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艺术(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5 11:43:0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习的艺术(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的艺术》高中第五册第五单元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李先慧编写  邮箱xysz158@126.com)

学习的艺术(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四课  蜀道难

课 前 导 航

趣味阅读

信不信由你:李白十六岁写成《蜀道难》

东方网2005年9月3日:四川平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在此之前,历代学者都把《蜀道难》的创作时间视为千古之谜,且“诸解并起,众说纷纭”。50多岁的曾维益供职于四川平武县志办,长期致力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曾维益在其新著《李白〈蜀道难〉新探》中认为,李白少年早慧,“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在四川江油生活近20年中不可能不写诗,而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是对开元四年吐蕃第三次攻松州的关注与表现,李白时年16岁。曾维益认为李白16岁时即有了《蜀道难》草稿,其后(开元八年)才有“路中投刺(递名片)”,献佳作给益州(今成都)长苏之举,而获“天才英丽”的赞誉。再后,李白携稿自蜀赴京师(长安),才有贺知章读后,称为“谪仙”之美谈。

内容精要

(一) 课文探究

1、《蜀道难》的价值:这首古风是李白的惊世之作,诗人以其变幻莫测、雄健奔放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展现了古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险要地势,描绘出一幅嵯峨雄奇地蜀道山水图,它集司马相如地汪洋恣肆与屈原地雄奇瑰丽于一体,想象宏阔而飞动,壮景夸张而凝练,文气浩荡,横空出世,傲然高耸于大唐的诗空,引得历代文人为之折腰。无怪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读此诗时赞叹道:“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唐代诗论家殷蟠也称赞:“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更是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

2、文体知识: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二)题意诠释

1、 写作背景:

ァ妒竦滥选罚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一种观点: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另一种观点: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

2、主题思考: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忧杜说,根据“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句,推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害房琯、杜甫,这首诗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讽喻说,根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问君西游何时还”句,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李白写此诗地目的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 

咏蜀说,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风人之义远矣”。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认为这首诗只是歌咏蜀地罢了,“别无寓意”。 

劝谏说,从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李白当时已经看到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写作此诗诗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乱加以佐证,认为李白的预见是正确的。 

送别说,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和李白后来的诗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推测李白极言蜀道艰险难行,表现诗人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仕途说 此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针对以上观点,孰是孰非,我们可以根据李白的生活经历和前期的思想发展,再联系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史实,一一辨析,便可得之真谛。

(三)重点难点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2、 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诗一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极言蜀道之难;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再写极写山势的高危,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突出路之难行;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表明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3、 这首诗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4、“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5、这首诗语言和句式有什么特别?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6、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7、这首诗主要运用的哪些表达技巧?

四种主要手法:(1)夸张的笔墨:例如,五丁开山的神话,“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扪参历井仰胁息”等等。(2)散文化的句式: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长达十一言的句子。杂言的句子,使文章的节奏多变化,张合自由。(3)行为描写和细节描写:例如“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一段,它描写了山路的曲折盘桓,描写了人的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样子,惟妙惟肖。(4)衬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黄鹤、猿猱反衬山川之险)。又如“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难)。“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

迎考支招

克服语文考试中的不良答题习惯

考试分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除了能力、知识、技能、技巧和心态以外,良好的答题习惯也不可忽视。不少学生不注意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从而造成过失性失分,甚至影响前途,遗恨终生。 

一、 验收试卷不认真,匆忙作答。 

   考前五分钟,学生得到试卷后,首先应该验收试卷:科目、张数、页数、题数,有无漏印、破损、污毁等异常情况,确认无误后,才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写好密封线内项目后,停笔翻看试卷,了解其大略:题数、题型、布分,对重点的题先细读一下,让其在头脑中“发酵”;然后,大致划分自己的作答顺序。学生若能照此长期坚持,按部就班,还可起到缓解考试紧张的作用。 

二、 分配时间不适当,书写潦草。 

    语文试卷150分钟完成150分的题,基本上是1分钟做1分的题。时间分配的基本原则是:适度从紧,稍留空余。选择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力求在35-40分钟完成;而除作文外的主观题,要用足40-45分钟,尤其是鉴赏题、语言运用题要充分用足时间;作文用时一般在60-70分钟,其中审题不得少于5分钟。

