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构想】
本文是鲁迅先生在他45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是一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问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全义可分为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两个部分--在百草园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孩童时代入学之前的身影,从后园景色捕绘到泥墙根的嬉戏,从美女蛇的故事到冬日捕鸟,无不洋溢着童年的欢乐;入学之后,从三味书屋布局的鲜明印象到询问怪哉虫受到先生冷落,从朗读难懂的四书五经到偷偷用纸糊在指甲上做戏,无不流露出作者愉快的回忆。
本文的主题也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是真实记录儿童时代自己从家庭步入学校的这一过程和两个不同环境里作者所感受到的欢乐。包括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段,尽管它完全不同于百草园的生活情趣,但作者也描述了三味书屋的一些有趣的生活及对先生的怀念,作者是通过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的生活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揭露和批评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课文的篇幅较长,相对于其他课文而言,重点、难点的地方也较多:1.本文以空问顺序的变换为序进行记叙,其用意是什么?2.捅叙手法的运用;3.文中的景物描写;4.如何看待寿镜吾老先生。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课文一线串珠的结构方式,理清课文的思路;
2.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有序地描写事物的写法:
3.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比较,课文与《阿长与山海经》的比较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视野,同时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主旨; 、
4.感受真情实感,体会童年乐趣。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捕述
[教学难点]
三味书屋的捕述
[教学安排]二个半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要求:
1. 收集有关资料(生平、主要作品、作品风格、笔名的由来、本文的创作背景、与本文相关的资料)(任选一个或两个,切忌面面俱到);2.确保资料的真实可靠;3.图文并茂,形式新颖,有特色、有创意;4。各小组结合自身特长和客观条件明确分工,合作完成;5.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展示。
(预习的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好习惯: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强化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精神,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可让学生谈自己的童年,也可教师设计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的背景(参照义下注释①)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配合从网上查找到的或者下载的文字图片来加以说明。)
(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点拨,能够变晦涩为通俗,变模糊为清晰,变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深入理解课文。)
(本环节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一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二同时可检查他们预习查资料的情况,三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学生自由阅读,整体把握课文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四、抽查学生的阅读,检查落实,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
五、正音正义,疏通阅读障碍
(本文词汇量丰富,篇幅较长,学生相对不认识的字词较多,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这一步骤不可省略--既可以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又可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还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词汇。)
六、解题,理清课义的结构
明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我”成长的两个阶段,义章是按空间变换顺序来记叙的。
(阅读的方法,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从整体上感悟全文,把握主旨,既快又准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主旨,无疑标题是最好的看点,现代文阅读尤其要注意审题。)
l一9自然段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10-24自然段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明确课文第九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而进行局部的解读,结构上的剖析,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读懂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
七、听课文的朗读带
(教师事先从网络上查找到的)
(整体阅读是细节把握的基础,把握细节是更好地感悟全文的关键。)
要求:以听读作为进入文本的路径,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初步了解,初步领略作者的情感世界;提示学生从读音、停顿、语句、语速、语调等方面来感受;思索课文所写的两个不同的地点,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表达出来。
(如: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昧书屋)
(鼓励学生多角度的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后面的展开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一、品读“百草园”的内容,记下自己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由阅读的*-7惯和方法,促使他们学会自主性的主动学习。)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记下小组内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或者认为有价值值得全班讨论的问题,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学会与同学正常的交流合
作,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全班一起交流探讨,各小组选代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言
(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探究意识,老师仅仅只是他们有效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
学情估计:学生的问题一般可能都会围绕在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出现,如果太浅显,老师必须在他们的探讨中“有预谋”地把问题深人,但还是应以学生的话题为中心。
1.百草园共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百草园的美景,美女蛇的传说。冬天捕鸟等三方面的事情。
(根据这三方面的内容可以把学生自由分为三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决。)
2.这些事都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来写的?你能从文中找到概括这一中心的一句话吗?
这一部分是描写儿童在自然中的乐趣,重在表述自然给孩子的启示和快乐,围绕“我的乐园”来写。第一自然段的“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是这一部分的中心句。
3.精读第二自然段,朗读、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①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的景物,是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的?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记叙百草园春夏冬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从内容上看,要强调的重点在哪里?
应该说“不必说”更有乐趣,之所以要详写“泥墙根一带”,用的是烘托旁衬的手法。
③“不必说”与“也不必说”所写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不必说”写的都是植物,它们都是静景;“也不必说”写的都是动物,都是动景。
④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调动了怎样的感觉来写景物?
