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博导怎成了非驴非马的资格?
博导怎成了非驴非马的资格?
www.XINHUANET.com 2005年12月05日 08:11:54 来源:新京报
北大日前宣布,将对博士生制度进行改革,打破博士生导师终身制,符合导师条件的副教授和讲师都
可以申请上岗。这一改革向国际惯例又迈进了一步,自然令人欢迎。不过,北大的这一淡化博导举措,会有全国示范意义吗?
博导的走红意味着教授的贬值
我个人对此并不乐观。博士生导师,从表面来看,似乎只是一个岗位,事实上,在中国高校里早已成为比教授更高一级的学术资格。岂止是荣誉,博士生导师还享有比一般教授更高的岗位津贴。教授要成为博导,须经过正式的填表申请和校内外专家的匿名评审,方能获得这一超级教授之资格。尽管这几年教育管理部门再三呼吁淡化博导,强调博导不是比教授高一级的学术资格,但社会上却全然不理会这一切:两年一度的申请博士点大战愈演愈烈,可以说到了惨烈的地步;教授之间争当博导也同样剑拔弩张,而社会舆论对博导也是另眼看待,报纸杂志注明学者身份时,照例要加一句:博士生导师,以证明其权威资格。
博导的走红,从另一面来说,则意味着教授的贬值。为什么在中国,教授之上还会有一个博导?即使管理部门再三声明,社会依然我行我素?
要解开这一个谜,只消比较一下中外大学教师学术职位系列就清楚了。在中国,高校的学术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级,而在国外比如美国,则是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三级(讲师属于非研究类的专任教师)。
从表面来看,似乎中国的学术台阶比美国要多一级。事实上却是少了一级。同样的博士生留校任教,在美国先要当6年的助理教授,才有可能获得终身职位,成为副教授,然后再经过至少6年时间,才有可能成为教授,从博士毕业到教授起码需要12年。但在中国,理论上只需要7年:博士留校即自动成为讲师,2年以后可以申请副教授,副教授5年以后,即可申请成为教授。
12年与7年,其间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缺了助理教授这一环节。不要小看这一环节,这5年正是考验一个青年学者是否真正下决心以学术为志业的关键5年。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从博士毕业到学术的顶端位置,理论上只需花7年时间,而其后漫漫的30年学术生涯,全然失去了任何激励机制,一大批芸芸教授们,不分彼此,你好我好。学院内部也好,社会舆论也好,自然而然地需要一个教授的分层机制。于是,所谓的博士生导师便阴差阳错地担负起这一功能:将教授们分为博导和非博导两种。
而这一分疏,事实上又极其不公平,一个教授哪怕水准再高,只要你所在的学科没有博士点,就只能屈居非博导的卑微地位;而拿到博士点的学科,只要名额有空缺,哪怕是平庸之辈,照样可以理所当然地当博导。
大把大把的教授不适合学术竞争
显然,只要中国大学的学术职称系列不改变,北大的经验就难以推广,博导在众多大学中,依然是一种比教授更高的学术资格。这是对目前畸形的学术职称系列的自然纠正,除非改变这一不合理的职称系列。
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这四级职称系列,在历史上曾经有其合理性。过去博士很少,一般是本科或硕士毕业即可留校任教。本科毕业先当小助教,5年以后再申请讲师;而硕士毕业当2年助教,然后申请讲师。从助教到教授,有12-15年左右的漫长时间。
然而,如今的大学特别是研究性大学里面,一般留校任教的都须拥有博士头衔,助教已经成为像大熊猫一般的稀有品种,而讲师也是凤毛麟角,大把大把的倒是教授和副教授们,呈现出一种非常奇怪的倒金字塔型。这样的倒金字塔是最不适合学术竞争的。在庞大的塔尖,出现博导这样一个非驴非马的“怪物”,也就不奇怪了。
要淡化博导,使之成为真正的工作岗位,而非事实上的学术资格,惟有一个办法,就是与国际全面接轨:改变已经陈旧过时的四级职称制,像美国等众多发达国家那样,实行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三级职称制。建议教育部、国家人事部认真地研究这一问题,这倒不属于可以下放给各大学的自主权限,而是应该由国家统一规划的大事。
【博导怎成了非驴非马的资格?】相关文章:
考博导师推荐信读博导师推荐信12-18
怎一个愁字了得(网友来稿)08-15
一园青菜成了精教案09-07
尖子生怎么成了性王?08-12
大班语言:一园青菜成了精03-11
资格申请书11-19
谁有资格讲师德?10-11
翻译资格考试07-02
怎么才算是完成了义务教育?09-16
翻译资格考试(热门)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