三、 阅读题干不仔细,定势思维。 

在考试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的阅读题干,绝对不能出现把“选不正确的一项”看成“选正确的一项”这类失误,尤其在第六大题(语言运用题)这一块“试验田”里,由于命题人常在此出新求变,答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提示语指令进行,绝不能按以前定势想当然作答。

四、答题程序不熟悉,懒打草稿。

很多语文题是必须打草稿的,因为它要求准确、精练。虽说现在多数简答题已经取消字数限制,但我们在做鉴赏题、文言翻译题、现代文阅读简答题、仿写题、语段压缩题时,仍然应该打草稿。

五、答题规范不遵循,答非所问。 

要规范答题:一是要学会规范答题用语,如解答古诗鉴赏题,就必须了解古诗按题材划分的类型、表现手法的种类、不同的语言风格特点等;二是掌握“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力求不枝不蔓,简明正确.(江淮语文绿洲网)

随堂检测  

1、 下列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B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C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 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这几句写景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泵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的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找出文中描写人物情态和动作的的诗句,并说出其写出了人物什么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是如何把“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举例说明这首诗是如何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比较《蜀道难》与《独坐敬亭山》两首诗所抒写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独坐敬亭山》是如何把“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B项应为“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C项应把“也”字向前读,D项应读为“剑阁/峥嵘而崔嵬”)

2 “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3先静后动,静动结合。前两句写静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处逢生;后两句状动态:水石激荡,山谷轰鸣,雷霆万钧,惊险万状。山高使人望而生畏,川险令人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膺坐长叹”,写出人物的极度害怕心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5、“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写出了“情”,作者巧妙地把“景”与“情”融合在一起。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愁空山”一句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实景有“高峰、深壑、飞瀑、剑阁”等;虚景有“开国的传说、五丁开山的传说、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等。

7、《蜀道难》表达了不肯向封建权贵“摧眉折腰”的富于反抗精神的思想主题,《蜀道难》的抒情是金刚怒目式的,其反抗情绪如火山喷爆,给人以强烈的冲腾感。而《独坐敬亭山》抒情主体李白独坐山岩凝视敬亭山之主峰,将抒情客体敬亭山拟人化,并让抒情客体化被动为主动,心心相印地与诗人神往。正是因为敬亭山的神奇人格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8“众鸟高飞,孤云独去”是写景,但是“尽”和“闲”却写出了孤独和寂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把景物的“敬亭山”人化了,作者和山同化,山也寂寞,人也孤独。

素材锦囊

五福娃祝福2008北京奥运

世人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诞生了!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金燕均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因此被称为五福娃。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每个名字不但琅琅上口,而且还与“北京欢迎你(贝晶欢迎妮)”谐音。 

贝贝,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晶晶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界,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迎迎是绿色奥运的展现;妮妮代表幸运,播撒“祝你好运”的美好祝福。

五福娃代表的祥瑞真不算少。其一,五福娃应对五行说,透着深邃哲理。金燕为金、熊猫为木、游鱼为水、圣火是火、藏羚羊为土,用金木水火土来表达体育意愿,表明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包括了世界万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人胸襟很宽广,海纳百川。其二,五福娃应对五环说,透着文化智慧。奥运五环五彩的标志,分别代表五大洲,蓝色(欧洲)、黑色(非洲)、红色(美洲)、黄色(亚洲)、绿色(澳洲)。其三,五福娃应对五福说,透着吉祥如意。五福临门,是国人祝福时最好听的一句话。其四、五福娃应对成语说,透着恰如其分。包含五字的成语,意义非同寻常。五湖四海(五洲四海),指的是团结大多数人,五娃正是代表五湖四海.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是古人用来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所以古人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五彩缤纷、五光十色,指的是各种色彩鲜艳繁多,那么五福娃正是五彩缤纷,让人喜爱。五体投地,比喻敬佩到极点,对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五福娃和世界人民一道,都会敬佩的五体投地。

第十五课  将进酒

课前导航

趣味阅读

李白的诗酒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这是余光中对“酒仙”李白的歌唱。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他的诗往往与酒有着意迷神合的缘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同饮;《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完全是一幅喝不倒的海量。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将进酒》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想想酒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失意文人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内容精要

(一) 课文探究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点有两个: 

首先要看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

其次,“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看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二) 题意诠释

  1、写作背景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2、主题思考

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三) 重点难点

1、 全诗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首诗的情感大起大落,在诗中是如何变化的?