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味觉把百草原写得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形声色昧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⑤作者写“泥墙根一带”有无限的趣味,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体会。
请同学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还长知识。)
(允许学生自由发言,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看法和观点,只要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美女蛇”的故事,请一位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大家复述情节。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醒同学注意体态的自然大方,口齿的清晰,语句的连贯,表情的得当,是否有感染力。)
(插叙“美女蛇”故事还是围绕“乐趣”在写,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弓l着孩子们,引发着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也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5.课堂表演“冬天雪地捕鸟”(边说边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如把捕鸟的系列动词“扫支撒系牵拉罩”分别换成“铲竖放栓拉提按”好不好?比较它们的差别。)
(引导:捕捉益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6.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
(这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四、小结
(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师及时补充。)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
3.请模仿课文描写冬天雪地捕鸟,也用一系列的动词(至少五个以上)描写你做过的一种活动。
第三课时
一、学生明确第九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式,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而且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二、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两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自行讨论问题,然后全班一起交流探讨。
百草园 三昧书屋
有无限趣味的乐园 ( )的私塾
景物美丽丰富 陈设( )
生活有趣多彩 学习( )
长妈妈讲神话故事 老师( )
和闰土的父亲学捕鸟 读的书( )
三、如何认识“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①“偷乐时光”:书屋后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吟唱,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②先生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我欢心。
(作者如实地描写了一幅私塾生活的风俗画,一幅生动活泼的“闹学图”。引导学生在义本中找结论。)
(结论很明显: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这样的批评是很深刻有力的。)
四、你怎么看待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
(同:都有儿童之乐,都表现了作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异:百革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快乐无限,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严肃、凝重的学堂;片刻逍遥;平淡中开掘美好情趣。)
(允许学生多角度的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求知是人类的痛苦,也是人类的快乐--在价值观上,注重学生对玩乐和求知的正确态度。)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还是体重的增加?可以结合课文谈。)
五、关于三味书屋的先生
(学情估计:学生可能会全面否定这个老师,这是不太公平的,应该引导学生读文本,从文本中要答案。)
(这位老师不可能具备现代教育所需工作者具有的现代观点,但他既有严厉可畏的一面,又有可敬可亲且有趣的一面。)
六、讨论课文的主题
1.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会。)
2.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在课业负担沉重,学生还未彻底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的情况下,他们不仅向往百草园的,大概也会羡慕三昧书屋那种比较宽松而自由的学习生活的,因此应该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意愿,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老师不应多加干涉)
(对文本进行这样的挖掘,学生得到的就决不仅仅是对这一篇文章的把握,而是获得了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情感的熏陶。)
七、比较阅读
(一)课文与《阿长与山海经》的比较阅读
1.什么事情让我对阿长发生新的敬意?
2.由此可见,我的兴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课文与《五猖会》的比较阅读
1.我在看戏前的心情怎样?
2.是什么事让我失去了兴趣?
(三)同样是读书生活,为什么人物的兴趣和心情有巨大的差别?
(读的内容和方式有差别)
(比较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视野,同时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主旨,一切还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教学后记】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传统篇目怎样教出新理念?我认为可以另辟蹊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旋律,传统与现代结合,设计富有创意的语文课。
在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激励的评价手段激活学生,激活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课堂活动情况统计得分并记入“学生课堂活动统计表”,既及时评价了学生的学习结果,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把得分情况作为期末评价的依据,打破了学习成绩只看期末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而且在第一课时中我基本运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既与新课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相吻合,又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脉络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后面学习的展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更不是它的阻力,而应该成为新课改有力的支撑)。
在整个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我都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即使是第一课时中学生踊跃介绍自己在预习时查找到的有关资料,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后两个课时中也始终贯彻这一主线,设计了可操作性课堂活动,避免学生活动流于形式,克服了课堂上自学放羊式、讨论攀谈式的流弊;而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通过学生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来自行完成,做到了“用教材教,教学生学”,心中有教材,目中有人;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迁移延伸、比较阅读,让学生能获得充分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扩展他们的视野.获得对课文主题更深的理解,“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整个环节也有些还需要突破和改进:1.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打着查资料的幌子,向家长要求去网吧,可据我事后调查,他们大多数的时间是在玩游戏,只用了很少的时间查找资料,如何让学生能够自主有效地学习?2.学生介绍有关课文的资料时,由于他们准备的太充分,占用的时问过长,甚至有些资料的重复,在教学中也提醒了我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多加关注,还有在预习前应该划分出小组,指点查找的范围,减轻学生的负担;3.讨论的问题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讨论发言不应该仅仅只是“尖子生”的专利,应该给每一个学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自觉地充分表现自己。
2 心 声
【教学构想】
