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虚词辨析(网友来稿)

时间:2024-09-04 01:38:3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常见虚词辨析(网友来稿)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李明隆

虚词的数量虽不及实词多,可是它的重要性远在实词之上。一是虚词比实词用得频繁,二是实词的作用以它本身为限,虚词的作用在它本身以外。用错一个实词只是错一个词而已,而错一个虚词就可能影响很大。《助字辨略》的作者列淇说得好:“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这里拟对高考常考、人们常用和易错的一些虚词略作辨析,以帮助同学们提高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对于虚词,我们要辨别它的用法。要防备的,一是乱,二是滥。不必用而用,是滥用。该用甲字而用乙字是乱用,就乙字本身来说也是滥用。

“比”的用法

比较两样东西,不一定都能用“比”,只有分高下的时候才用“比”。如:

(1)这个人比那个人聪明。

相等的时候,相同或不同的时候,都不用“比”。但是能用“比起……来”或“跟……比起来”。这三句是错的:

(2)每月所丢失图书的数量比每月所购入图书的数量几乎相等。

(3)并且事实上所有课本和教师都很少能够使后一个循环比前一个循环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4)学校条件,由于整个经济情势开始好转,比过去起了变化,有了好转。

例(2)和例(3)不用“比”,用“和”或“跟”。例(4)改为:学校条件随着整个经济情势的好转而好转。下面这句用“比”字,就得在别的地方修改一下,才能前后搭配:

(5)这些消息一次比一次地令人兴奋。

“地”不需要,倒是应该把它改成“更”,“比”才有着落。

关于“的”

有些地方在习惯上是不用“的”的,如在数量词和名词中间。下面这句的“的”是多余的:

(6)平均每月举行两次的展览。

在某些副词之后按照通例也是不用“的”的。下面这句“正好”后的“的”多余:

(7)有些没有批判能力的人,听了之后到处散布,正好的给敌人当了义务宣传员。

和上面的情形相反的是下面的例子:

(8)提高全国人民热爱祖国情绪。

“情绪”之前应该加一个“的”,否则会读成“祖国情绪”。

常常看见有些句子,把“的”的位置放错了。如:

(9)这算是关于这件事情的全部官方的纪录。

应改为“全部的官方纪录”(或“官方的全部纪录”)。“全部纪录”是可以的,但在其中插进“官方的”,那末“全部”之后就必须有“的”。

关于“和、跟、同、与”

“和、跟、同、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如:

(10)你和我都不认识他。

(11)你和我们乡下人说话,少转文。

例(10)“和”是连词,例(11)“和”是介词。当然也有“和”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难于分辨的情形 。如:

(12)这一国际争端必须由中国、美国、德国和英国谈判解决。

这里的意思自然是四国共同谈判,可是形式上不能不叫人误会是由前三国和英国谈判,这就是因为“和”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造成的。要避免这个误会,可以去掉“和”,加个顿号,或是在“英国”后面加“四国”两字,或是两个办法都用。

关于“及、以及、并”

“及”前后的两个部分有主要和次要、先和后之分,因此,它前后的两部分不能倒过来:一般情况下,“及”不能用“与”去替代。如:

(13)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终于被打垮了。

“以及”不但能连接名词,也能连接动词、短语或句子。如:

(14)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并”专门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如:

(15)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热烈地讨论了有关高等教育的种种实际问题,并作出了各种决定。

下面这句是该用“并”而用了“及”的例子:

(16)欣逢这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

关于“着”

“着”表示行为的持续。在动词后面加“着”,表示这个行为在持续之中。因此不能持续的行为就不能用“着”。如:

(17)对婚姻法的贯彻执行,部分干部采取着漠不关心的态度。

没有采取就是没有采取,已经采取就是“采取了”,不能老在那里“采取着”。

动词本身含有持续的意思,也就不必再用“着”。如:

(18)还有许多伟大的计划和方案需要着我们的劳动和知识来完成。

“着”既然是表示行为的持续,那末如果行为已经结束,自然不能再加“着”。如:

