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谈(网友来稿)
重庆市朝阳中学 付新民
笔者教的两个走读班比住读班平均每周少上两节课,但是一学年下来,语文比生源好得多的文科优班在分数上仅有一分的微小差距。像数学、英语这些科目两个对比班每科至少相差10分以上。它让我不由得思考、审视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我教的班一向被认为是问题班,一是学生习惯差、基础差,二是我的教学不大循规蹈矩,上得有点没有章法,很多时候还旁逸斜出,语文上得不像语文,还好成绩没有出现所谓的偏差。众所周知,语文尽管被列为高考学科,但是也是不容易拉开差距的学科,甚至非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老师来教书,仍然可以胜任,成绩看起来也还可以,于是乎,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影响不大,学校认为只要会表演,谁都可以上语文,甚至还有人认为只要识字就可以上语文,语文正在被学语文、教语文、管语文教育者异化。
其实语文就像民主,从根本上来说不可以用效率来量化衡量的。语文说到底是非良构性知识。传统的评价只是看学生的分数,所以,“教学效果”差不多。语文作为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具有以下两大特性:(1)描述对象的复杂性和难测量性。比如愁,什么样的愁?国愁、家愁……;一个家愁,又可以分为诸如思乡之愁,生活人际关系之愁……;同样是人际关系,又可以分为夫妻关系、父女、母子关系……;同样是母子关系,还可以包括生活依恋关系、情感依恋关系;怎样来定义度量它,怎样来表述、描绘它, “白发三千丈”、“一江春水向东流”、知识应用的每一个实例,都同时涉及到许多下位概念,这些概念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而且,这些概念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影响。这些决定了不能简单的说,严密的知识逻辑结构和目标化、步骤化教学适合语文教学。(2)实例的不规则性,每个实例所涉及概念的数量、种类、大小、快慢等不同,何况这些概念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每个词语带来的情感的敏感度、强度、持久度、稳定度等也不同,我们精细化的教学,榨干了语文当中渗透的最后一点情感,语文的快乐和人文熏陶全不见了。难怪语文学者没兴趣,难怪语文多花了时间并不见得就出成绩。
语文,想通过1+1=2模式教学来达到,这既是语文教学自己的悲哀,更是语文教学管理控制者自己所没有思考和预料到的。语文教学应该提倡“选择--生成”的个性化学习,以问题为驱动,以探究为行动基本方式,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可以淡化时间的分配,淡化语言的清晰,淡化学生的活跃性,淡化板书的工整性,淡化板书内容的科学性。我们更应注重教学实质,注重教学的广度,注重教学的深度,使课堂教学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教师的言有尽,达到学生的意无穷。
语文课程不是跑道或跑道上的障碍,而是变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经验联结。语文教学需要与真实一般的环境。这种环境是境脉化的,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它有潜在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机会;它能使用相关知识、技能;能为学习者提供特定的经验与行为,能覆盖学习者在真实世界中将遇到的大多数知识、经验和能力;它是逼真的;能与其他相关情境关联的。语文是大语文,生活即语文、社会即语文。学习的知识、思考和背景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如果语文学习不提供背景情境,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便会经常是呆滞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语文学习需要情景化、情感化,在情境化的背景中,学习者认识了知识的实践效用和利用知识去解释、分析与解决真实问题的必要,学习就作为后继而自然地发生。学习者应当学会讲清楚什么是他们所作的,什么是他们做出的决定,什么是他们使用的策略,以及什么是他们找到的答案。当他们能够讲清楚他们学到了什么,讲清反思实施的步骤和做出的决定,学习者就会理解得更多,并且能够更好的使用在新的情境中建构的知识。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学习者本身的反思和经验积累。
传统教学常常将问题的复杂的真实背景简单化,易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片面理解。因此,为了强调学生的认知灵活性,重视案例教学,重视要解决的问题的各种观点和视角显得尤为必要。比如,我在讲高中语文第二册《近体诗六首》的时候,我讲了编者为什么要把这六首诗编在一起?它们都是近体诗,都体现了作者的典型诗歌风格,诗风的形成都与时代密不可分。我分析了诗歌的典型风格和风格形成与时代、作者个性经历的关系,分析了作者的民族种群、作者童年对作家风格的影响,看似不务正业,但对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分析把握诗歌,如何提高写作都很有好处。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可以为新的理解提供独特的个人框架。背景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组织和吸收新知识的概念指示牌。所以我们提倡老师写下水文,因为没有这些写作的真正困惑和经验,是很难真正引导学生进写作的。或者培养出来的写家匠气十足。
通过把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问题焦点生活境脉化、生活境脉问题化、问题焦点互动解决化可以有效解决语文传统教学的很多弊端,也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真正效率,建构学习任务的真实性。这种基于疑问的、问题的、个案的、项目的学习,目的是使知识保持活力,目的是形成和加工、储存、发展、扩大经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任何一种对经验的继续生长有禁锢作用或扭曲作用的经验都是非教育的,因为在经验中建立的关联是最牢固的。
对于更新后的语文全新教学观念,我们既要防止片面一票否决传统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优势,又要通过系统的教学策略支撑来弥补过渡期的不适应。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教学策略支持:1、通过建模, 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可以观察到正式教育中无法看到的过程, 会自然而然的将发生的事情同其原因联系在一起。2、教练策略,摆正师生关系:正确的教练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观察、指导学生的操作并提供反馈;有利于通过分析学生的成绩对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出中肯的建议。3. 支架策略,搭建情景经验平台:这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包括信息型、知识型、程序型、策略型支架等。
必需指出的是,我们现行的所有语文教材,尽管大大加强了诵读和整体感悟,但主要框架都是按建构主义理论结构的,其理论的根本偏颇之处在于没有把“自主学习设计”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主动思维,在学习技能上强化自学、自评、自控,并且在此三项技能的训练中加入批判意识,深入个体心理完成塑造。没有批判思维就不会有真正的新概念的"学",自学、自评、自控便是一句空话。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谈(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浅谈语文新课程与师生发展(网友来稿)06-13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网友来稿)10-26
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网友来稿)08-02
浅谈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网友来稿)08-20
浅谈书法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网友来稿)07-20
语文的生命之创造语文(网友来稿)06-19
语文学习歌(网友来稿)09-19
语文晨读材料三(网友来稿)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