这是本册教材上出现的第一篇小说,因此把握文章的根本就在于理清小说的思路,即准确梳理情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的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组成。小主人公京京很喜欢小说《万卡》,很想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真挚感受,但程老师却以京京嗓子沙哑为由拒绝了他的朗读请求,这是故事的开端;京京无法抑制自己想要读书的欲望,并努力感受朗读此义应该具有的思想感情,但当他真心纠正同学在朗读中的错误时,却遭到了同学的嘲讽,京京感到自尊心受到巨大的伤害,故事进人到曲折的发展之中;公开课上,被安排读书的赵小桢临阵怯场,使课堂陷入僵局,关键时刻,京京举手救场,并以感人
至深的朗读征服了所有人,这是故事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即小说的高潮;最后京京有感而发,决定给乡下的爷爷写信,是故事的结局。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开头埋下伏笔.结尾注意照应,并用比较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串联全文,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另外,文章有两个亮点不得不说,那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描摹和对细节的密切关注。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通过细节的点缀,小说情节得以更生动再现。在我们跟中,纯洁、善良的少年京京在数次的情感波折中体验着心灵的成长,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赢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这种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做为也深深震撼
着读者的心。所以回过头来,再细细品味一下文章的标题,我们的视野会豁然开朗,原来小说的主题就暗藏其中: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思念爷爷……这些不就是小主人公发自内心的声音吗?鉴于初一的学生善于把握情节性较强的内容,且和文中的主人公年龄相仿,易于引发情感共鸣,我决定在教学中仍应以把握课文梗概作为突破口,将心理活动的分析和小说细节的捕写作为品读的重点,并紧扣“心声”的标题,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成功和真切的生活感受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想可以采取复述课文,交流感受,个性化创想以及设置对话平台等形式,鼓励学生踊跃思维,积极发表见解,学会互助合作探究质疑,不仅学得一篇好课,更是获得一次心灵的涤荡,在他人的成长中获得启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快速阅读,围绕“心声”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心声”在文章中的几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主人公的成功和真切的生活感受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把握主人公纯洁,善良的思想感情,体会主人公渴望得到尊重理解的心情。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标题,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这“心声”来自于谁。
生2:我想知道“心声”到底指的什么。
生3:我猜“心声’’背后一定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会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师:我也和大家一样好奇,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倾听他的心声吧。(通过激趣质疑,引发学生对新课的主动思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出教学环节。)
二、理清文脉,通过复述文章大意把握主题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关于“心声”的故事。
[学生自由阅读,同桌之间互相讲叙“心声”的故事。]
(评:学习小说,理清思路,把握主要情节是基础,要求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形成对小说情节的初步印象,也是在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师:谁愿意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生1.:主人公京京很喜欢小说《万卡》,他从小说里看到自己和爷爷,程老师却以京京的嗓子沙哑为由拒绝了他的阅读请求。京京很难过,但他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领悟到阅读《万卡》应有的感情,于是试图纠正同学在朗读中的错误,却因此遭到讥笑。公开课上,老师原本安排的朗读的人选赵小桢因怯场不敢举手,正在这时,京京郑重举手要求朗读,在老师的许可下,他投入自己充沛的感情于朗读之中,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京京的努力得到认可。
师:讲得很详细,语言表述也很清晰,说明这位同学读书读得很仔细,很好。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小说,同学们能否试着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手,简叙这篇文章的大意呢?试试看。
(在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截取所学内容,自觉总结适合于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对学生组织、概括、适应能力的一种培养。)
生:我想这样梳理情节:“请求读书,无奈遭拒”是小说的开端;“纠正错误,被人讥笑”是小说的发展;“临阵救场,举手读书”是小说的高潮;“朗读感人,获得认肯”是小说的结
局。
师:说得真好。他把小说的情节特色都融到了自己的表述之中,而且清晰简洁。感谢你精彩的回答。[生掌声鼓励]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及适合的评价,有利于其他学生的吸收和学习借鉴,同时也能体现师生在交流上的平等。)
师:俗话说:言为心声。心里的想法往往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言行中。通过刚才读课文,理文脉,你们能解答开课时那几个同学的疑问吗?
(直入主题,由学生利用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解析诠释主题。实际也是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做准备。)
生1:文章写的是一个叫李京京的孩子的“心声”。
生2:京京的心声就是想读《万卡》这一课。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2:文章的开头有几处,如:对于发下来的《万卡》的故事,“京京看了好几遍,这个故事他喜欢极了。”还有万卡这个人物也给京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神情恍惚”,说明京京很同情小万卡的遭遇。但当老师宣布公开课读书的同学的名字时,“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他一定是想参加读书,这里也反映了他渴望读书,并希望老师能给他这个机会。
生3:还有十七段中:“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
生4:还有他放学路过小树林时,见四下无人,京京还悄悄拿出《万卡》来忿。
师:正如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心一意读出《万卡》是京京极度的渴望,那我有一个疑问,希望同学们帮我解惑:京京喜欢《万卡》这个故事,仅仅是因为被主人公的遭遇感动了吗?
(将学生从容易获取信息的浅层思维引入更深层的思考,要选对时机,恰到好处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飞跃。)
生:不只是因为这样。京京在万卡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也有一个疼爱自己的爷爷,也和万卡一样万分想念自己的爷爷,文章中有大段写对过去与爷爷生活情节的回忆。
师:那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对乡下爷爷的思念,也是京京通过朗读想表达出的心声?
生1:正是这样。京京将思念之情完全寄托在了朗读课文上。
生2:课文最后有京京直接表达这种思念的句子,足以证明这一点。[指导其他同学找到并品读]
(对主题的挖掘,教师的点拨就是明灯,学生不仅从中收益,还会学着在自己的思维中反馈给教师和其他参与学习的人,这正是师生交流的最好证明。)
师:同学们能用文本作为自己论述的合理依据是回归文本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那么对于“心声”到底包含怎样的意义,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生3:我觉得这里面应该还包含着京京希望得到他人的认肯和理解。
师:能为我们具体说说吗?
生3:因为声音哑,他请求读书遭到拒绝,对于他后来的一系列反应,同学嘲笑他,老师误解他,试想,假如我们处于京京当时的境况,我们会怎么想?[同学中引发小声议论]要是我一定会大哭一场,或者独自黯然神伤,总之会很伤心难过,这时候往往最期待他人的理解,这绝对是最真实的感受。
生4:我觉得也是。“读书事件”不就是在说信任与理解这
师:大家同意他俩的看法吗?他们用自己的体会在解读主人公的心声,我们看文章里有描写京京这种心态的句子吗?找出来读读。
[学生纷纷寻找心理描写的相关句子,如13页中的24自然段, 14页中的27自然段等,在朗读中品味]
师:京京不被同学们理解,还表现在哪里?
生:在他给同学纠正朗读错误的时候,同学们“撇嘴”,“哄笑”,对他说的不屑一顾,京京则是“发窘”“红着脸”“气得要命”“委屈”,真是很可怜的。
师:你们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没有?你觉得这些同学做得对不对呢?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一个,你会怎么做?我们不妨来个现场的口语交际。
[学生掀起小高潮,以学习小组展开激烈讨论,教师行间倾听参与。]
(结合文本情境,拓展学生思维,将小说教学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实施教学的情感目标。)
生l:我没遇见过类似的事情。他们做得挺过分的。要是我,我会欣然接受京京纠正得对的地方,还会劝其他同学不要讽刺京京。
生2:他们不懂得最起码的尊重,也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我要是在场,我会说:请尊重京京同学表达自己的意见,况且他说得没错,也是为了我们上课时能读出最好的效果来,我们应该感谢他才对啊!