①开头四句写悲。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之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的性格?

“千古文章,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这首《将进酒》正是诗人一生性格遭遇的鲜明体现。其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诗中所表现出的壮阔气象豪放情怀和自信精神。

首先是心胸博大之人。诗以黄河之水起兴,气势恢宏,境界开阔。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如从天而降,排山倒海,不可抵挡。一来一回,极目之所及,力之所及,非心胸博大者不能有如此之视野,非目标远大者不能有如此之气魄! 

其次是豪情万丈之人。全诗至始至终张扬着诗人那种震憾古今的豪放情怀。读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如诗中对盛宴场面的描写,忘乎所以的诗中之歌,以及后来指挥典裘当马的狂热等等。诗句虽极尽夸张手法,屡用巨额数字,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等,但又不给人以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那潜藏在胸中的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在豪放的外壳下包裹着的是诗人那颗愤激不平的内心。 

再次是自信之人顶天之人。诗篇虽表面上看来是李白人生失意时借酒消愁的放纵,但联系诗人的经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消极的情绪掩盖不了他蕴在骨子里的自信和豪迈,也磨灭不了他对生命对自我的肯定。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正是他全部精神价值的体现。

4、这首诗有哪些句子是采用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5、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迎考支招

高考语文122分夺分方案

一、基础是关键,整理很必要!1、拼音:整理做过的拼音题。2、错别字:注意别字的方法--同音别字、形近别字。3、近义词:注意辨析的方法--语义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褒、贬、中)、口语色彩(书面语、口头语),语素分析法--将某个词分解,然后合并。4、成语:理解成语的意义,注意成语的色彩,注意成语适用的范围和对象,注意句子的语境与成语的意义、色彩、范围、对象是否统一。5、语病:语病的类形--成分残缺、搭配不当、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强拉因果、自相矛盾、主客倒置、否定不当、概念误用)。6、衔接:肯定有相应的解题方法,那么,就请你从方法入手来进行整理吧。当然,整理的时候按照由常见方法到特殊方法的次序来做,比较有效果一些。

二、现代文阅读是保证,关键是方法。解题的过程中,要:①读懂题干,按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②答在文中,答在段中。③注意语境,注意上下文的联系(一般来说,试题的布题顺序就是文章的先后顺序),④扣紧语句,分析选项,对比文中相关语句,仔细辨析,看是否存在偷换概念、缺少依据、随意拔高、说法绝对等毛病。

三、文言文一分也不能丢。1、一读,划出难字,疏通文意。2、二读,理解全文,了解全文写了什么人,写了多少件事,说明了什么性格、什么思想、什么精神。3、答实词、虚词,注意联系课文已学的字词,并将选项的解析套入原文,检验解析是否正确。4、答14题必须联系原文,逐句逐句翻译、对比分析。5、翻译题采用直译(逐字逐字解析的方法),保持原句的句式。

四、古诗赏析,有点难。(16题,文字题,6分,争取4分。)

1、注意标题,明了意思;注意注解,明了背景(人物的心情,写作的缘由);注意景物、品味语言,明了意境(景物+感情);注意作者,明了风格流派;注意流派,明了写作技巧。2、弄清题干,明了问题。答法--用什么方法(技巧)→写了什么内容(景物)→抒发什么感情→表达什么思想、刻画了什么形象。

五、默写是送分,千万别手软。以课文中规定要背诵的相关内容为主,兼顾课文中出现的相关内容。注意书写清晰、规范、准确,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六、语言运用,压扩换仿改。1、压缩题。新闻一定要压缩主要事件,说明性文段要把握话题的各方面进行压缩。议论性文段要压缩观点。2、扩句题。看清扩展要求,明确扩展方向。推敲提供情景,把握基点。合理推断想象,选好表述方式。3、变换句式,重新组织语句。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散句变整句。要读懂题干要求,不要将原句改变太大,只允许调整、增加、删改个别词语,保持语气一致,结构一致,中心一致。4、仿句题。仿内容,仿形式。重点是要弄清例句的结构:主谓结构还是动宾结构?手法是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根据例句的结构仿写句子,保持结构一致,手法一致,语气一致。5、语病修改,应用文修改。①看清题目要求――整体辨析检查(表述主体是否一致 上下文意是否照应 衔接过渡是否紧密有无重复矛盾之处)――注意横向比较(合乎题意要求 合乎语病类型 选择最佳表述 修改效果明显)。②要注意应用文的格式,用语要得体--语境,地点,对象,上下级关系。用词要正确--时间,地点要交代清楚。(江淮语文绿洲网)

