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关人与文化的两点思考
陇菲
一,“文化”是人类进化的主要方式
“人为万物之灵”。人得力于“文化”,才成之为“万物之灵”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
能群也”(《荀子》)。
这里所说的“群”,并不是牛群、马群、蜂群、蚁群之类的“群”,
而是指人类政治结构、军事组织、社会团体、血亲宗族,以及伦理道
德、刑法律令、典礼仪式、规章制度等精神生态环境的范畴。
这一类范畴,在汉语世界称之为“文化”,在英语世界称之为
“civilization” -- “文明”. 英语中“civilian”,汉语的
意思是“公民”、“市民”. 这里所说的“公民”、“市民”,原是
指古代希腊、罗马种族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公民、市民,即非奴隶的自
由民。英语中“civility”,原意是指这些自由民之间文质彬彬的礼
貌关系。Civilization之“文明”的含义,正是由此引申而来。荀子
所说的“群”,正是此一类“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人际关系。
然而所谓“群”者,主要是指人类内部、氏族内部、阶级内部的
关系。对外,则“群”之而党同伐异。人类以此(当然,不仅以此),
凌驾于众生之上。奴隶主自由民们以此,凌驾于奴隶之上。从原始社
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整
个人类社会发展史,正是研究此一类精神生态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及相
关物质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的历史科学门类。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人,“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不足
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从利逃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资物以为养,
任智而不恃力”(《论衡》)。
这里所说的“资物以为养”,并不是饿时吃只山梨,渴时喝口泉
水;而是借助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向大自然索取财富,改造人类赖以
生存的物质生态环境。
在此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和知识,是谓之“知学”. 人有此
“知学”,则有超出其生理局限的伟力。正是在此意义上,英国哲学
家培根说:“Knowledge is power. ” -- “知识就是力量。”
我国东汉时期哲学家王充所说的“知学”,在目前的汉语世界中一般
称之为“文化”. 此所谓“文化”,与英语世界的“文化” --
“culture ”,含义并不尽相同。
“culture ”一语,在西方考古学家、文化人类学家那里,主要
是指人类历史上精神生态环境和物质生态环境的遗存。考古学家所说
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正是此义。其中,并不
包括knowledge (知识),science (科学)等的含义。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汉语世界之“文化”一语,已
成为兼容并纳civilization(文明)、culture (文化)、knowledge
(知识)、science (科学)等各个方面内涵的集合名词。它既包括
了有关人类精神生态环境的信息,又包括了有关人类物质生态环境的
信息。它的内涵和外延,比我们平时所说“文化知识”的“文化”一
语,要深邃广泛得多。正因如此,《辞海》中把“文化”定义为“人
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个定义,
就外延来说并无问题;但就内涵来说,则仍有可商榷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世界的学者,特别是考古学家、文化人类学
家所使用的“culture ” -- “文化”一语,原具有“耕作”、
“栽培”、“养殖”等“人工”方面的含义。
因此,埃尔伍德便认为:“文化是一种学习和制造工具、特别是
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文化进步》)。此所谓“文化” --
“culture ”,即使意义有所引申而成为集合名词,也仍然强调了与
“人工”有关的含义。如福尔索姆的定义:“文化是一切人工产品的
总和,包括由人所创造并能向后代传递的一切事物”(《文化与社会
进步》)。
由此认识出发,西方的文化人类学家,已经开始把文化 -- culture
直接视作人类历史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英国考古学家、文化人类
学家柴尔德便认为:“在人类这方面,进步主要的是在改良与调整由
教训及先例传移下来的社会传统”;“在我们这个种族中,人类为自
身所作成之设备的改良 -- 即文化的改良 -- 已经代替了身
体上的改变”;“文化上的进步,确已代替了人类家族中进一步的生
物进化”(《远古文化史》)》。这些分析,已经接触到了“文化”
一语的本质内涵。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化”定
义:文化,是人类在生物进化基础上的体外非生物进化。
人,并不以改变自己的生理性状消极地适应环境为其本质。人的
本质是:在生理性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改造体外生态环境并使其尽
可能的如意遂愿。人的历史进化,主要反映在体外,反映在人类的文
化成果上。
二,文化传统称是人类历史进化的主要信息
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以改变自己的生理性状消极地适应环境为
其本质。它们在长期适应自然生态环境中所获得的性状进化,不断地
由外在转化为内在,成为体内遗传基因的信息指令。此体内遗传基因
的信息指令,使得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个体复制,保持了极高的效
率。
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个体,一旦出世,便具有使人惊羡赞叹的
本能。“鱼生三日,游于江湖。兔生三日,盘地三亩”(敦煌遗书
