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谈话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那么著名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在“最”字上加点)
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
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
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
5、“苦中真乐”--苦乐观。(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
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3、你所希望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
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2、写一篇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最 苦 与 最 乐
梁启超
最苦 最乐
贫?失意?老、死? 知足、安分、达观(不苦) 现象
欠钱没还 如释重负
负 恩惠未报 尽 心安理得
责 得罪人没赔礼 责 吃苦--真乐
任 该做没做 任 (苦乐循环) 本质
勇于责任,不逃避责任,能享受真乐!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同学们,冰心老人说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那么,生活中你遇到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你遇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释,放下。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悯,怜悯,同情。
4、关于议论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3)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四、感受作者观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点拨: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点拨: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根据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点拨: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总结:全文是按分--总结构写的,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点拨: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五、研讨课后问题
1、第三自然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不仅增加了论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而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在第五自然段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结合上下文思考引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点拨: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引用这些话要说明尽责任方能苦中真乐。
3、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解除”责任与“卸却”责任有什么不同?
点拨:解除责任是指尽了责任,完成了任务,一身轻松。卸却责任是指逃避责任,
其实责任还在自己的身上。
六、细细品味,体会语言风格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来的责任。
赏析:文章开头以三个设问句构成排比,引出作者的观点“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使人思考。
2、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赏析: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3、“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赏析: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七、联系实际,获得生活启发
1、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例: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读完课文,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新的认识?
点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责任有大有小,我们不能躲避、卸却责任,只能尽责任,完成自己的责任,在完成责任中获得快乐。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那么个人、他人、家庭、社会、国家都会越来越好。
3、你的责任是什么?你从尽责任中体会到快乐了吗?
点拨: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还有其他的责任,如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如,我在值日中体会到快乐,当我努力完成值日时,看到教室非常卫生,感到很高兴。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可谓别出心裁而又洞察幽微。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希望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要勇担责任、认真完成自己的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最大痛苦--未尽责任
(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最大快乐--尽责任
(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应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政哥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最苦与最乐 教案教学设计07-24
《最苦与最乐》教学反思08-18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08-26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全文阅读09-06
【精华】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07-30
最苦与最乐语文教案(精选11篇)09-01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