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4-07-09 09:07: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况,亦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一住儒家大师,世称荀子。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

荀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思想

1、学思行结合

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知类"和"通道"。"道者,治之经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知道"的实质涵义就是"知礼",思考就是要以礼作为准绳来判断知识的曲直是非,反对不求本义和纲领的杂乱识记。

"解蔽”,就是在学习时防止认识与理解上的片面性。有些学说观点虽然"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但往往"蔽于一曲(部分),而暗于大理",因此要加以分析和审缜地批判之后去伪存真。"解蔽"就是要从片面性的局限中解脱出来,转到全面地看问题。而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就是"兼陈中衡",把各种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事物矛盾的所有方面都陈列开来,加以比较权衡,然后作出评论或判断,权衡的准则是"道"。荀子认为探求真理应当善于批判和比较不同学说中的不同观点,"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去舍"。

2、"积"与 "锲而不舍"

教学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计划与步骤,循序渐进。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教学应根据人的认识规律私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逻辑顺序而逐步深入。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法则,规律)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告诫教师应当熟悉教材的特点、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和讲述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要因教材而施教。他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学习如同雕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治学要虚心求实,埋头钻研,"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冥冥、惛惛,都是形容深沉,这里指专心致志,心不两用。荀子强调在学习态度与方法上要"虚壹而静",即要冷静、客观地、不带任何先见或偏见,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理解所学习的新内容,不要因为有杂乱的现象,无根据的推测,以及剧烈的感情冲动而阻碍人的正确认识与思维。也就说,不要先入为主,不要盲目类推与牵强附会,要善于独立思索,有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学有长进。荀子说:"君子之学如蜕,播然迁之"。不断积学,就可以"尽其理",便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生更新,"播然迁之已有"善假于物"的本领。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的意思。

3、隆师亲友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指教与学友的切磋,都是有益于进学的。荀子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因此,学生应当隆师,主动地接近教师。他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用于世矣"。这是说,《礼》、《乐》的法则学生不能详细地说明原理,《诗》、《书》的掌故学生不能切近现实,《春秋》的微言词旨隐约,不易迅速理解,只有学生跟着先生学,听先生讲解,才能通晓和周知世事。因此,学习的捷便途径莫过于接受先生的当面教授。荀子还说:"学之经

(径)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其次,荀子认为治学要有良友相辅,"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学友之间相互切磋,"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磨切)使然也"。隆师亲友就在于得到他们批评指教,"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隆师亲友的原则实施,应当与骂实好学的学习态度结合起来,"知之日知之,不知日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是自欺欺人。先生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骂实向学的态度,"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然后可与言道之致"。隆师亲友与骂实向学,是儒家素以称道的教学原则与态度,《学记》把这一思想予以发挥,提出尊师重道,师道尊严以及"相观而善"的观摩的思想,受到历代学者推崇。

论教师

首先,荀子认为教师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教师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君亲师是礼之本,"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教师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因此他告诫统治者应当特别记住,"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是否重视教师,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命运的一件大事。教师应当受到统治者的崇敬与信用。

其二,荀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他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又说,"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教师是礼义的化身,必须绝对服从,统治者决不能容许有人背叛、怀疑、非议教师,否则就要以刑法问罪。荀子进一步修证了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民主精神,把"尊严而惮"作为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使教师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者。

其三,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作用。深奥渊博的儒家经典经教师讲解与阐发,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理解与掌握。通过教师的教授与指点,可以大大缩短学习过程。他说:"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因此,荀子要求学生隆师、亲师、尊师、忠师。

其四,作为教师条件,荀子有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首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这是说,教师除了有渊博学问之外,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尊严的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诵说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四要能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

荀子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善喻的讲解能力,"臂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此外还要善于辩论,批评不仁之言,做到"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这些思想均为《学记》继承与发挥,成了对封建社会教师的教授能力的基本要求。(完

【荀子的教育思想】相关文章:

荀子思想浅析09-13

荀子思想及其演变06-30

荀子思想的社会学阐释06-28

荀子劝学教案优秀05-08

教育孩子思想总结01-31

荀子劝学心得体会11-10

教育孩子思想总结通用12-10

思想教育心得体会08-05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心得11-28

思想教育心得体会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