(19)充分说明着在广大人民面前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因“说”而“明”,已有结束的意思,所以不能加“着”。

用“把”和用“被”的句子后面的动词大都有结束的意思,一般说来,也不能再加“着”。如下面这个句子的第二个“着”是不能有的:

(20)因为是随着许多民主人士一块儿来的,所以也被招待着住在北京饭店。

上下文也能决定某一行为是否结束,下面这句就是结束了的,因此“着”也应去掉。

(21)他用行动回答着老乡们的问题。

“能”“会”“可以”“应该”这些动词后面的动词表示一种还没有实现的行为,无所谓持续,所以不能用“着”。如:

(22)中国人民开始过着美好的日子。

行为才刚开始,就不能同时已在持续,应该去掉“着”。

有些跟时间有关的副词能决定用“着”,还是不用“着”。如:

(23)近百年来,中国不断发生着战争。

“不断”似乎跟“着”配合得很好,其实不然。“不断”表示一次又一次,是断断续续的,不是持续的。

关于“了”

“了”表示行为的结束。大多数行为都是能结束的,所以很少有动词不能加“了”。只有少数动词,它们所表示的行为,短期内是不能结束的,所以不能加“了”。如:

(24)我爱了他。

如果一个动词在某一句里,本身含有结束的意思,就不必再加“了”。如:

(25)责成了各级党委和党组帮助这项工作。

有一个方法可以检查“了”用得妥不妥;如果能说“××了没有?”“还没有××呢”,就能用“了”,否则就不妥。这里的“责成”放在这两个格式里都不合适。

“能”“会”“可以”“应该”这些动词后面的动词代表一种没有实现的行为,无所谓结束,所以不能加“了”。如:

(26)其次要避免某一本书的重复翻译,以免浪费了人力。

有些跟时间有关的副词能决定用“了”,还是不用“了”。如:

(27)目前,全国人民正在掀起了抗击禽流感的运动。

“把”的用法

“把”的作用是把宾语提前,所在后面的主要动词必须是及物的,并且是能管那宾语的。否则便是错误的。如:

(28)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把苹果树在南方也能生长了。

“生长”是不及物的,所以该句不能用“把”,应该用“使”或“让”。

根据同一理由,主要动词不能另有宾语。(双宾语的第二宾语和其他特殊宾语除外,如“把这件事情告诉他”、“把大门上了闩”、“把他免了职”。)下面这个句子是不合于这个条件的例子:

(29)把对待成人的方法去对待儿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你知道吗?

“把”应该改为“拿”。

没有别的动词跟“把”联系,不能单用“把”。下面这句“把”无着落:

(30)故莎士比亚之艺术手法能把我们常人的感情,爱情、憎、喜、怒、猜忌、嫉妒、友情、贪欲,句句惊人,句句道破人生之奥妙。

应该在“贪欲”之后加“刻画得淋漓尽致”之类的词语。

“和”与“或”的区别

“和”表示并列关系,“或”表示选择关系,如不留心就容易混用。如:

(31)诗歌或小说,你喜欢哪一个?

(32)坐汽车和坐火车,我认为都行。

例(31)是说“诗歌”“小说”两项中喜欢的是哪一项。用了“或”,实际上是说两项中的一项,这就不存在“喜欢哪一个”的问题了。因此须改“或”为“和”。而例(32)中“坐汽车”和“坐火车”两项中只能任选其中一项。所以“和”须改为“或”。

关于“越……越”

凡是用“越”的时候,前后都得用“越”。下面这句,前用“越”,后用“更”不合一般的说话习惯。

(33)有些人条件越好,依赖性就更大。

“尽管”和“不管”