生3:我遇到过和京京相似的事情,所以我非常能理解他。我会站在京京那一边,和其他同学说:我们都是为了公开课有最好的发挥,既然大家日标一致,就该虚心接受好的建议,再说挖苦和讥讽同学,也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可以丢掉最起码的对他人的尊重。其他发言略]
师:听大家的发言我很感动.我想京京的遭遇一定不会发生在我们这个温暖且懂得宽容的集体中。京京义无反顾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在公开课那一天,程老师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冷场--无人举手朗读,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关键时刻救场的竟然是京京,京京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生:京京当时内心很矛盾,义想念义有些担心念不好。5l和52段很好地反映了这种心情。
师:真是很富有戏剧性的一幕。那你们觉得程老师那时那刻怎么想呢?
生:程老师首先一定是蒙了![哈哈!]她“慌乱”,正苦于无人解救,京京如救世活佛出现了![哈哈!]但程老师还是有点慌,他对京京不确信,但又别无选择,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抓住京京这唯一的“稻草”了,“只好”这个词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哈哈!]
师:你的心理分析很专业啊![学生笑]不过与这些相比,我们更关心的还是京京的朗读到底怎样了?
生全体:成功了!
生:他读得很感人。[17页的57自然段]
师:这个结果一定出乎程老师的意料之外吧。
生:是啊。她一定也很感动,而且她说:“李京京,请把课文读完吧!”说明她多多少少为自己之前的作为感到后悔。
生:我认为她说这话恰恰反映了她很失落,因为听课的老师一定也看出点什么了,这时候无声就是最好的回答。
师:李京京终于袒露了自己的“心声”,还是在这个场合,他确实有勇气!你们觉得呢?
[指名生议论一二]
师:那么京京假如没有举手,会怎样呢?
生:那就惨了!公开课就要砸锅!
生:那么局面可能不好收拾。
师:是啊,当我们设想着这些画面的时候,眼前一定展现着一个真切鲜活的少年形象,他对朗读的执着,对爷爷的思念,对理解的渴望,无一不令我们感动。学习到这里,你们能真正读懂京京的心声吗?
(在恰当的时候“放”,‘在恰当的时候“收”,始终对文本主题不离不弃,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做阶段性的总结,加深印象,以便更好的引申拓展。)
[学生总结“心声”的含义,教师板书:心声--渴望读书,想念爷爷,寻求理解,向往本真。]
[全体有感情地读关于文章最末几段,与主人公寻求共鸣。]
第二课时
一、导人
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推进小说情节的跃进,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给小说带来更强的感染力。在《心声》中,我们真切感受着人物内心复杂深邃的变化,并深深为之动容。那么对于小说中的几个人物,你们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人物形象研读
1.总结重温鲜活的小说形象。
[学生探讨,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人物进行深层剖析后全班交流。]
师择取答问精髓板书:
李京京:纯洁,善良,感情丰富,自尊心强,为超越自我勇敢争取机会,最终实现超越,获得认肯。
程老师:认真,好强,自信,但也不乏虚伪,在教育策略上缺乏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和认同,幸而能及时纠正自己认识上的失误,也算对自己做了一次完善。
赵小桢:刻薄,小心眼,好面子,不理解他人,对同学缺乏尊重。
(在进行人物分析时,不要单纯为了分析而分析,仍然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相关内容加以佐证,并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切忌人云亦云,教师也应在这个问题上注意引导学生,既能给学生发表言论的空间,又要保持正确的导向,避免偏颇。)
2.交流对话
你想对这些人物表露自己的心声吗?把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说出来吧。
(把读者放到作品的特殊环境中,加深体验,寻找共鸣。)
三、读写资源体验
师生交流:从行文的角度,谈谈你最欣赏文章的哪些地方?[如:对人物心理的成功刻画,独自式的语言建构;矛盾冲突的即时展现以及冲突中人物形象的凸显等,还包括充满感染力的语言。]
(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形成读写相通的概念,学会在阅读中寻找写作体验,在别人的文章中挖掘自己作文的珍宝,这也是教师自身必须形成的新的教学理念。)
四、延伸拓展
1.这篇文章实际暴露了当今教育行为中的一些弊端,你能站在公正的立场,就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简单谈谈感想吗?
