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命的留言--给女儿
陆幼青
陆幼青先生因身患绝症,于2000年12月11日走了,年仅37岁。当他走在生与死的边缘时,写下了《生命的留言》。周国平先生的女儿--妞妞,因身患先天性癌症,只在这人世间活了18个月。下面两篇文章均是父亲写给女儿的,一个是即将离世的父亲对十岁女儿的殷殷牵挂;一个是中年得女又丧女的父亲对幼小生灵的深深怀念……
NOTV
我们的孩子回到家,常常是书包没有落地,电视已经响了。孩子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电视,没有其他的玩法。
跟我们的童年不一样的是,或者跟成年人看电视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孩子们把电视排在了一切东西之前,只要有电视,不论内容、不论时间、不管频道,他们都看,而不会去想一下此刻是否有什么更重要的事等着他。
我曾经听到一群孩子管星期二下午叫“黑色星期二”,因为那天下午大部分电视台都调试设备,停播;我还曾经看到电视台采访刚走出高考考场的高中生,一个颇英俊的男生对着镜头说:“我要看电视,我要看一个月,我很久没看电视了”,满脸傻气和与年龄不相称的稚气。
对这个现象,我们的社会和学者们都沉默。我现在的状况已无力作很尖锐的言论,只能提出这样的疑问,让后来者讨论和解决了。
电视改变了我们的下一代接受知识和资讯的方式和途径。
很多坐过日本的、香港的地铁的大陆人对那车厢里西装笔挺的白领们抱着连环画猛看的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要着急,明天,我们的下一代也会这样做的。
日本的学者把他们称作:“映像的一代”,我们从小看着各种文字长大的,图像的东西只在我们的信息量中占了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是“文字的一代”,而我们的孩子却是在五光十色的屏幕前长大的,他们敏于图像而讷于文字。
我看过女儿的漫画书,很用心地看,结果是不懂。但孩子们懂,他们已浸淫此道多年,熟能生巧了。
当时,我在女儿的帮助下大致弄明白那些漫画的意思后,心中很是气愤,这种以日本人骨子里那种海盗的残忍、淫荡,和山民天生的狭隘、固执为内在精神蓝本编出来的东西对我们的孩子会有帮助吗而众多生造出来的概念、道具、技艺,同时糟蹋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看着这些东西长大,他们中再出一两个玄乎的人怕是也不难。
我无意让孩子们远离“映画”,我们之所以是纯文字的一代很大的原因也是迫不得已,我们中很多人是在长大以后才第一次见到电视机。在传授知识,形成一个健全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系的时候,文字和图像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凡事都须有度,让“映画”过了头是很糟糕的一件事。
真担心笔墨相传的几千年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国内却被“映画的一代”们断了香火,《红楼梦》、《三国演义》还可图像化,难道谁准备拍3000集《资治通鉴》,或者来一套《全唐诗漫画》?
我从事多年广告,深知儿童节目的操作,中国有几千个大大小小的电视台,在下午放学时分把几盘卡通片的播出带往机器里一塞了事,广告效益好的地区,多少能收点儿童产品的广告,一般地区,纯粹是打发时间。而每天所需巨量的节目源又来自何处呢,中国只有少数电视台会自己制作儿童节目,其余的就是来自片商的赠送和台际交流。据说广告回报可能还不够制片商把片子译成中文的费用,但赠送者依然乐此不疲。
这算什么?我不想讲什么影响国际关系和中外电视界友好合作的话,我只想到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把孩子们的教材交给外国出版社了。
吸着氧,捱着暑热,写着这样的文字,激情地谈论着一个可能是见仁见智的庞大话题,我觉得自己越发地像堂吉诃德,但转念一想,有话好好说本就是我做不到的事,还是拿起手里的矛吧。
我的女儿是我的电视论的第一个听众,上述这些文字其实也是我平日唠叨的集大成者,但在此我还是要对她说:女儿,远离电视?
跟那些TVBOY相比,你其实还是比较文字的,你爱看书,几乎每一本能找到的书,爱看报,跟我抢着看报纸,但我还是发现电视对你造成的伤害:
一是对电视的热爱程度,只要有机会看电视,你不会因为节目难看而离开电视机,只要没人劝止,你依然可以从早看到晚;
二是遥控器综合症削弱了你的注意力,做所有事都毛毛躁躁的,静不下心,连看书都是逮什么看什么,可以同时看几本书,你从小就知道狗熊吃苞米的故事,你愿意自己到了30岁才发现自己拥有的只是两根昨天刚采的老玉米,而不是静心苦学20年建立的一座宝库吗?