随堂检测

1、 下列诗句所创设的意境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D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2、 指出下列诗句的表达方式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B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所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至少说出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抒发类似感情的诗句,请默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回答下列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行路难》中哪句诗与“天生我材必有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行路难》前四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请结合原文具体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哪些景物描写能够体现出“行路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ABD所营造的意境都是宏大开阔,而C所创设的意境则是小巧灵秀的)

2抒情、记叙、议论、描写

3(1)比兴手法: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2)夸张手法: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前两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后两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3)反衬手法:以空间无穷和时间的飞逝来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对比手法: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的盛宴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愁容。

7黄河冰塞川,泰行雪满山。

素材锦囊

危机来了,政府要先取信于民  

哈尔滨地震的谣言不了了之,松花江的大规模的污染却是实实在在的恐吓着东北老乡。2005年11月21日,中国东北重镇哈尔滨突然宣布因为检修供水管道,从11月22日开始的四天内全市停止供水,数百万居民瞬间面对史无前例的生活困境。这件事触及一个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风险社会与政府诚信。

许多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而成为风险,原来毫不担心的安全保障竟然极为脆弱。哈尔滨人可能无法想象,现代化的大城市怎么会突然断水。风险应对和安全保障因此成为衡量政府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像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竟然要全城停止供水,必然是遇到了极为严峻的危机情势。争取公众的信任与配合,为查明原因解决问题提供时间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当然是最基本的考虑。哈尔滨市政府在25号公告中宣称停水原因是为了检修设备,可以想见其中包含了要减少社会恐慌的良苦用心。但对于争取公众的理解来说,这并不是好的说辞。也许正因为意识到了这点,哈尔滨市政府在随后发布的26号公告中说明是因为13日的吉林石化爆炸,“预测到近期可能受到上游来水污染”。紧急情况下,信息的混乱会导致对事件的多种理解和不同想象,唯有诚实的表态才能提供一种可信赖的基础。许多经验表明,政府与其贸然宣称安全,不如诚实表明我们共同面对危险,后一种情况才会赢得真正的支持。

通过发言人和专家仔细地向公众解释存在问题的危险与困难,从技术上说明为什么采取特定的解决方案,预期进程如何,是危机情势下政府应该做的工作。能够这样做,才表明政府不把公众看做简单的管理对象,而看做是解决危机的依靠力量;不把危机应对看做是政府的秘密工作,而看做是公开的社会学习过程。(南方都市报)

第十六课  兵车行

课前导航

趣味阅读

太阳和月亮的相遇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被唐明皇赐金放还,由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时年四十四岁。而三十三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可以相比。

闻一多曾把这一次的相遇,比之为太阳和月亮的相遇。那么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李白的相貌大概是很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所以杜甫对他的第一印象,也象贺知章一样,惊为谪仙人,也学着求仙访道了。当年的秋天,他们连同高适一起漫游梁、宋。第二年,高适南游楚地去了,李杜又同游齐、鲁。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相同的时代,他们若是不相逢,那才是历史的最大遗憾。

   李白是盛唐的辉煌,而杜甫则成了安史之乱的泪水。《兵车行》所写的战功就预示着杜甫家国的离散和苦难。

   那么《兵车行》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和国家带来哪些灾难?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

内容精要

(一) 课文探究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这首诗的意义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写道:“君己富士境,开边一何多。”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二) 题意诠释

1、《兵车行》创作前后作者的思想

杜甫到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而在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思想情感感已深深地与下层人民的思想合拍。

2、文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3、主题思考

杜甫以亲身见闻描绘了当时的惨状,揭示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苦难,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表达了内心不可遏制的悲愤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一句“武皇开边意未已”一阵见血地把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及其开边政策,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重点难点

1、 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有何特点?