这两个词常常用错。下面的句子就是把“尽管”当“不管”用,把“不管”当“尽管”用。

(34)学校里的空气尽管多么纷扰,我的心境终是宁静的。

(35)五四时代的白话文是一个革命的运动,不管其中有部分的人是软弱妥协的,但它却是要革文言文的命。

只要记住“尽管”等于“虽然”,“不管”等于“无论”,就不会用错了。例(34)句中有“多么”,当然是“无论”的意思,该用“不管”。例(35)如果是“有多少人”,前面就可以用“不管”,否则只能用“尽管”。

“只有”和“只要”

“只有”和“只要”都表示条件。“只要”跟“如果”的意思一样,不过特别强调无须同时有别的条件,但是不否认别的条件也能有同样的后果。“只有”表示这是唯一的条件,除此以外都不成。跟“只要”呼应的是“就”,跟“只有”呼应的是“才”。如:

(36)只要下雨,我就不出去。

(37)只有下大雨,我才不出去。

关于“既然”

“既然”是推论之词。

(38)你既然不知道,就不应该乱说。

跟“既然”呼应的是“就”,不是“所以”。下面这句不对。

(39)我当时认为组织上既然这样看重我,所以经过考虑后,从三月一日便到读者来信组工作了。

如果在“既然这样看重我”之后加“我就应该接受这个任务”,后面可以不变。

疑问句不用“或”

疑问句中表示交替的关系不用“或”,用“还是”。如:

(40)不知道他爱吃酸还是爱吃辣。

下面这句不该用“或”。

(41)我不知道是钱在变化或者是人在变化。

既然“不知道”,就是有疑问,只能用“还是”。

“除……外”

“除……外”的正确用法可用下面这两句来代表:

(42)除了音乐,他哪门功课都很好。

(43)除存有许多面粉和小麦外,还拥有存款九万多元。

“除……外”口语里多半说“除了”。例(42)的“音乐”本来在“功课”的范围以内,现在把它除外了。例(43)的“面粉和小麦”和“存款”是互不相属但是可以列举的两个项目。下面句子里的“除……外”有问题。

(44)黄花菜单独做菜,除了发甜发腻外,是没有什么好吃的。

(45)他们除了要冲破腐朽的文言文以外,在新的形式上也并不十分讲究。

例(44)的“发甜发腻”不在“好吃”的范围以内,因此不能从那里面“除外”。应该说“只是发甜发腻,没有什么好吃的。”例(45)是相互补充的两件事,也不能用“除……外”,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要冲破腐朽的文言文,在新的形式上倒并不十分讲究”。

“不是……就是”

“不是……就是”表示二者必居其一。如:

(46)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

要注意的是,这二者必须互相排斥,实行正确的政策就不能同时实行错误的政策,反过来也是一样。

因、果、目的的重复表示

把表示原因、结果、目的的词语配合起来使用,用得好可以把这些关系交代得更清楚,用得不好就不免重复和累赘。如:

(47)水泥工厂的生产业绩之所以能突飞猛进,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宣传鼓动工作做得好。

(48)由于这种错误的看法,就使我走错了路径。

(49)由于以上情况,造成了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

(50)由于教会学校的这一套思想教育的结果,养成了一些青年学生的崇美思想。

例(47)去掉“因为”,例(48)去掉“由于”,例(49)去掉“由于”,例(50)去掉“由于”和“的结果”。

关于“由于”

“由于”后面可以是一个名词。如:

(51)由于政权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在党内党外拒绝批评,压制批评。

“由于”后面也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如:

(52)北京的家庭手工针织业,由于财力薄弱,既不能储备原料,又不能储备产品,多是现做现卖。

“由于”后面也可以是一个偏正短语。如:

(53)装载军火的美国船只抵达比利时安特卫普时,由于该港工人的抗议,无法卸货,只得转运他处。

由“由于”带头的短语或分句,可以放在句子的开头,如例(51),或是插在中间,如例(52)和例(53)。

“由于”是表示原因的,用“由于”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因无果”,“由于”变得没着落。如:

(54)到了北京之后,一方面由于各革命学校都已开学,没法进去;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对革命的认识不够,在我的思想上还存在着轻视短期学校、害怕改造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转入北京师范大学。