三是乐于探奇懒于思考,这其实是电视文化的特征,对未知有很强的求知欲,但一旦有一种现成答案放在面前,却很少去问为什么。电视文化,是一种罐头食品,只有一种味道,你会受得了每顿饭都吃罐头吗?
四是枝粗叶疏根基不稳,很多时候,你都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博闻强记,但你过于满足于此,未能在根基上多下功夫,好多知识不求甚解,只弄个大概,能放进故事里讲就行了,却不知这样做犹如买了一只鸡,你只拔了两根毛做了毽子,其余的都被你扔掉了。
这些都是电视给你带来的,当然电视也带欢乐给你,但两份礼孰轻孰重你应该能分辨,再者,电视给你的欢乐是一瞬即逝的,而它留给你的麻烦却可能影响你的一生,这种算术题你早就会做了。
适量地看一些电视当然也是可以的,一是要学会克制,二是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你可以想一下爸爸看电视的习惯,我从来都不会打开电视机再四处乱找,新闻、足球、一些有价值的栏目,你完全可以这么做,因为你已经学会了如何寻找这方面的信息。
如果有可能,我还是建议你远离电视,你的身边多的是TVBOY,如果有一天你需要跟他们在事业或在其他方面竞争,靠电视是不行的,你得有另外的几招,静下心来看书吧,它会教你的。
哪一天你证明老爸错了,再打开电视就是了,因为,看电视是不用学的。
留学去
这个话题徘徊于我的唇边足有几个月,我跟妻谈起过多次,担忧的是时间的跨度大了一点,怕她理解不了,但她的表现却让我觉得现在正是谈这些的时候,那就谈谈吧,一时理解不了还有妈妈呢,至少老爸在这里很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想法。
孩子,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封寄早了的家信:
我们先聊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东方教育的优势、缺点、特点、卖点,其实是合而为一的,那就是训练。
刻苦的、重复的、机械的、年复一年的训练,直到这种训练成为你的本能,然后,这种本能会在某一时刻突然升华成一种高超的技能,战无不胜。这就是很多东方人在某些领域取得无人企及的成就的奥秘。
而西方教育呢且以美国的教育为例,美国人的教育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个人的特点尽情发挥,然后再以冥冥之中自然成才的概率来收获,中庸之材,快快乐乐大而概之地学一阵子,有了谋生的本领了就奔社会了,而那上选之材是不会埋没尘土的,早有人殷勤地架好了梯子。
整齐划一的训练是痛苦的,但成品率也高,而沙里淘金对金子而言是轻松的,只是收获少了一些。
两种方法产生的顶尖人才都是优秀的,中等之材则是东方的经典,西方的圆通,一胜在专,一长于变,而那落选的下等之选,东方的可能一辈子都洗不去那失败感和屈辱,而西方的那位可能连发生了什么事都不清楚,很自在地活着,天天想着跟谁谁是平等的。
孩子,你的教育至少从现在来看还是东方式的,但已有较重的西方渗透,就像现在超市里卖的小白馒头,配料表里竟有了牛奶的字样。你正是那种“奶香小刀切”,在此,我提醒你,你是个馒头,而不是生而就是的面包,你的优势在你的馒头身份,而不是面包的香味,所以,千万不可轻视和畏惧东方教育的严格训练。你要再静心接受几年馒头的生活,哪怕身边的同学已经成了花色面包,你都不要担心,过几年,你想做面包的时候,你的同学们会发现自己是馒头芯面包的相,而你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同时做面包和馒头。
可能玄了点,不懂之处问妈妈,她面包馒头都懂一点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关于你的了,为什么你要去留学?
答案很简单:因为你所处的年代。
10年后,你的年代是什么样的呢地球会更小,不是它小了,而是人类的动作快了。变小了的地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到躲不开,你没办法作为一个东方女孩而只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一些东西还要奢求美好的生活,你必须了解另一半世界和另一半人。
留学是最好和直接的方式。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突在所难免,尽管它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
通俗点讲,鬼子快来了,而你也要作为鬼子到国外去求学。
不要心存侥幸,和惧怕远行的苦,从小爱时髦的你当知不合时宜的可笑,就像满大街的人都换了春装,而你却忘了,还是一件棉风衣,这什么感觉?
老爸当年没有成行是因为心虚,因为我觉得自己没作好准备。
我向来反对那种逃难式的不顾一切的出国,更不愿意去洗盘子谋生,为什么我要放弃在国内做餐馆老板的机会要去做小工,而对于我心仪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留学,我缺乏起码的准备:
知识背景准备:我要在短时间里取回真经,至少要熟读入门的常识,而我所学太偏;
经济基础准备:穷书生一个,不洗盘子吃什么?