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1)“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诗的开头写送别的场面,要害是“牵衣”二句,前四句先写士兵整装待发,后写亲人赶来送别,都是为这两句作铺垫的。能把握这两句的内容,才能看出它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

(2)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托为征夫自诉之词”,用以讥切时政。此说有理。既是“托为”,则所诉也就不限于征夫的个人痛苦经历。据此,我们无妨将“君不闻”和“君不见”先后所领起的数句视为诗人的心声──他要以此来诉诸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充分认识“开边”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何等严重的灾难。

2、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场面(景象)?

送别的场面: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田原荒芜的场面: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战场的场面: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3、 这首诗是如何把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

寓情于叙事之中,叙中含情。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4、这首诗的句子长短与抒情有何关系?

句子长短的选择是为了更好的抒情。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从而更好的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

5、诗的第一节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的?

“面”是整个送别的场面,“点”是亲人惨别的细节,以面带点,以点托面。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 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

迎 考 支 招

高考诗歌赏字题型答题模板

赏字题:就是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赏析。诗歌的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到展翅离巢,只是了一个“老”字就写得淋漓尽致。又一个雨“肥”梅子,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联系全诗,考察作者写作意图,探索这个词所表现的内容和效果。答题步骤:鉴赏者观点-说出技巧-所写内容-作者意图-表达效果。答题模板:“……”词用得好(论点),“……”将……写成……(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表达作者……让读者……。如04全国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好不好?(“闹”用得好,“闹”将春色迷人的静景写成动景,一个“闹”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杏花绽放得的热烈,蝶飞蜂舞,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让读者感受到春光明媚生机盎然)。

随 堂 检 测

1、 这首诗第一节哪几句是细节描写?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写了哪些场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中哪个句子是统领全诗的“诗眼”?还有哪些起到统领作用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句写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几个问题。  

                           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注:1这首诗也是写于唐朝在云南作战。2“舞干戚”“有苗”是用了古代神话中黄帝征战“有苗”部落的故事

5、 这首诗开头四句与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诗中写了哪三幅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相同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 

A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B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耶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 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

 2送别的场景,田原荒芜的场,战场的场景

 3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君不见青海头。

 4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力控诉。

5对比手法。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与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形成对比。达到了讽刺的效果。

6三幅画面是: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战士出征,亲人送 行,日月无光。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 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 

7A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 了 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 过了李诗。 

B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 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 十分看重现 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素材锦囊

禽流感:工业文明的又一种恶果

先是美国和加拿大发现疯牛病,不仅美国和加拿大成千上万的牛遭遇被屠宰的命运,接下来则是SARS出现中国,果子狸被视为瘟神,广东在5天内杀灭了10000多只果子狸。然而刚刚忙完果子狸,禽流感又翩然而至。

SARS和埃博拉与原始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疯牛病与禽流感则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息息相关。工业文明不可阻挡地介入了人类物质消费尤其是食品消费的领域。比如,对家畜的饲养进入工业化生产的标志是大规模集约化、现代化和自动化的饲养,人类对家畜实行了“格式化”。牛、羊、猪、兔、鸡、鸭、鹅、鱼等都被圈养在标准化的格子、笼子或箱子中。它们所吃的也是经过配方处理的饲料,激素、杀虫剂、抗生素无一不掺杂其间。同时,特殊的疾病也就不请自来。

禽流感:又一种工业化生产的恶果?如今,泰国、中国、老挝、巴基斯坦、日本、韩国、越南、柬埔寨、印尼、欧洲、美洲都出现了禽流感疫情。虽然人类自农业文明以来,就因为与动物的亲密接触而增加了病毒从动物传染到人的机会,比如,天花、肺结核、麻疹和流感等常见传染病,都被认为与牛、猪、鸡等家养动物有关,但是工业化生产的介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在引起人类疾病和对人类危害方面比过去更大和令人束手无策。这究竟是文明的代价呢,还是自然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敲响的警钟?(科学时报 张田勘)

第十七课 杜甫诗五首

课 前 导 航

趣味阅读

画图误了春风面,明妃成了千古谈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对王昭君的悲欢离合作了诗赋,又有多少政客年年岁岁让更多的王昭君演绎出一出出离散的悲剧。

据说,“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又演绎,汉元帝成了多情种子。《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螿①;泣寒螿,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自古以来的皇帝有过真情真爱的吗?这个汉元帝是傻了吧!一个王昭君本就是男权文化的牺牲品,倒成了千百年来的剧本了,谁想修改谁就修改,却没想到,到头来弄出个多情真爱的汉元帝,真是可恨之极。

《咏怀古迹》是杜甫对王昭君的理解,你对《咏怀古迹》又如何理解?其它几首诗又如何欣赏?

