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泛化与对策(教师中心稿)
摘 要:本文论述目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目标、内容、过程指导、地位作用四方面的泛化问题。要有效解决探究性学习泛化的问题应从语文课程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出发,针对性实施“加强积累,树立阅读即探究的教学观念,明确实施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和原则,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精心组织过程指导”的综合策略。
关 键 词: 探究性学习泛化 泛化的主要表现 对策
探究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作为补充传统语文教学的缺憾而引入的,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是明显的。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我发现问题的习惯、自由探索精神,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在目前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探究性学习的泛化”。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的泛化?探究性学习的泛化指由于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由于主体间的多种原因,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探究性的内涵、作用、地位出现偏差,对其适应对象和范围绝对地扩大,探究的内容过分地脱离语文课程的特点,组织形式和操作过程也出现一些绝对化的做法等现象。目前探究性学习的泛化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和具体情况。
一、探究性学习目标的泛化
学习目标的泛化主要指对语文探究性学习目标理解的出现概念化和绝对化,将目标落实简单化、笼统化,或过分扩大探究的重要性而忽略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等。例如确定每一节课具体的探究学习目标时,大部分教师总是笼统而概念化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或进一步让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这样目标定位完全是概念化、简单化的,含糊而不可测,根本无法指导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开展。又如将语文探究目标的确定过分地接近了与语文相邻的学科,学习《石灰吟》时教师不让学生探究于谦的经历对诗歌主题的表现,也不探究诗歌的形象化手法的作用,而去探究明朝冤案或石灰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这是典型的探究性目标的偏离。再如教师在教学《童趣》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文中的‘我’是一个极为无聊的人,课文没有什么情趣?”面对这样有明显是非的价值观问题,教师也没问为什么,而草率而蹩足地进行评价:“不错,读出了自己,有见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了偏差,教师无视如何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并一味无原则物迁就学生的个性。这些明显是对探究性学习内目标理解的泛化现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无疑是百害而一益的。
二、 语文探究性学习内容的泛化
探究内容的泛化主要指探究方向、主题、内容等出现范围扩大和一些低效或无效的探究。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在学生对整体感知课文后,马上抛出了探究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死海总有一天会死去。拯救死海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拯救死海的方案呢?”在一阵喧闹的讨论过后,有的谈到开一条人工河,把苏伊士运河的水引过来,有的谈到把下雨的水全部集中到死海,有的谈到控制蒸发量……近20多分钟的时间,学生都在谈设想谈方案。铃声响了,有的仍在出主意。至于文本的研读与探究早已“夭折”了,这是探究内容泛化的典型例子。又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围绕字形、字音等已确定的语文知识进行探究,早已定性的知识,再多的探究也是无益的。再如探究的主题脱离语文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培养情感的方向,在语文课堂探究科学课、数学课或社会课才能解决的问题,也是一种探究内容的泛化。余文森教授在实验区教改汇报会上说:“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让探究性学习活动姓“语”是最为重要的。探究内容的泛化势必失去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探究学习的效率,甚至作无效功。
三、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指导的泛化
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指导的泛化主要指活动组织的绝对化和过程指导的虚无化和教师角色功能的扩大化。
组织形式的绝对化即探究活的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被绝对化了。有人认为凡是探究必定要进行小组学习,没有小组学习就不是探究;凡探究就必定进行讨论或集体交流,否则就不是探究性学习;将普通的浅层次的“讨论”当成探究。这些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的绝对化操作也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泛化。其实个人可探究、小组可探究、集体可探究;讨论是探究、阅读探究、沉思也可以是探究。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各种组织形式和各种探究方式要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过程指导的虚无化主要指探究学习的过程指导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探究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不重视教师指导的作用,探究过程出现指导真空的现象。过程指导的虚无化是由于教师过分夸大学生的探究能力,过高估计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的观点绝对化、静态化。过程指导的虚无化势必会使探究活动方向模糊、主题不清、操作无序、效率过低。
教师功能的扩大化主要指教师狭隘的理解探究性学习,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角色把握出现偏差,教师总担心学生未能正确把握探究的方法,过多的去解决应该学生解决的问题,使学习生失去体验生活和自探索的机会,实际上教师是将自己的组织、引导、帮助者的角色无形中扩大为活动的主体实践者。教师功能的扩大化,使学生的探究主体的地位发生偏差,学生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受到压抑,使探究性学习失去原有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组织的绝对化和过程指导的虚无化、教师功能的扩大化,都会封杀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个性与灵气,使探究性学习成为浅层、庸俗的学习活动。
