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一二三\(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56:3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一二三\(网友来稿)

宁夏银川二十五中 王晓静

语文教学\一二三\(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研究一些基础性问题,教育观念、教育活动双方、教育中的典型关系,这一切都预示着“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以情动人的艺术”。

一、 切实转变一种观念--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是一种与心灵、思想、智慧紧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1986年至1996年,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围绕“升学率”这个轴心,把启迪心智的工作抽象为一种数字化概念,加上引进的标准化考试,将教育这一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实践活动过程,简单化为“教师教书,学生学书”,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发展,“高分低能”现象就是证明,这与我们教育的主导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作家毕淑敏在《我很重要》一文里概括了这种教育;“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这段话尖锐地指出了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和语文教材内容侧重了以集体主义观念代替个性差异的不足,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了“我不重要”的教育。

当然,集体主义观念有其时代意义,但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需要“浑厚的集体”,而教育的对象首先是“单薄的个体”,只有“单薄的个体”强大起来,“浑厚的集体”才能更强大。进入新世纪,实施素质教育,语文教学首先要求把教育教学理念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苑囿”里解放出来,全面革新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将教与学置与“学以致用”的社会生活中。

为此,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观念,教材教法观念都应从应试教育全面转向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克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延续的负面惯性,重新树立新观念,即:新的教育观--变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新的人才观--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进步的希望,每个人都有个性特长,有成功的能量;新的质量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优化、整体提高;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独特的人。彻底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中学语文教学看作帮助中学生发展辩证思维能力的工作;帮助中学生为职业生活做准备的工作;帮助中学生选择人生道路的工作;帮助中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形成积极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工作;帮助中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工作;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调节生活与心理状态能力的工作。

二、 重新认识两种对象--教师和学生

中学教育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一个教育阶段,而对素质教育,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师,首先要重新评价自身,重新给教师这种职业定位。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些评价立足于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角度,是有其历史意义的,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不再单纯提倡“尊师重道”,而强调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所以教师要勇于承认:一个人才的培养,中学教育仅仅是“百年树人”中“十年树木”的一个阶段,不是能够把所有学生都教育教诲成“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才,只是为他们在各个方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师应该承认自己不是救世主,教育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一门爱心加技巧的工作,能够给与学生的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职份之内的帮助,还能够给予学生的是“茶与同情”。在好莱坞的一部电影里,一个女教师的丈夫曾经对他的妻子说:每个学生都有烦恼和痛苦,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是“茶与同情” 而已,否则麻烦就大了,结果女教师没有听,就有了很大的麻烦。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对这种说法深有感触,教师也是“单薄的个体”,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无私奉献和悲剧性奉献有悖于人之常情。尽管语文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就是这种思想。但爱心加技巧或者“茶与同情”既是对学生的人性认同,也是对自身的人性认同。而且,只强调奉献,没有激励教师动力的相应机制,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教师自身对工作价值的认同。素质教育呼吁科研型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概念化,即撰写相应的教育科研论文;具有公开教学的能力;还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学生、学校、社会对教师素质的高标准严要求,同样迫使教师转换角色。俗话说“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教师要扮演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角色。

其次,重新评价学生。改革开的今天,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与家庭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媒体影响,他们完全是社会化的人。现代学生要求教师这样评价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独特的人。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被看作赫尔巴特指出的“学生必须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今天的学生需要学习方法上“牵线搭桥”,思想认识上“扶正祛邪”,并不需要把他们看作不懂事的孩子,渴望当做独特的人,拥有独立人格与尊严的人去看待,而不必单纯地关注年龄问题。王焕勋主编的《实用教育大词典》认为“在现代教育学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学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另如教师用“打”教育学生的情况,各种报道时有耳闻,过去教师和家长认同那是“恨铁不成钢”;今天学生和家长会认为“教师打学生是违法,学生(二十岁的成年人)打教师是违规?有一位北京中学教师在网上激呼:该给学生制定一部法律了。单纯依赖教师的说服教育,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相比,这种说服教育十分苍白无力。而且,学生需要“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师者,又需要与之民主、平等、和谐相处的朋友。 这就是今天的学生,他们已经从被动纳疑的客体转化为积极寻疑的主体,而且还要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2001年,据报道记者在湖北、河南、山东等地采访时,一些高三教师反映,由于语文试卷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而不是知识的死记硬背,使得一些非“尖子生”也考出了惊人的好成绩。不少平时中等偏上的学生在高考中考出了高分,而“尖子生”却不一定最高。高考改革使人们对“尖子生”的传统认识产生了动摇,那些平时靠下功夫死记硬背得高分的“尖子生”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在高考改革面前,中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亟待转变。

