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成语的变态现象(网友来稿)
卢传会
江苏省东海外国语学校(222300) 卢传会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成语,在使用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人为地由本来的意思变化成另外一个意思,出现了成语词典上暂时没有的约定俗成的用法,姑且称这种现象为“变态”现象。在考试中和一些参考资料上,将这些用法判作错误。
比如“紧锣密鼓”这个成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汉语成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锣,鼓:打击乐器,常用作戏曲的前奏。锣鼓敲得紧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多用于贬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锣鼓点敲得很密。多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说密锣紧鼓。”其他的辞海词典中的解释也大概如此。
对比这些解释可以发现,它们都明确了“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这一点。
2005年高考试题全国巻(Ⅲ)有一道成语辨析题:
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神舟”六号太空飞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如果按照上述理解,本句中“紧锣密鼓”这个成语的使用就是错误的。但是,高考命题者就把它当作一个正确项。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信息,高考命题者站在一个很高的层面上来暗示着承认这个词语“变态”成功。
另外,像“空穴来风”、“炙手可热”、“无独有偶”等词语,也都出现了“变态”现象。比如下列各句:
1.张学友的歌剧《雪狼湖》南京站的演出定在五台山体育馆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2.今年夏天后期天气酷热,一度滞销的空调马上变成炙手可热的商品。
3.湖北队昨日取得了一块跳水金牌,无独有偶,广东省代表队也取得了一块击剑金牌。
语言发生学告诉我们,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联早在语言产生之时便已确立,这种“关联”使成语已变成了真正的“群众语言”;从成语来源角度讲,这些成语的运用的确有不妥之处,但在今天要想找到真正按照本义来使用的,恐怕十分困难。所以,与其要大力纠正群众的“错误”用法,不如研究一下这个成语为什么在今天会有这个用法。
其实,成语作为一种事物,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正是语言的生命力的体现。当多数人赋予了成语一个新的意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接纳这个意思了。语言发展史证明,这不是语言学家或词典接不接受的问题,而是接受得早晚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应该承认这些成语的“变态”,接纳当前通行的用法,这才不违背语言发展的规律。
作者邮箱: lch000531@sohu.com
【成语的变态现象(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有趣的成语语序(网友来稿)06-12
成语误用类(网友来稿)08-14
抄作业现象的冷思考(网友来稿)07-18
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网友来稿)07-28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漫谈成语的语文教育功能(网友来稿)07-17
不应忽视语文课堂上的杂音现象(网友来稿)10-05
静听天籁(网友来稿)10-21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