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角色的理性回归(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53: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堂角色的理性回归(网友来稿)

朱国云

课堂角色的理性回归(网友来稿)

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面前一直是权威,且容知识权威、管理权威和评价权威于一体,教师成了课堂的操纵者、教材的解说者、知识的灌输者和评价的垄断者, 他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目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毋庸置疑,新课程将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格局,师生的课堂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如何定位?笔者以为,在课堂上师生应“同为主客体”,这该是新课程下师生课堂角色的理性回归。

首先,师生同为主体。

教师和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在维护人的权利、尊严、人格方面是平等的,这是共性。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群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每一个个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师与生、师与师、生与生之间既有群体主体性,又有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与个体主体是平等共生的关系,是课堂上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倾听与应答的过程。”①尤其是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始终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在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此时,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看客或听众,而和教师一起成为共同的主体。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留下了充分的创造空间,在教学对话中,师生都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共同创设教学交往的情景,师生平等参与、真诚合作,积极创造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在新课程中,师生的情感体验和信息反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都在师生同为主体的共生关系中得以实现。  

其次,师生同为客体。

教师和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都有个性,他们在心理、文化、思维、情感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特点。人的多元智力分析理论表明,语言智慧善说话,空间智慧善图画,数理智慧善解题,音乐智慧善歌唱,……这些个性优势在课堂上呈现之后,作为他人学习的对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然就都成为了一种教学资源,他们都是课堂学习的共同客体。

新课改强调师生间应建立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重视师生间的互相倾听。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新课程则要求教师更多地倾听学生,在学生学习交流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则易辨别学生所具有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疑惑;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可伺机决定自己何时、怎样表达对学程的关注并作出有益决策;通过倾听学生,也可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在这知识交流、心灵沟通的倾听中,倾听者――教师,“示听者”――学生同时成为课堂教学的客体。

第三,教师同为主客体。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自身素养也会不断提高,这就能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学生在课堂中的社会化过程必然要受到教师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源自教师的课堂角色。而教师作为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正式权威,其社会角色的一个主要范畴便是课堂角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施教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其神圣使命,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新课程关注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而这一切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师必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有内容的,教师作为学生的示教者,则是一种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客体。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观念,转换角色,从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因此,讲台不再仅属于教师,它更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如果教师再去维护他那所谓的“绝对权威”,注定只能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做一个谦虚的倾听者,教师在课堂上也能从学生身上得到新的启发和收获,并不断完善自我,在教学相长中成为客体。

第四,学生同为主客体。

心理学家林崇德说过:“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必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强调课堂学习应注重学生的发现、研究和探索,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自主地发现规律、寻找方法、探究思路、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思索、探究、实践和感知,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积淀,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培养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决不可越俎代庖,替学生读书、明理、寻规律。再者,新课程较之过去的教学大纲,减少了许多知识点,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课堂正是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尊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极好途径,在这种课堂学习活动中,作为身心、智能、思想、文化等都处于发展中的学生,他们始终是教学活动中的求教者,自然表现为学习认知的主体性。

而作为受教者,他们又表现为教学对象的客体性,他们中的个体(含小组)在课堂学习中的示范性表现,如: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和体验的主动性,搜集、分析、处理和传递有效信息的方法,课堂质疑的意识等,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又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客体。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只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变,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这实质上是在改造人,不仅改造学生,也改造我们教师,只有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回归,课堂教学才能高挂起新课程的风帆,在快乐的海洋中自由航行。

①(李政淘《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

(注:此文已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公开发表)

〔作者简介〕

朱国云,男,1986年毕业于南通师院中文系,后就读于南师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班;先后主持了省“九.五”教科研重点项目的子课题:“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题实验,省“十五”规划立项的子课题:“语文双五自协同教学”的实验;指导学生发表文章20多篇,自己撰写的论文有30多篇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或得奖,主编或参编了《中考佳作》《学生获奖征文集锦》《语文快速解题》等书,出版了个人专著――《花季集》;曾多次开设省市级开课,受到记市级三等功的表彰。所带班级先后被评为校文明班、“江苏省先进集体”、“全国优秀班集体”;个人被评为校德育带头人、崇川区骨干教师、“南通市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全国班集体建设优秀班主任”。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

Post:226005

E-mail:zhuguoyun@163.com

Tel:0513-85070583

作者邮箱: zhuguoy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