内 容 精 要

(一) 课文探究

杜甫诗歌的意象

意象的阔大宏远:意象的选择具有阳刚之美的阔大物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追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意象的密集组合:杜诗善于把若干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密度大,容量也大,显得凝重老成深厚。比如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整首诗的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特别是首联和颈联,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用字遣词极为精当,无一虚设。“万里”一联关合多层意思,且不觉堆砌,历来为人所激赏。对此罗大经说道:“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诸多意象交错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序而无时序,交织共时,一目尽收眼底。

意象的新奇构造:诗人往往用紧缩省略、颠倒错综、反接实描、动词变义等种种变形方式,使语序多“以意为之”,铸成新奇别致的意象形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月可用“圆缺明暗升沉言高下”来描写,没有用“多和少”来形容的,这一“多”字有妙不可言:试想当时情景,不是“月明、月高、月升”可形容的,而只有“多”字可以尽括宫殿当时的景象。

(二) 题意诠释

1、 这五首诗难易程度:《登高》比较浅显;《阁夜》和《登岳阳楼》稍微深一些,但弄清背景后也不难理解;只有《旅夜书怀》和《咏怀古迹(其三)》因为涉及杜甫的忠君和个人遭遇之间的矛盾。

2、 五首诗的写作背景:

《客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旅夜书怀》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阁夜》诗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载。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曾经历过徐知道的叛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登岳阳楼》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

(三)重点难点

1、《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2、《旅夜书怀》前四句所写景意境阔远,景色极美,与下文抒情有何关系?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3、《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明妃抱恨不可明言,而作者的怨恨,也可明言,只好借明妃抒情。通篇只明妃写怨恨,写明妃,其实就是写自己。

4、《阁夜》中“三峡星河影动摇”所为景物格调是明丽的还是凄凉的?与全诗是否矛盾?

明丽的景色。不矛盾。这句写出了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上下句对战事的描写,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欣赏(想赏景却时时听到战鼓声),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5《登岳阳楼》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迎 考 支 招

诗歌鉴赏“情与景”题型答题模板

赏情与景题,就是考意象(景物)与情感相结合的鉴赏能力。这是高考的核心题型,其他题型大多是“情景关系”题的变式。解题思路:从全诗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入手,探究景物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情与景所营造的意境(一定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答题步骤:所写景物-景物特征-景物中包含的情感-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答题模板:全诗写了……景物,这些景物……(特点),营造了……气氛,表达了……情感。如05全国一《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西归。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一句一景,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但是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花自落”“鸟空啼”之景不仅显出山的宁静,而且从中更透出伤春凄凉之情)。

随 堂 检 测

1、《客至》颈联中是如何对仗的?请具体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哪两个用得最好?请具体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进行比较,各有说法。你认为哪个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杜诗与李白在抒情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王昭君(二首选一)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至》采用了用典的表达技巧,哪句能让我们想起诸葛亮?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所蕴涵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杜甫的《登楼》,回答下列问题。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登楼》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定而吐蕃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之时。

7、 这首诗首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这首诗哪两句让我们想起刘禅和诸葛亮这两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盘飧-樽酒、市远-家贫、无-只、兼味-旧醅

2垂、涌,“垂”将静景写成了动景,星光好象巨大的银幕从天上挂下来;“涌”

写出了大江流的气势,同时将圆月静止在水中,分不清是水动还是月在浮动。写出了极为壮阔的景象。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3各有千秋。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

4相同点: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李诗“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杜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

 不同点:杜诗在表达同情之时,不只停留在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而李诗只是同情和惋惜。

5“卧龙跃马终黄土”。(1)作用一说: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2)作用二说: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6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飘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