四、 语文探究性学习地位的泛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并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热爱,甚至于热衷的追随。语文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有了泛化的现象,有人为地拔高探究性学习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的现象。例如:好多语文教师在没有深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时而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中出现“言必称探究,行也必探究”教学行为。还有“哪节课没挂上‘探究的字号’似乎就是传统,不应探究的课也硬与探究扯上关系”的错误认识。如一位语文教师一学期的教学设计,为了迎合新理念,有90%以上的教学设计写上“自主探究法”或“小组合作探究法”,实际上真正算得上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不到25%,大部分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最可怕的是有的教师过分夸大探究性学习的作用,以为有了探究性学习就有了语文教学的一切,就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提高。
实际上探究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也是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并不是越多越好的;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作用也是有限的,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和提高,诵读、品味、涵咏等也都是无可替代的好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学习方式被动和单一的弊病而提出来的,旨在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和态度。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目的是要形成多元综合的语文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地位和作用的泛化,使探究性学习成为语文学习方式的“孤芳自赏”,很显然的是从一个单一又回到了另一个单一,是从一个传统又回到了另一个传统。
面对探究性学习中出现的“泛化”问题,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把握语文学科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和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方法,精心组织过程指导是解决“探究性学习泛化”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把握语文学科特点,重视语文积累;抓住文本特点,牢固树立“阅读即探究”的观念。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要以语文积累为基础,从文本出发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阅读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不能脱离语文教学这些重要的规律的;只有让探究性学习真正的“姓语”,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长盛不衰。
1、重视语文积累,为语文探究性学习握奠基。语文学科的突出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需要背诵积累、涵咏品味,也需要讨论交流、思维的启迪。“探究性学习”在学科中运用的目标是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拓宽知识面,形成自己的见解;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形成较强的获取新知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坚实的语文基础──语文积累。“语文积累”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积累。知识积累即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即识字、识词等的积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语言词汇,阅读一定数量的代表性优秀作品。能力积累即掌握一定分析,综合能力,有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积累即逐渐习得观察、调查、阅读、收集、讨论、赏析等语文探究方法。情感积累即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的范围和作用,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养成具有“探究”的习惯,产生“探究”的兴趣,爱好等情感。
只有坚实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的积累为基础,才能准确定位和实施探究性学习,才能有效避免探究性学习地位、作用、内容、对象的泛化。
2、抓住文本特点,树立“阅读即探究”的教学思想,为语文探究性学习掌舵。
文本是探究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抓住了文本的特点进行探究,才能让学生领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的个性的张扬、才能让学生深入地与文体交流和对话。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信息交流的阅读才是最好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阅读即探究”的思想。
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阅读是传统语文教育总结下来学习语文最根本又最有效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入探究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与文本在阅读中认知发生迁移、情感产生共鸣、精神生发交流,才能进行相关地探究活动。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自得自悟、比较反思即是探究。
如教学《安塞腰鼓》,利用文本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等特点。教学时抓住文本有利于朗读品味的特点,选用“品读探究法”。让学生第7和第18-22自然段,进行选择性阅读。让学生在独立发现和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两个问题“课文关键句子朗读的语气和情感”“安塞腰鼓有何特点?”。在诵读品味中融合自主探究,学生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了文章蕴含的情感,领悟了文章的主题。因此抓文体特点、树立阅读即探究的观点,是有效控制探究性学习泛化的一个基点。保证了阅读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地位,才能保证探究活动的语文味。