2.京京作为文章的主人公,不仅勇敢执着,而且具备很强的朗读能力,这一点足以令人羡慕。请你也从那篇感人的《万卡》的文章中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片段,用心投入地朗读,试试能否体会京京的感情,并和同学交流一下,怎样才能把书读好。
3.以《心声》为题,用文字表露属于你心灵深处的珍藏。
(拓展的作用就在于给学生一个自己挖掘的空间,无论是从提高语文基本能力的角度出发,还是试图将学生的视野由课本引向社会生活,都应着眼于学生本身,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展示自己,认识自己,这是我们的目的。)
[作业设计参照拓展]
【教学后记】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案之前,我把文章反复看了几遍,每次读完总觉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也许真正打动我的不只是文章本身,更多的是这个故事所反映出的教育背景值得我们深思。“程老师现象”在旧的教学模式中其实是个典型,以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代价换取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尴尬的教学情状,我甚至在想,我们自己的学生中是否也有和李京京一样境遇的孩子,极度渴望挣脱“老师说怎样就怎样”的传统套路,期待属于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时代?因为这样一些备课闲余的想法,我决定就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孩子们体验教学改革全新时代的开始。由于本文所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很贴近.我在设计中尽量安排学生体验谈论,包括对人物的评价,对特设场景的感觉和模拟,把最主要的工作交给他们,而我自己的任务则是为数不多的“客串主持”,大部分时间是作为旁观者看学生们精彩的评说和自觉的体验。用“心声”这个话题引入,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一种情感体验的状态,这也是为后面的感情共鸣做准备;在第一个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情节的梳理和理解上,小说情节性强,更容易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实际教学证明,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紧握情节的主线,逐个突破知识点,并有效利用发散思维在深人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情感目标,引领学生在对情节的品评中提高判断,辨别以及表述的能力,效果良好;第二课时,重在分析人物形象,并就文章的主题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探讨,假如说一课时注重的是对文本的挖掘和钻研,那么二课时实际是从文本的表层走向思维的更深处,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状态的展示。比如读者与人物的对话,南小说本身引发的关于语文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探讨,以及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等,都体现了
这一点。在教学中,学生比较投入,尤其是对人物的心理和个性分析上,见解独到,评说深人,理解全面,课堂氛围很好,另外在拓展引申的交流探讨中,学生大都能联系生活实际和各自的体验,回归文本,学会正确理解和品评,这也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初衷。总体而言,在用新思维,新方式开展教学的尝试中,我看到了学生潜藏的能量和希望,也感觉到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要学生忘我投人,必须调动情感,让他们找到方向,找到展示的舞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为还应加强对文本“人文性”的挖掘,积极进行价值层面的探究,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对思维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更积极的努力。
3 我的老师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自己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从内容上看,文章主要从刘老师教学和放风筝两个方面来进行叙述和描写,既体现了刘老师的基本特点,义展示了刘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尊敬的充满人格魅力的刘老师。义中,作者还不时穿插一些表达自己情感的语句,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最真实的内心体验,感情饱满,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刘老师的形象。
本文在选材与材料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作者与刘老师交往的时间不短,能让作者汜住的关于刘老师的事肯定很多,但作者只选取了三个内容: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刘老师放风筝。这三个内容从外到内,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刘老师的特点。
在人物的刻画与结构的安排上,本文也很有特点。刻画人物,作者直接描写了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而且都抓住了人物独特的地方。作者还描写了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问接地烘托了刘老师的形象。在结构的安排上,作者先描写景物,引起回忆,然后是回忆的具体内容,最后是结束回忆,抒发感情,各部分内容之间,非常注重过渡与衔接,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的。
教学时,一方面要抓住文章对刘老师的刻画这一主要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世界,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要抓住表现作者感受和情感的内容,体会刘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再一方面,了解本文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人物的刻画等方面的特点,学习并掌握写人类文章的一些基本写法。整篇课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刘老师身上获得启发,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从文章内容的感悟分析中,了解刘老师的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学会与文本对话。
2.感受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心目中的刘老师,学会与作者对话。
3.了解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掌握一些写作知识与方法。
4.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刘老师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
作者的情感体验。
[难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从上学到现在,大家接触过的老师一定不少,其中肯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让你尊敬爱戴的老师,你能说说他们是谁,为什么让你尊敬爱戴吗?
(目的是让学生在回忆中引起自己对老师的情感体验,既为进入课文的研读作情感铺垫,又体现“语文是生活中的语文”的语文教学观。)
二、学生回答
学情预测:(1)学生能说出自己尊敬的老师;(2)学生不能说出老师的特点和自己尊敬老师的原因;(3)学生在表述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4)学生说出的老师是自己不喜欢的。
教师对策:(1)要求学生用具体的材料来说明;(2)指导学生在叙述时表达自己的感受;(3)要求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即时给予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说话。) 一
三、教师讲述一个自己爱戴的老师的事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唤起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形成师生情感互动,也是为了给学生作出一个口头表达的示范。)
四、朗读课文
(1)教师先用一句话导人课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印象深刻,永远敬重的老师,本文也是讲述这样一位老师的,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个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后面研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运用工具书给生字正音。)
五、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提问:读完文章后,你能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学情预测:(1)学生能说出刘老师上课的动作、语言和放风筝等内容,但不能较准确的概括;(2)学生会漏掉一些重要内容,如刘老师的外貌、作者的感受等。
教师对策:(1)多找几名学生回答,并将他们的回答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学会概括。(2)老师在学生回答时即时给予指点。(3)老师提示学生不要漏掉一些重要内容。
六、把握文章脉络,划分义章层次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七、再次读课文,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默读文章,要求有一定的速度。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
明确:(1)文章主要从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和刘老师放风筝三个方面描写刘老师。(2)文章还写了作者的感受,表现了刘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
第二课时
一、分析刘老师的形象