7、反衬的表现手法,“花近高楼”与“万方多难”形成反衬,以乐景写衰情。

9、 用典的句子“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9、表达了热爱山川社稷之情,抒发济世无奈之叹。(这首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语壮境阔,寄慨遥深,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表现了诗人沉重忧伤的感情)

素材锦囊

超女旋风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超女就那么红?关于超女的报告铺天盖地,听说超女已经毫无争议的跃居全国收视率第一!你要说,超女的水平有多好,不至于。除了bb和靓颖。其他选手的水平也就优秀ktv,至于人气最旺的李玉春,唱歌水平就更不敢恭维了!你要说,超女的形式有多新,除了海选较有新意,决赛也不外乎展示、赛歌、评选、以及最后煽情一下掀起一个小高潮的传统模式!你要说,超女的立意有多高,那就更是众说纷纭了。海选的那些搞怪高手已经为超女弄得个低俗、无聊的恶名,无怪乎央视祭出“提高艺术水平,净化舞台”的大旗,大有取缔超女之势!但是为什么,超女就那么红?如果海选的时候吸引人眼球是因为满足了表演者的展示欲,观看者的窥视欲,满足人们看人出丑、看人搞怪的心理的话,那么决赛真刀真枪的比赛,可就不是那么回事情了。

我觉得超女代表了一种精神:自信、真实、独立、释放!这种精神正好满足了现代人拒绝压抑的心理,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着,都目睹这种精神一次一次的张扬!所以为什么歌艺最差的李玉春却是人气最旺,除了她的独特的外表更吸引女孩子之外,自信的感觉是她制胜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超女是一种时代文化。如今太多的歌星、影星、明星都是公司包装出来的,人们都已经看腻了她们的新唱片、发布会、签售会、绯闻、电影、获奖的模式,而超女产生出来的明星是大众明星,观众们可以看着自己喜爱的一个女孩从一个和自己一样默默无闻的平淡女孩一步一步变成一个大众的明星,而她的成功最主要的是有你的支持,是你造就了你心中自己的明星!更多的参与性、更多的民众感、更多的成就感!是超女的魅力所在。

每一个时代造就不同的文化,超女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不知道。 

第 五 单 元 小 结

一、单元方法指导

(一) 单元有关知识

唐诗简介 罗宗强

唐代初“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诗的表现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初唐后期的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

盛唐是唐诗的高峰。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边塞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的边塞诗。最能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韩愈、孟郊追求怪奇的美,以散文句式入诗。而白居易、元稹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白居易《长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李商隐。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

(二)诗歌鉴赏的方法

1、高考诗歌鉴赏考核内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开放性诗歌鉴赏命题的三大趋势:

诗歌鉴赏题选材的三大趋势:其一,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前后延展;其二,短、浅、易,力避艰涩;其三,名家为主,扩展到无名之人的名作。

诗歌鉴赏题科知识点考核的趋势:其一,内容考核以言情言志(主题)为主,关注意象、意境、形象。其二,语言考核以炼字为主,关注句式和结构。诗歌鉴赏的语言类考题绝大多数是“炼字”“炼句”,而且往往与景物描写的手法合在一起考核;其三,表达技巧“以景传情”(情与景关系)为考核重点。主要有以下技巧: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象征手法、拟人手法、对仗/对偶、用典、记叙/描写/抒情、景与情关系、顶真、夸张和比喻、通感、联想与想象、心理描写、衬托、语言风格、流派(《征人怨》边塞诗)。

3、诗歌鉴赏的方法

(1)从语言入手,抓住诗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所炼之“意”。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例如“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2)从景物入手,抓关键的意象,从而找出情感的隐藏之出。例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

 (3)从全文着眼,抓关键的句子,从而找出诗的主基调。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关键句子是后两句,采用反常的手法,叙述了诗人离家多年后,回故乡时,想见家人的喜悦与担心家人的变迁的矛盾心理,只好婉转曲折地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那又喜又惧的矛盾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无限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

(4)从景与情关系入手,抓住景与情的结合点。赏情与景题,就是考意象(景物)与情感相结合的鉴赏能力。这是高考的核心题型,其他题型大多是“情景关系”题的变式。如05全国一《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西归。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一句一景,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但是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花自落”“鸟空啼”之景不仅显出山的宁静,而且从中更透出伤春凄凉之情)。