二、明确探究学习的基本条件,遵循探究性学习基本原则。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也犹如一场攻坚战,也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影响探究性学习开展的主客体因素:学生、教师、学习资源等基本条件和实施的基本原则。
1、探究学习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经验。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语文学习的方法、态度、习惯对一个个具体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有着相应的促进或制约的作用。例如面对基础较差又没自主学习兴趣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赏析性探究肯定是难以完成的;而面对基础扎实,学习主动的学生,他们对浅层的材料性搜集、整理与说明的探究肯定提不起兴趣。因此无视学生原有语文基础和经验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最终不是无法开展,就低效的形式探究。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重点是深层次指导和个性化引导。我们在设置探究性学习任务的关键是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经验,寻找学习兴趣的促发点,设置恰当的探究情境。考虑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经验是保证语文探究性学习“不泛化”的主体准备。
2、探究性学习要考虑学生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学生所生活的家庭条件、学校的基础设施、社会环境是制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因素,无视这些条件必会出现探究学习内容和对象或过程的泛化。如缺乏图书设备、网络设备的农村学校对于需要文献参考支撑的探究活动往往无法深入。因此,充分考虑学生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是保证探究性学习“不泛化”的一个物质基础。
语文探究学习的开展除了有一定的条件外,还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活动原则。
1、趣味性原则。指语文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兴趣,驱动学生学习语文内在的需要。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唤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2、激励性原则。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记得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服务,使学生获得成功探究体验,
3、操作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指导收集相关信息,指导探究的方法和步骤,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让学生能够举行相关的探究活动。
4、适时性原则。学生课堂探究应有一个最佳的时机,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究开展的时机。
5、适量性原则。学生由于精神和体力的限制,探究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越多越好,并要与其它学习方式相互结合。
充分考虑以上条件,遵循以上原则能有效克服探究性学习目标、内容、地位、过程指导泛化的相关问题。
三、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主体懂得如何实施探究活动,可说是在更深层次上避免探究学习的泛化。 学生自己掌握的探究方法,能更有效进行探究。
1、让学生学会确立探究的方向。语文探究学习应富有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究性学习是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服务,语文探究活动要从文体出发,联系背景,知人论著,品析人物、品味语言、评价风格。探究活动要在语文实践中进行,主要有:探题目、探主题、探人物、探情节、探语言、探艺术空白点等。如《珍珠鸟》教学中,让学生围绕“美”字读课文,发现问题,确定探究方向:(1)从我与鸟相处的情况出发探人物“我和鸟”的形象;(2)从课文所流露的情感出发探主题的表现;(3)从课文的描写的环境和氛围出发探艺术手法的妙处;(4)从课文的语言运用情况探语言表达的优劣。
2、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探究的活水源头。学会发现问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教师要围绕语文教材,立足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的主要有以下方法:
(1)诵读法。问题来自学生的独立思考,来自学生的读书感悟,来自学生间的讨论、质疑、启发。例如探究《珍珠鸟》的主题时,让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发现了以下问题:①课文说“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其中“美好的境界”美在哪?②为什么小鸟先怕人而后来竟能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③大鸟为何再三呼唤小鸟回巢?④小鸟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说明了什么?……因此,诵读是语文发现的最有效的通用方法。。
(2)联想法。围绕文本,不断发散思维,伸长联想的空间从课本知识到课外阅读,从古代到现代,从音乐美术到影视录像,从民间俗语到诗词典故。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容易找到知识中的空白,思维中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如学习《白杨礼赞》时,可联想到小学的课文《白杨》,可联想到歌曲《小白杨》,可联想到沙漠枯而不倒的胡杨,可联想到小说《人到中年》中有关白杨的描绘。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利于学生开放思维,从而发现问题:“写白杨为何写家乡站岗的哨兵”,“白杨哪里象农民”。又如在学习《西湖的绿》时,联想朱自清的〈绿〉、秦淮河的绿,古代有关绿的诗句,联系有关西湖的传说,观看灵隐飞来峰、花港新荷的图画,听婉转、动听的“雷峰夕照”古筝曲,那悠扬、醉人的音乐带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在丰富的联想之中,让学生提出了“从西湖的绿描写看宗璞的写作风格”和“以秀美著称的西湖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那么的富有阳刚之气”等有深度的问题。
(3)质疑法。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善于质疑。教师要善于假设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发现问题。如教学《珍珠鸟》用“人与蛇同吃、同睡,和睦相处一百多天”的新闻,让学生结合课文主题进行探究,学生轻松发现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和蛇,人和鸟相处的那么融洽?这恰是课文重点和难点。又如让学生对课文题目发问,对课文的重点句发问:写什么人、什么事、怎么样;对词句进替换,问“行不行”和“为什么”?有了质疑,定会发现许多新问题。