去掉“由于”和“也由于”。

“由于”位置不当也会出毛病。如:

(55)这个学期由于他学习不努力,致使成绩一团糟。

“由于”应该放在“他”之后。

有人常常把“由于”和“由”混为一谈。如:

(56)这件事情怎么办?由于你决定。

应该把“由于”改为“由”。

“因为”和“为了”

“因为”一般表示原因,“为了”一般表示目的。下面两句用错了:

(57)我们才来这村的时候,因为更容易了解情况,便决定轮流到各家吃饭。

(58)为了另有任务,我今年寒假不能回家。

例(57)“因为”应该改为“为了”,例(58)“为了”改为“因为”。

“当”的用法

“当”表示两件事情的时间相当。在口语里,通常只用“……的时候”,如:

(59)我来的时候,他的病还没好。

当它组成的短语不在句子的开头,就加个“在”,如:

(60)人在生病的时候,就会想家。

在句子开头用“在”或“当”目的是提起读者的注意。但要注意“当”的后面一定要有“的时候”跟它配合,不能像下面这句只用个“当”了事。

(61)当这些人在高谈“安全”、“和平”,他们事实上正在准备发动战争。

假如后面不能用“的时候”,前面也就不能用“当”。如:

(62)当早稻一收割,她就赶忙耙地种小麦。

后面有了“的时候”,前面并不是一定就可以用“当”。如:

(63)当她十六岁的时候,就从乡下到了上海。

这一句的“当”是多余的,实际上“的时候”也是多余的。

“从……中”、“从……上”

“从”单用不大会错,跟“中”或“上”配合的时候却容易用错。如:

(64)从露天崩岩事故中,两个模范共产党员牺牲了。

(65)后来学校又介绍她到北京大学去学习,使她更快的从思想上提高一步。

例(64)应该用“在……中”,例(65)应该用“在……上)。

“在……中”、“在……上”、“在……下”

“在”跟“中”“上”“下”配合的时候,稍不注意便会出错。如:

(66)在我校二十三个教研组中,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67)虽然他也负责剪出不少资料,但在工作态度上还没有端正过来。

(68)在晚上没有电灯的条件下,她也没忘记带领大家学习。

例(66)去掉“在”和“中”,例(67)去掉“在”和“上”,例(68)去掉“在”和“的条件下”。

“对于”和“关于”

“对于”和“关于”很容易出错。现在举例说明。

(69)我们对于自己的语文修养也要不断提高。

(70)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八年的历史,对于我们都是相当熟悉的。

(71)数学对于我好像是分外难于了解。

(72)关于以上两门课程,内容都是相当丰富的,而且都是于实际有帮助的。

(73)关于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书籍,我认为以下三本书值得一读。

例(69)应该去掉“对于”。例(70)照字面看,不是人熟悉历史而是历史熟悉人,这当然不是作者的本意。因此应该改为:我们对于……的历史都是相当熟悉的。例(71)显然犯了主体客体颠倒的毛病,如果把“对于我”放在“数学”之前,这一句就讲得通了。例(72)去掉“关于”。例(73)不该用“关于”,该用“在……中”。

关于“们”

照汉语的习惯,前面有表示数量的词,或“各”、“其他”等,后面就不加“们”。下面的例句不合于这个习惯,应该把“们”去掉。

(74)到了北京之后,很快的便由各位专家们把报告写出。

表示集体意义的名词,如“人民”“群众”“观众”“军队”等,本身就表示复数,自然不能再加“们”。

(75)永远想不到学术是公开的,是应该充分的公开给人民们享用的。

作者邮箱: wzjks666@sina.com

【常见虚词辨析(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从特殊标志辨析病句类型(网友来稿)06-29

常见的谦恭词语(网友来稿)08-24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如何快速准确地辨析病句(第三讲)(网友来稿)05-30

静听天籁(网友来稿)10-21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08-29

印象张艺谋(网友来稿)08-28

长句的运用(网友来稿)07-17

谈比兴(网友来稿)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