《孔子项托相问书》)。此正是所谓的“先天获得性”. 此“先天获
得性”,是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进化则以连绵不断延续进行的命脉
所在。保证这些“先天获得性”的,则是它们体内的遗传基因。体内
遗传基因,是微生物、植物和动物进化的主要信息。
与此不同,人类历史进化的主要信息,并不是体内的遗传基因,
而是体外的文化传统。
人类始祖,在未有文化的史前荒古时期,它在适应环境中所取得
的大部份进化成果(主要是生理性状的进化),仍是由外在转化为内
在,从而成为体内的遗传基因信息指令,从而缓慢地改变着人类自身
的生理性状,从而发展其生存的本能。此时,体内遗传基因仍是人类
始祖进化的主要信息。
人类由其始祖 -- 类人猿转化为人的关键一步,是工具的制
造和语言的交流。而这,也是人类进化信息由内在转化为外在的关键
一步。
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经验,以及相关的人际关系的经验,最初
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和工具一起传存了下来。此所谓“遗训”和“工具”
两项,便成为人类体外非生物进化的最初信息。传达“遗训”的口头
语言,便成为人类体外非生物进化信息的主要信息载体。
现在,我们虽然已经无法听到当初原始人群口口相传的遗训,但
是他们曾经使用过的生产工具 -- 石器以及其它生活用具等,却
向我们透露着人类最初体外非生物进化的信息。
此所谓“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便是人类历史的序幕。
从此,人便开始了他的历史进化;而文化传统 -- 人类体外非生
物进化之传统,便成为人类历史进化的主要信息。
人类的历史进化,大部分并没有由外在转化为内在,从而成为体
内遗传基因的信息指令;而是由内在转化为外在,从而成为体外文化
传统的信息指令。
所以,人类历史进化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即使是与人类禀赋有
关的方面,如智慧、语言、 技艺、才能等,都是不能代代遗传的
“后天获得性”. 甚至一些人们通常称之为“人性”的禀赋,也不能
代代相传。“狼孩子”一类的故事,可以使我们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类体内遗传基因,并不能完成人类
个体复制的任务。人类的个体出世之后,先天获得的本能,并不足以
使他安身立命。即使勉强活了下来,如果他不接受人类历史进化的主
要信息 -- 人类的文化传统,那他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无古今之学,蜘蛛之类也(《论衡》)。从纯生物学的角度观察,
一个脱离人类文化传统的人,比蜘蛛还不如。故,王充《论衡》感慨
而言:“观夫蜘蛛之经丝以网飞虫也,人之用作安能胜之?”
《荀子法行篇》说:“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王国维更强
调指出:“孔子以老者不教,少者不学为国之不祥”(《教育小言十
则》)。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化传统是人类历史进化得以连绵不断延续
进行的命脉所在。文化传统的中断,便是人类历史进化的中断。
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文化的人。
此“文化的人”,是人类本质中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先天获得性”,使人成为一个生物的人;“后天获得性”,则
使人成为一个文化的人。保证人类“先天获得性”的,是体内遗传基
因;保证人类“后天获得性”的,则是体外文化传统。
人的“先天获得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相比较,则“后天获得
性”更为重要。“先天获得性”,仅仅是人的生物性;而“后天获得
性”,才使人超出于生物之上。因此,“后天获得性”才是人的真正
的本质。
由此而引申,则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从文化史的角度而言,所谓教育,便是社会向个体传授文化,发
出人类历史进化信息指令;所谓学习,便是个体继承文化传统,接受
人类历史进化信息指令。
当今世界,人们普遍提出了“终生教育,终生学习”的主张。如
果从文化史的角度而言,所谓“终生教育,终生学习”的过程,便是
社会向个体不断传授文化,不断发出人类历史进化信息指令,个体不
断继承文化传统,不断接受人类历史进化信息指令特别是人类历史进
化最新信息指令的过程。
一个停止接受教育、停止学习的人,便是一个不再接受人类历史
进化最新信息指令的人,因而也就将成为一个落后于当代人类文化水
平即当代人类体外非生物进化水平的人。
而一个终生进行学习、终生接受教育的人,则不仅可以成为一个
继承人类全部文化传统因而已经达到人类以往体外非生物进化水平的
人,而且可以成为一个因不断接受人类体外非生物进化最新信息指令
而保持与当代人类历史进化处于同步状态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丰富人类文化传统,为人类历史进化做
出新的贡献。只有这样的人的创造性成就,才可称之为人类体外非生
物进化的最新信息指令。这样终生接受教育、终生进行学习而又富于
创新精神的人才,便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整个人类最可珍重的
宝贵财富。
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了以卫星通讯、光导纤维通讯、微型电子计
算机等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完善,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文化传统 -- 人类体外非生物进化之
传统 -- 作为人类历史进化的主要信息之点,从而也更深刻地理
解因文化 -- 人类体外非生物进化 -- 而日益丰满富丽之人
的本质。
1984年4月30日撰成
已载1985年第1期<<兰州学刊>>
又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5年第3期<>
署名:思之
【人与文化的两点思考】相关文章:
思考的日记12-01
思考作文初中05-08
思考初一作文11-23
思考的日记10篇02-09
关于体罚学生的思考10-06
思考议论文12-06
班务工作的两点体会(教师中心稿)06-29
换位思考的议论文12-08
换位思考议论文11-18
关于单元达标的思考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