(1)学生在义中画出描写或叙述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句子,并进行交流。(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文本,学会运用圈、点、勾、画等阅读方法,找准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来理解人物,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途径。)
(2)学生6人一组讨论:这些内容表现了刘老师什么样的特点?(要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结果要有记录。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老师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讨论,体现师生合作这一理念。)
(3)学生发言,每组派代表1人。(要求:与其他组观点相同的就不说,不同的就说。)
明确:外貌:慈祥、忠厚;上课时跳跃旋转的动作:强健有力;讲话:感情充沛;课堂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时他的动作、语言、表情:关心学生,鼓励学生;放风筝:充满童心、充满生命的力量。
二、分析“我”的感受
(1)仍然由学生在文中画出写我的感受的句子。
(提示:要找准关键的句子,如议论抒情的句子。)
(2)学生自己体会这些句的含义和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究)
(3)学生自主发言。
(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老师适时作指点,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
(4)学生进行概括。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明确:刘老师充满活力的生命以及对生命深沉强烈的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和其他同学,对我们的健康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表现了“我”对刘老师的无比尊敬和深深思念之情。
三、把握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I)提问:①本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②本义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讨论,也可独立思考。
(3)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①通过对刘老师的外貌、动作、语言、行为等的描写直接表现;通过写“我”和其他同学的感受间接表现;通过景物描写侧面烘托;通过与另一位老人的对比表现。②先写刘老师的外貌,再写刘老师的教学,最后写刘老师放风筝,由外到内逐步深人。
四、作业:文章第13自然段提出了“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样一个问题,请围绕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短文。(设计这样一项作业是为了让学生能从刘老师身上受到启发,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把握得较好:1.把握了文章的特点,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浅人深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2.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作用。3.知识教学基本落实,学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有两点是我未能做好的:第一,主观上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想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未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获得了一些情感体验,但刘老师的精神并未真正进入学生的灵魂,成为他们思想的一部分。我想,第一个问题我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多关注基础不好的学生,第二个问题,如何真正发挥语义的育人功能,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4 我的五样
【教学构思】
毕淑敏的散文往往文质兼美,情理兼顾,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作者用她最不愿舍弃的笔,生动细腻地记叙了一次亲身经历的心理测试的全过程。从中“我”经历的“选”和“弃”的痛苦和艰难,不仅给读者美文的享受,而且还给读者情理的震撼。
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考虑到单元要求、学生能力和课文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第一单元的课文,篇幅都较长,为了很好的理解课文,必须以整体把握和内容浓缩为前提。基于此,这篇文章应让学生在快速阅读基础之上,从方方面面的议题中联系课题、浓缩内容,归纳概括。简单的说,就是“选” “弃” “议”。具体说就是:“选生命中的五样” “弃生命中的四样” “议生命中的一样”,这样一来,内容浓缩了,思路也清晰了。
二、品味描写,体会感情
本文的可读性,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作者在“选”“弃”过程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这样的文段在文中随处可见,例如:第10一12自然段写自己对父母、孩子和爱人的惭愧之情。第24-3l自然段写自己放弃“水”“空气”时的痛苦和艰难,无不令人身临其境,为之动容。品味这些文段,不仅可以领略到文字的魅力。还可以体会到作者独特的个性追求、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因此处理好这个环节,文理兼顾,一举两得,更为下一个环节的进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情感铺垫。
三、设身处地,思索人生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人生的内涵很广,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我们追求什么,选择什么,舍弃什么,是一个宜早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应该是他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课。尽管他们现在的遗择不一定一生不变,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思索必将影响他们人生。因此在课文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上,可模仿课文形式,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五样”是什么?并引导学生注意结合自我的生活体验,说说选择和放弃的理由。通过以上三个环节,争取做到由外入内、由文入理,文理兼顾,从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浓缩内容,理清思路。
2.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重点]
品位课文独自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读:学会略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品:品味描写的精妙,体会作者思路的到。
第二课时:思: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两该是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如果老师出个题目--说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以及这五样东西中最宝贵的一样东西。你该如何回答呢?也许你很果断,也许你很踌躇,也许你从未考虑过,不知从何说起。没关系,先让我们来借鉴和参考一下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的选择和取舍吧。(此环节设计在于提出问题。储备思维,引而不发,调动兴趣。)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快速略读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留”的内容归纳不易出错,可能有第l自然段至第16或第17自然段两种说法。b.因为快速略读的原因,可能很多学生凭经验会认为第17或第18自然段至完是“弃”的内容。
应对办法:a.明确第17自然段是过渡段,即“留”的内容是第1一16/17自然段。b.明确第40段是写“弃”的最后一段。即“弃”的内容是第16/17-40自然段。
3.模仿以“留”、“弃”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用一个字概括第4l一45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回答。
学生估计:a.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触类旁通,但不一定准;b.课文内容不熟或概括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不会说或会说错。例如概括成“尾”或“想”。
应对办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上思考,容易想
到“感想/感慨、抒情/议论”等概念,从而概括成“感”或“议”。(此环节设计考虑到了单元提示中“通过略读方法,把握
内容”的要求,也考虑到了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落实了新课标“整体感知文本”的要求。)
三、浏览全文,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理清课义思路
(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从外而内的理解课文。既完成了单元提示中“理清课文思路”的要求,又为进一步品析课文做好了准备。)
1.从内容上理清文章思路
学情估计:因为前面整体感知中的概括,这个问题只是对已有学习成果简单的归纳过程,应该不难:课文以时问顺序按“留” “弃” “议”的思路展开全义。
2.从表达方式上理清文章思路
学情估计:如果缺乏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常识,这项工作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棘手。
教师应对方法:a.简要补充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B.提示“留” “弃” “议”中“议”已经说出了一种表达方式,只要整体考虑“留”“弃”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方式即可。
明确:先叙述描写“留”和“弃”的全过程.后对此过程进行抒情议论。
