“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既是用了括号,那就不是文章主旨所关了。那么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文章紧接着说:问题“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这才让读者恍然大悟,原来作者由此想到的是一个用权的问题。文章的落脚点到此“柳暗花明”,确实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一般人实在难以从手中剃头刀联想到手中之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那些内容紧凑、结构严谨的文章确实能好教好学;但是,联想丰富、妙趣横生的文章同样值得学习,而且,这样的文章带给我们的信息也更为丰富,读钱钟书的文章,就常有“意外之趣”让读者会心一笑,鲁迅在文章中也喜欢“顺手一击”,这些是知识也是智慧,能让读者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写文章原不必篇篇都是那么“目不斜视”的,所谓“摇曳多姿”更能体现艺术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