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篇(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08-15 18:28:4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练习篇(教师中心稿)

阅读并直译下面两段文言文

练习篇(教师中心稿)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或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3--4题。

秋词 刘禹锡(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宋)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试从风格、意境两方面分析这两首诗。

答:                                                                          

2、试从写法角度分析这两首诗。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5--8题

都江堰(节选)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云,两股水分别撞到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显示出一种更为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5、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什么?

答:                                                                            

6、作者着力描写都江堰的水,这里的水有什么特点,用意何在?

答:                                                                             

7、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8、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始一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

B、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抑长城褒扬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C、作者把都江堰比喻为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生动贴切。同时,运用了排比、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洗炼,容量大,含义深,耐人寻味。

D、这篇散文赞美了都江堰工程的伟大,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E、本文不单纯描写自然景物,而是立足于新的高度,用现代眼光重新观照历史,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二)

阅读并直译下面两段文言文

1、有乘国马者,与乘骏马者并道而行。骏马啮国马之鬃,血流于地,国马行步自若也,精神自若也,不为之顾,如不知也。既,骏马归,刍不食,水不饮,立而栗者二日。骏马之人以告国马之人。曰:“彼盖其所羞也,吾以马往而喻之斯可矣。”乃如之。于是国马见骏马而鼻之,遂与之同枥而刍,不终时而骏马之病自已。

翻译:                                                                          

                                                                                  

                                                                                   

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3--4题

浣溪沙  欧阳修(宋)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3、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4、有人批评这首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5--6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                                                                           

6、《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7--10题

在《思想者》面前

伟大的雕塑家罗丹,用他的雕刻刀给人类留下了一尊《思想者》的青铜雕像。他微微弓着身腰,用手背托着他的下颚,神态庄严肃穆地似在审视着宇宙中的一切。我每每走到这尊雕塑之前,都会感受到心灵的沉重,生命的轻飘;从而向往着臻美的成熟,成熟者的肖像酷似十月里的向日葵,低垂着它沉甸甸结满果实的头颅。

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和奇思,大概来源于我对生活观察后的感悟。我不知道读者是否认同我的感知,我觉得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如果自身不去主动追求生命之重,精神就会成为随水而去的无根浮萍。浮萍虽然在水中风光一时,但可悲的是不知何处是自身最后的归宿。其实人类自身,是可以在激流中寻觅自身之重的,生活中有无数的帆桨,供勇者搏击风浪。之所以有灵魂失重的人,不愿意在风浪中“弄潮”,不是生活中的懦夫,就是想躲避开生活风浪,自寻捷径以构筑黄金宝塔的人。其中的捷径之一,就是像野浮萍那样寄生于东流之水。

在动物世界中,有一种名叫象虱的寄生虫,它是依附于大象皮毛中,随大象穿过热带密林而远行千里的。植物世界中,有一个名叫风流草的家族,它自身不会跳舞,但是一旦风起云涌,它则会闻风起舞。无论是象虱依附于大象,还是风流草在风中舞姿百媚,都不是靠自身力量生存,因而只能获得临时的美丽潇洒--在《思想者》看来,这些来自瞬间的逍遥和辉煌,都是自卑、自轻的行径。我想,一个人在踏上人生之路之前,就该有《思想者》启迪我们的自尊、自重、自强、自励的坚毅精神准备。伟大的思想者鲁迅,我们可以翻一翻他的著作,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他的肖像中都没有一丝生命失重的奴颜婢膝;有的倒是一身铮铮硬骨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献身精神。

我所以在前文中提及“象虱”和“风流草”,并非“无的放矢”的孟浪之言。当今的年轻人中,扮演这种角色或准备进入这样角色的,也绝非子虚乌有。在报纸刊物上,读者屡见红颜少女(有些还是大学生,有着相当好的专业),自轻自贱地去当“三陪”,去傍大款而甘做“金屋藏娇”中的临时宠物;本来她们是可以演绎出一幕幕青春年华中流光溢彩的壮丽戏剧来的,可是她们青春大幕的拉开,其内涵就是人生最后的谢幕。她们与“象虱”与“风流草”的价值无异,只是造物主空给她们一具人的形骸罢了。细细品味起来,其心其志的早衰,何其悲哉!