四、精读课文,品味心理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此环节是课文解读由浅入深、由文入理的阶段,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开始走向统一的阶段)
1.仔细阅读全文,画出最让你欣赏、最让你感动的心理描写句子。并说说你欣赏和感动的理南,同桌问可互相交流。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能画出精彩的描写句。b.精彩之处有的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的学生能言传,但传不说那种精妙之处。
教师应对方法:a.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谈感受。b.告诉学生从客观分析修辞,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第24、25、30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心理。
3.从这些心理描写中,谈谈你对本文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4.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本义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丰富而独特,把握局部不难,整体把握、全局把握就不易了。
教师应对办法:a.抓第41-5这些自然段,因为其中多次谈到“生命”。b.抓本文的核心问题“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明确: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第二课时
五、设身处地,思索人生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更是为了实践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在落实工具性的基础上,实现其人文性。)
1.在纸上写出你生命中的五样,然后逐一舍弃其他四样。只留一样。(模仿课文形式,先让学生选择,然后放弃,增加生活体验,引出对人生追求的讨论。)
2.结合当时的心理和自我的生活体验,表述选择和放弃的理南和感受。
学情估计:a.有课文内容的帮助和自身实践和体验,或多或少、或好或差都能讲。b.大部分学生的表达可能存在条理问题或不够形象问题。
应对办法:a.集中精力谈好一种感受。b.学用修辞使抽象变具体、平淡变生动。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思索人生
相信经过刚才痛苦而艰难的选择,同学们生命中最初的重中之重已简洁而挺拔地凸现出来了。请}己住: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你的选择就是你生命意志的支点。请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六、作业
以“我也有五样”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选”与“弃”过程中的心理捕写。
【教学后记】
说实话,在备课时,我心中是有隐忧的,因为我觉得《我的五样》中涉及的人生和生命的沉重活题,对刚刚踏入中学大门,对人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的初一新生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的,可两节课下来,特别是第二课却令我感触颇多。不为圳的,只为他们在选择时的激动与郑重,在舍弃时的无奈和沉痛,以及在诉说“选”、“弃”时有些同学泪流不止的面容。这倒使我获得-一个重要的启示:情感的共鸣是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并不是我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是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产生共鸣的问题上获得了超常的认识能力和感知能力,所以第二节课才有如此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说,他们在个人情感和课义中表达的情感达到共鸣时获得了相应、相关的感性和理性经验。这就为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能力支持。
因此我觉得阅读课上一定要解决如何使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问题。这就必须做到知己(吃透教材)知彼(了解学生),从文章中找到适当的“线索”去“引爆”学生的思想,去开启学生“自我体验”的天窗(例如第二课时中让学生模仿课文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五样”,然后放弃。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切人点和“导火索”)。教材中的课文无论其涉及的题材、内容、时空多么广泛、多么不同,但有一点肯定相同:每篇课文一定有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捷径,每篇课文一定有一个能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触发点。找到它、利用它,我们才能真正迅速而有效地把学生导入阅读之门。
5 我的读书生活
【教学构想】
本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中学时代的读书生活,用真切可感的事实为我们展示了那种宽松、自由的读书环境以及学生们酷读书的良好风气,热情洋溢的赞颂了自己所遇到的那些注重启发诱导、教学风格各有千秋的老师们。作者主要从自我酷爱学习、读书兴趣广泛、注重义理综合和老师教学循循善诱两个方面来回忆自己中学时代的读书生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迅速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课文思路。第一段概括了我中学时代酷爱学习的优良品质、注意综合学习的事实以后,作者用一句话揭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好对学生的未来会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然后用“描述童年时代,我不能不提到书籍”这么一句再引出后面对所读书籍的具体内容的记述;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中学读书生活的感受。抓住了这个脉络也就明白了全文的结构层次。学生可以跟据这篇文章来探讨理清文章思路的途径和普遍规律。
本文在文字上阅读没有障碍,语言通俗,口语化,生活化,内容浅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活,读书体会,读书方法引发开去,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阅读课外书籍,通过推介赏析,采访编辑,自由辩沦。对话交流等方式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树立“要读书,读好书”的观念,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这样就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各个方面让学生有全面的收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作者酷爱读书的优秀品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书籍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在整体把握可课文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活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安排]
1.抓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以及关键语句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三个话题: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为什么读书?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于读书的小故事或者读书的格言?(“孔子读书,韦编三绝;匡衡读书,囊萤夜读;孙康读书,凿壁偷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高尔基集蜡读书,张海迪身残不忘读书。)书是光明的使者,是航标,是灯塔,是满载希望的风帆,是我们的引路人。人生的道路上有了它的相伴,我们更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绚丽多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飞机没计师雅科夫列夫的中学读书生活吧!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一)快速阅读文章,勾画关键语句,搜集文中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把握文章脉络,理清课文思路
1.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回忆了自己中学时代的读书生活?
作者主要从自我酷爱学习,读书兴趣广泛,注意文理综合和老师教学循循善诱两个方面来回忆自己中学时代读书生活的。也就是说分别从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两个角度来进行回忆的。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理清文章思路的,告诉大家你的方法。
3.师生交流:共同归纳小结方法:
课文第二段兼有总起和过渡的作用,第一段概括了我中学时代酷爱学习,注重综合性学习之后,作者用一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师的循循善诱”引出下面内容,然后用“描述童年时代,我不能不提到书籍”这一句引出对所读书籍的具体记述,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中学读书生活的感受。
要学会抓文章的关键语句,总起文字概括全文要旨,文章开头的句子或语段往往是全文的总起。过渡文字暗示全文脉络,一般是总结上段内容,概括提示下段内容。
(此部分学习旨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探讨理清文章思路的途径和普遍规律,初步了解作者酷爱学习读书的优秀品质,为后面学生进一步研读探究打下基础。)
三、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你觉得作者的读书生活中哪些东西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2.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自己的生活体会和经验畅谈自己的感受,引发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对“读书”的关注。)
(二)自主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一:“读什么书?”