(4)实践法。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如组织学生课堂表演、课堂操作、朗诵诗歌、演讲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如在《统筹方法》学习中,让学生操作“两种不同的泡茶方法”自主发现“未安排工序存在的问题”,引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如在《桃花源记》中让学生表演课文情节,然后发现问题。
(5)比较法。通过语段、词语、修辞、情感、语体的相互比较,让学生发现表达的优劣,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如《西湖绿》中,“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将“扑”换成“映、射”等字,学生发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领悟到灵隐绿的气势和活力。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能让探究性学习活动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3、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提问,还要能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课堂不在于学生研究多少语文,文化和社会的多少问题,而是以问题探究为契机,让学生感受探究问题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创设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因此,课堂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思考;养成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的习惯;学会围绕主题搜集资料方法;懂得想象和验证,实践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是解决探究性学习泛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四、精心组织与指导探究的全过程。
精心的指导是深化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我们要精心安排规范而灵活的组织形式,要精心设计过程指导的全过程。
1、精心安排规范而灵活的组织形式。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要规范又要灵活。小组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常用形式,但不排除个别探究、班级活动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中学生独立探究的作用。小组合作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生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差异组成若干小组(一般4-9人),创设一种小组共同合作、共同达到预期目标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自控性,从而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进行探究。
小组组织的形式,有自由式、半自由式、组织式三种。自由式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同学的相处亲密程度自由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半组织式是先自由组合,然后根据探究过程中主题趋向一致后,重新组织的方式。组织形式,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能力、个性特点组成的学习合作小组。学生座位形式可以根据小组活动的需要随便调整,主要是圆桌型、长方形、六边形等,只要有利于师生、生生的互动探究就可以。
2、精心设计科学而开放的过程指导。探究性学习过程指导要科学严谨又要民主开放,要准确把握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角色。探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我问答、探究方向的确定、主题的选定、创设情境、实践体会、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等。小组探究的主要活动有诵读、讨论、互助、交流、辨论、品赏等。
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指导要抓好整体阅读这个起点,要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提问自我回答的重要性。小组交流要有严密的组织和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要有合理的分工。小组活动要精选问题,寻找有意义的主题、充分讨论、深入探究;小组活动做到有记录、有监控、可检查、可测评。最后要有班级的交流、个体和小组的反思与自我评价。教师在探究的全过程要树立角色意识,摆好自己的角色,正确把握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评价人的作用。教师在指导中要把握好各种活动的分量,做到因文本而异、因探究主题而异、因小组兴趣而异。
规范而灵活的组织形式、科学而开放的过程指导,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发展的内在要求,能有效防止探究性学习组织和指导的泛化。
综上所述,我们要深入认识“探究性学习泛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和危害,要深入分析其特征和表现形式,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加强积累、强化阅读、明确实施探究条件和原则,学会探究的方法,精心安排组织与指导等综合策略,能有效解决探究性学习泛化的问题。从而让探究性学习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正道上前进。
参考文献:
网页:
1、《面对即将到来的课程改革我们应该做点》http://www.wjszzx.com/shownews.asp?newsid=1685
2、《中国教育报》网站 http://www.jyb.com.cn/gb/jybzt/2002zt/zxxjy/455.htm
3、现代传媒 http://www.modedu.com/msg/shownews.asp?InfoID=1742
专著: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新课程研究》王深根 毛建华 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4、《新课程研究》王深根 毛建华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泛化与对策(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师中心稿)04-14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问题与对策04-14
新教材与探究性学习(教师中心稿)04-14
语文教学的六化(教师中心稿)04-14
语文课探究性学习故事《木兰诗》的探究发问及探究结果(教师中心稿)04-14
关于中考综合探究性试题(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