基于以上认识,学生需要教师的善意理解,尤其有障碍、心理有烦恼的学生,他们需要教师说一句贴心话;痛苦的学生需要说一句安慰话;自责的学生需要说一句鼓励话;疑惑的学生需要说一句解惑的话;自责的学生需要说一句赞赏的话。

教师重新评价学生,要勇于承认他们和教师一样同属社会人,他们是发展的人;是拥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渴望充实和完善自我的人;是希望教师与他们成为朋友的人。

三、 有效调整三种关系--教与学、讲与练、师与生

一、 教与学

学校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的教育方式,它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书本知识,这种方法使理论与实际脱节,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信息传递模式与教学方法是静态的,师生之间只有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始终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对学生认知的培养上,主要指对道德、精神和美学价值的认识。必须强调自学的能力,重视运用资料的训练和教育学分的组织,从而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法与学法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信息传递一元单向模式转向多元多向模式,相应出现了小组法、讨论法、程序设置法(自学、自测、自评),让学生手脑并用,参与讨论,操作,生动活泼地学习、动态地学习。教与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面,讲与练也密不可分。

二、 讲与练

课堂教学讲不讲?过去从逐字逐句讲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等等。大概有三十多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

或许这里头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学习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尤其分析文章更是把活生生的文章,分割得鲜血淋漓,死气沉沉,把可以作不同理解的文章,硬是要用强制手段加以规范,加以统一,学生读的不是书,而是教师的分析,教师的答案,这实在是一种教学专制主义。语文教学是要把自然人变成文明人,变成读书人,要养成学生终身读书的习惯爱好,而不是扼杀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精神文化的“制高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不是用分析把学生引入“死胡同”。所以,新大纲新教材提出以“感悟”代“讲析”实在是极好的程序。

事实上,会讲的教师讲得少,不会讲的教师讲得多。魏书生老师每学期的初中语文教材只用30节课就能讲完,其余时间都让学生自学,这就是“抓重点”与“满堂灌”的区别,就象摸鱼一样,会摸的人一把抓住鱼,水很清,不会摸的人搅混了水也抓不住 。练比讲更重要。

浙江洋思中学就是这方面教育教学改革的典范,规定教师每堂课只讲4-10分钟,他们认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成组织者,更能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解决后进生问题,更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洋思中学的教育给我们很多启示,传统的“讲法”需要改革。教师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课堂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劳动,没有固定模式,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信息时代,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发展学生认识的手段,而不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三、 师与生

教师和学生是同一课堂拥有不同人生阅历的人,学生有很多知识上、生活上、心理上亟待求征的问题,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与帮助,或者谈一些经验感受让学生去借鉴参考。而每个人不同的烦恼与痛苦教师是无法一一让其满足的,所以给他们指明方向异常重要。可以去读书;请教父母、同学、德高望重的亲戚、知识丰富的人、年龄大阅历丰富的人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求证,教师只是把学生从迷茫中引出来,引上解决问题的道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第一体现即平等+尊重。现在的学生公平意识极强,不公平的现状他们极为反感,一视同仁才是立足班级搞好教学的第一要著,即是学习再差的学生,不服气的情绪都和尖子生一样。他们也知道韩寒和王小平的事例,也有成功的渴望,也有属于个人内心的追求,所以任何一个“独特”的人都是不可忽视的人,只应平等对待,尊重为先。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另一方面,即调控效果。它不是针对学生的管理问题,而是表现在对“调皮分子”的引导上。批评教育、讽刺挖苦、动手打人都已经不适合教育这部分学生,这些教育手段他们不服。如果说幽默在生活中日益显示出其价值,那么课堂教学同样是展示幽默的场所。比如正在上课,一个学生的呼机响了,怎么解决呢?上课心不在焉、睡觉、说话、扔纸条,各种各样的明星照时不时要在课堂上“露脸”,影响课堂教学情绪,你怎么对待?有位班主任说: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再形象不过了。学生是社会人,就得有对待社会问题的宽容,课堂教学需要管理的艺术更需要幽默的艺术。

总之,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得研究语文教学的基础性问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学语文教师更得切实转变一种观念,重新认识两种对象,有效调整三种关系,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

作者邮箱: 163.comwxiaojing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