(5)从句与句关系入手,判定表达技巧。从全诗着眼,找出词与词、句与句、象与象、景与情等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所用的表达技巧。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手法,“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比,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1、整体感知,辨清类别;2、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3、体会意境、体察形象;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5、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

二、高考链接

(一)点击高考

诗歌鉴赏题选材的三大趋势: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前后延展。04/05两年共计35首诗歌,其中诗占28首(其中绝句占19首,律诗占9首),词占6首,元杂剧占1首,对联1幅。35首诗歌中,唐宋诗词占33首,元明各一首。由此可以得出高考诗歌鉴赏选材的趋势是以唐宋诗词(不是唐诗宋词)为主,前后偶尔涉及。高考复习指导中可以适当关注古风、古诗19首、小令、元散曲。第二:短、浅、易,力避艰涩。04/05年35首中绝句占19首,律诗占9首,而6首词也很短,多为50-60的中调,最长的元杂剧也不过116个字。两年的考题中运用典故的诗歌也只有4首。诗歌鉴赏题的选材要考虑其可鉴赏性,要力避文字障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要考虑试卷的长度,因此“短、浅、易”是选材的基本要求。第三:名家为主,扩展到无名之人的名作。04/05年35首诗歌中,名家之作有17首,无名之人的“名作”有16首之多,还有2首是半名人的作品(张籍梅尧臣)。结论:高考诗歌选材从名家名作向名家非名作发展,从名家名作向“无名”之人的“名作”发展;当然名家名作始终会是高考舞台的主角,诗歌考核也会首选名家名作的。

(二) 原题回放

1、(2005全国卷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关于第一问情感的考核,学生可以感知到到作者的孤寂之心、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但学生很难看出“抱膝灯前影伴身”这一细节描写,也不容易找出“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衬托手法。关于第二问,白居易诗歌语言的风格在高中学的已经很多,第五册单元知识大152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得”的话;所以“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也不算太难,只是学生很难体会到明明是自己在思家却写家里人思念自己,于质朴中增添了几分曲折,这一层面是学生大多不可能回答出来。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情,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B、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2、(200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重在考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能力。这首诗是边塞诗,应有相关边塞诗的知识贮备,才能准确地完成答题。解题目要点:一是要理解“关山旧别情”与“边愁”和“新声”之间的关系;二是要理解叙事中抒情的重点在“撩乱边愁听不尽”,同时理解最后一句写景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2005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全诗主要笔墨在于写景,寓情于景。第一问,表面是考炼字“愁心”与“秋江”哪个更好,其实是在考表现手法,关键在于“情与景”关系的理解。第二问,还是考表达技巧,“夸张”的手法是学生完全能够掌握的。同时,在高中课本上,介绍了李白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擅长运用夸张,想象瑰丽,考学此题不应失分。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4、(200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的情感和语言。第一题是送分题,对仗的知识是必须掌握的。第二题是考情感的理解,要找出文中关键的“望”“孤”“荒”“惊”等能透出情感的词语,同时不要忘了标题“怀归”。第三题考查意境和内容的理解,虽然是开放性题型,却不可以开放性的回答,答案已经预设在问题之中了,这一题关键在于答题语言的组织和表述。

(答案)(1)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三、单元练习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起,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日高楼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 这首词写的是哪个季节的?(1分)从哪些景物来判断?(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登楼》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定而吐蕃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之时。

4、这首诗首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哪两句让我们想起刘禅和诸葛亮这两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 亭 送 别(唐代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7、 首诗抒写了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相记*长亭送别(王实甫)

[滚绣球]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注:《西相记*长亭送别》写的是张生和催莺相爱后,催老夫人逼着张生赴京敢考,催莺送张生的情形。

9、 几句可以看出写的人物是谁?(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采用的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出离愁别绪?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这[滚绣球]离别的文句,让我们想到课文中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同为送别曲,试分析两文的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蝶恋花(宋代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2、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尾两句历来被抟扬,试分析这两句表现?

【学习的艺术(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9

《称象》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7-09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7-25

《〈宽容〉序言》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6-05

《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7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5-08

药(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6

《背影》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1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