凡此种种,《思想者》似乎可以当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让我们自审内心的霉斑;它又可以成为衡量我们灵与肉的一把标尺,时刻丈量出我们自身的失重。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来说,失重必轻,轻必倾斜;倾斜必倒,倒即灵与肉的死亡。当然,在时代中甘当寄生草者,在形体上并没有消失,她们可能浓妆艳抹,香气袭人,看上去亭亭玉立。但这只是其形体的外壳,其内在的灵肉早已糜烂,就像俄国作家果戈理《死魂灵》中一具具活尸,还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着行尸走肉的戏剧而已。这就是《思想者》留给我们特别是留给年轻人极其珍贵的精神启迪。

7、试分析加点词语“感悟”在文中指什么内容?

答:                                                                           

8、分析文中“青春大幕的拉开,其内涵就是人生的谢幕”的原因。

答:                                                                            

9、《思想者》留给我们特别是留给年轻人极其珍贵的精神启迪是什么?

答:                                                                             

10、下面是对原文的阐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第三段中提及“象虱”和“风流草”,其用意是反衬伟大的思想者鲁迅。

B、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者,是因为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都没有一丝生命失重的奴颜婢膝,有的倒是一身铮铮硬骨和献身精神。 

C、其实,人类自身中那些灵魂失重的人,不愿意在风浪中“弄潮”,不是生活中的懦夫,就是想躲避开生活风浪,自寻捷径以构筑黄金宝塔的人。

D、第四段中写到当今年轻人中的少数红颜少女自轻自贱地去当“三陪”,去傍大款,是因为她们拉开了青春的大幕,却不乐意演绎出一幕幕青春年华中流光溢彩的壮丽戏剧来,就作了人生最后的谢幕。

E、尾段中“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来说……倒即灵与肉的死亡。”这句话揭示了人类自身失重必将带来严重后果的一般规律。

参考答案:

(一)1、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离开了。他离去以后,朋友才来到。陈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

2、郑国有个打算买双鞋人,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到集市上却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返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刘诗以格调昂扬见长,徐诗以意境闲适取胜。刘诗是身处逆境而志不灭的深情礼赞,给人以哲理启迪,徐诗是怡然而忘俗的田园短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4、这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都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格。刘诗用虚实结合写法,由虚入实,对比鲜明;徐诗用动静映衬写法,寓动于静,言近旨远。

5、它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6、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表明都江堰水极有观赏价值。

7、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好处:突出了工程的伟大,表明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8、B  D

(二)1、有骑国马(由国士而来)的人,和骑骏马的人同道并行。骏马咬国马的鬃毛,(国马被咬得)血流出来滴到地上,国马行走自然,精神(状态)自然,不因为这事而分心,如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久之后,骏马回到家,不吃食,不饮水,站在那颤栗有两天。骏马的主人告诉国马的主人。(国马的主人)说:“它那是由于它感到羞耻啊,我把马送过去劝喻他会好的。”便过去了。于是国马见到骏马用鼻子触碰它(以示原谅),还和它在同一个槽里吃草,没到一个时辰(俩小时)骏马的病自愈了。

2、楚国有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中。他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 船靠岸后,楚人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剑。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糊涂了。

3、上片将游人、画船、天光、水色、绿树、楼台以及那位似露面而非露面的秋千美人,生动地交织成一幅色彩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

4、不同意。及时行乐仅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借饮酒来抒发政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愤世之意,以获得精神上的片刻快慰。

5、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6、“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7、“感悟”是指“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一个人在踏上人生之路之前,就该有《思想者》启迪我们的自尊、自重、自强、自励的坚毅精神准备,就该去主动追求生命之重,否则,精神就会成为随水而去的无根浮萍。”

8、他们都不是靠自身力量生存,获得的是一时的虚荣,其行为是自贱自轻的;他们是灵魂失重的人,活着没有任何价值。

9、《思想者》可以当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让我们自审内心的霉斑;它又可以成为衡量我们灵与肉的一把标尺,时刻丈量出我们自身的失重。

10、 A  D

【练习篇(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兜风(教师中心稿)08-07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7-29

画眉深浅(教师中心稿)07-18

尊重>热爱(教师中心稿)07-12

元代文学(教师中心稿)09-02

母亲给的爱(教师中心稿)06-23

读书与做人(教师中心稿)06-21

论机遇(教师中心稿)10-10

走进生活(教师中心稿)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