你是否领略过沉浸在书海中的滋味?世界名著,让你看到崇高的思想碰撞出的火花;科幻小说,带你进入那神秘的宇宙;童话故事,7,1:你幻想那美好的世界。
1.课下安排学生调查初中生喜欢阅读哪一类作品或哪一位作家的作品?
2.根据调查结果,学生确定推荐内容,推荐形式。
(内容:名著、小说、科幻、童话、散文等。形式:讲述故事、朗诵原文、表演片断、展示资料、谈感想等。)
3.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及报刊杂志:
(教师应强调学生选取那些对自己思想,生活,学习有启迪意义的作品,引导他们认识好的作品对陶冶情操,培养优良品质等方面的作用。)
探究主题二:“怎样读书?”
1.教师出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请打一物)谜底为书。
2.讨论交流: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一本书?
(小组内部交流讨论:讲出自己读书的方法,相互讨论,评价方法是否有价值,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整合。全班性交流合作,各小组推选代表提出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筛选出最有效,最适合学生们的读书方法,教师也可进行补充。可通过投影全班展示)
(1)描述一下你读这本书时的感受(愉快、悲伤、解脱、愤怒或充满希望等),并解释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想象你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一本日记。
(3)想象着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有关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对他问任何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人物的语气进行回答。
(4-)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给他提提你的建议。
(5)想象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描述一下书中的人物在本书诞生之前的几年或之后的几年发生了什么。
(6)写出书中的主要问题或冲突,有哪些人物被卷进去了,结果怎样?
(7)根据该书表现的某个主题写一篇短文。例如.如果该书的一个主题是友情,你可以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并用上书中的例子。
(8)创作一首涛歌、歌曲或一个故事来表现书中的人物、冲突或主题等。
教师小结:品析作品,评价阅读过的作品,抓住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感悟生活,运用作品的思想内涵指导自己对生活重新认识、解释自己生活中面对的疑难问题。倾诉自我,运用阅读所得,抒发自我、沉淀生活、勉励他人。把握一根主线上的三个关键环节,我们的读书活动过程将是充实、愉悦、实效的!
探究主题三:“为什么要读书?”
1.教师讲述:
片断一:某生到家,鞋子书包满屋子乱飞,嘴里直嚷嚷:“唉,累死了累死了,这书是没法读了,妈,你得想想办法,让我休息休息吧?不然,、我明天就不上学了,看你怎么办?”妈妈叹了口气:“我也没法子呀”!
片断二:某男士在拥挤不堪的车上津津有味地读书。忽然,他的脚被踩了一下,生疼生疼的。他缓缓抬起头,满眼的愤怒和鄙视,正准备找人理论理论,忽然,他看到一只手伸进了一打扮人时的女十的钱包。男十的愤怒和鄙视渐渐被犹豫和恐惧替代,进而一种幸灾乐祸占据了他的眼神。他欲言又止,终于徐徐将眼光收回,轻轻合上了书本,闭目养神。嘴里还不忘哼起了小调:“生活需要七色阳光……”
2.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想,自己的思考。
3.你会对片段中的学生,男士说些什么?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和忠告?
师生共同小结:读书能使人明智,能让人的心灵得到一种慰藉,但是若将读书视为一种负担,一种压力,消极对待,而不把他当作一种责任,当作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真正吸取书中所富含的营养,那么读书时没有用处的!读书若只将眼光盯到伸手可以触摸到的现实利益,如位子、票子、房子等,却失去了作为人最起码的同情心、正义感、责任心,这是对书的亵渎和玷污。书是联结人类正义、良知的纽带。他引领我们走向高尚人性的彼岸,那里有正直、诚信、友爱和关怀。
(本部分学习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安排学生进行合作调查,推荐赏析,讨论交流,畅谈感想多种学习模式,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围绕读书生活实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
四、拓展学习,培养能力
以“家乡文化”为研究课题,从饮食,民居,古建筑,语言,习俗等方面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完成资料收集整合后,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后记】
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的中学读书生活,事实真切可感,语言平和朴素。告诉读者一般人看来枯燥无味的中学生活,因为有了书.因为酷爱读书而变得丰富多彩了!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迅速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课文思路。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观点、主张、见解往往出现在哪,它对于理清文章思路有何帮助?引导学生抓总起句,过渡句,让学生自己总结理清文章脉络的途径与规律。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自己将会运用得更好。文章主要内容清楚后,作者酷爱读书的品质了解后为后面对读书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基础。
由于课文记述的是中学生的读书生活,文字上阅读没有障碍,内容较浅显,因此我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分为三个探究主题:1.“读什么书”让学生进行课下调查,调查初中生都爱读些什么书,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让学生拟定推荐文章篇目及推荐方式的计划,在推荐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指引。在此环节中,学生普遍积极性很高,可以说既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义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荐过程中学生介绍的书籍面较窄,也有不适宜中学生看的,所以教师应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2.“怎么读”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对话,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又让他们在相互交流和评价中获得方法。小结出的方法对他们今后读书会有很大帮助。 3.“为什么读”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与情境中人对话,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读书的真正目的。这比让他们空谈更能达到效果。
我在教学的最后阶段设置了拓展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收集资料,整合资料,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最后要求形成一篇小论文,旨在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