时间储备:我如果要准备好上述这些,必得时日,待到学业有成,别人已经跑出很远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打小就没有骗过我去。以上种种,使我留在了老区,但孩子,这些障碍对你是不存在的,从现在起,你有几年时间准备,还有妈妈会帮你,只要你自己努力,肯定会成功的。
做你的准备吧,不要以为外语无足轻重,只在看碟上网时用,外语有多重要你试着找一个陌生的城市住下,一星期不说话,体会体会在外国做哑巴的人地两疏的滋味,你就会明白的,你有很好的条件,几乎天天有外语课,班里还有那么多老外可以切磋,这样的机会以后很难得。
钱倒不是你操心的事,但如果先学会理财包括节约,那真是太好了。
还有一点更重要,不要立志于出国求学,就偏废了其他学业。前面唠叨了那么多,你应该可以看出,留学的目的不是拣一个丢一个,学会了西方的丢掉了东方的,女孩子家,学什么狗熊收苞米?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身边的人和事。
关于学习,在这里,我再唠叨最后一遍:不要自作聪明把知识分成重要与否、有趣与否、有用与否、喜欢与否,让知识等你的事业,不要让自己的事业停下来等你学知识。
在你的年代,你有成为半文盲的危险。
去,孩子,勇敢点,走出国门,做个留学生。
择偶
刚过去的漫长的暑假,和小女在一起的时间格外的多,想到很可能就是我们父女俩共同相处的最后一个夏天,我的头便有点像向日葵,会有意无意地跟着她转。
不知什么原因,我的绝大多数朋友生的都是女儿。每逢朋友聚会便有了小女人开会的奇观,我望着满地跑的女孩,个个漂亮、聪明、厉害,还各有特长,于是,每每心中发奇想:天哪,以后她们长大,会有那么多出色的男人吗?
生女儿于我本是一件很好的事,虽然我也喜欢男孩。我惟一隐隐感到不安的是女儿的择偶问题。
我是传统的中国人,如果有哪一天,我的儿子摇摇晃晃地回家,指着身后的女孩告诉我:“爸,我们有孩子了,可以结婚了吧”我想我会承受得了。
但如果哪一天,一个傻小子跑到我面前对我说:“我是你外孙的爸爸。”我肯定会气疯的。
这些问题经常萦绕在我的心里,虽然我知道我既迂腐又可笑,但想到我无法看到这一天的到来,并对事情的发生发展施加我的影响,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不行,我得做点什么。
做什么呢指腹为婚的事情既干不成,也实在是没那个法眼,从一群泥猴似的男孩中选出个乘龙快婿来,能做的看来也只是写点什么了,把自己做男人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一下,写点家训什么的。
家训一:家庭不睦者不嫁
找点理由,或者大大方方接受邀请,常去婆家看看,真实地体验一下未来的丈夫是出自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和睦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你自会体验出来,而一个悲剧式的家庭走出来的男孩子不管他有多么出色,他对自己的痛苦的描述有多么打动你,你都只能把他当成一般朋友而不是丈夫,一个好丈夫的种种品性只会来自遗传和上一代的身教,书上是学不到的;
家训二:不懂交友之道的不嫁
如今在世界上行走做事,无非交友二字,朋友是男人最好的广告牌。几乎没有朋友连找个伴郎都觉着累的,你可以直接说再见,这样的男人以后会很守家,但你守着他就没味道了。还有一种男人交友遍天下,腰间的手机BP机像夏天稻田里发情的青蛙叫个不停的,你要格外警惕,这类家伙多半受人欢迎,但结了婚常常念叨“妻子如衣裳”一类的古训。你真正要关注的是那种干事的时候有朋友,想玩的时候有朋友,死党三五、好友一群的男人,他们懂交友之道,因而更容易成功;
家训三:初恋的不要再婚的不嫁
初恋谁看到一棵树最早长出来的是好果子?
再婚风险实在太大,你会发觉自己在很辛苦地战斗,却不知道敌人是谁;
家训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一般而言,男人的身高和智商成反比、男人的外貌和才气成反比、男人的热情和贫富成反比,男人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结合体。你可以自己决定更看重哪一点,但不可贪心,你不可能把这些都占全了,必须有所取舍;
家训五:妈妈说了算
我一直相信这世界会再一次进入母系社会,因为维持我们生存的劳动强度和来自野外的风险都越来越低,低得男人无用武之地,而我们每时每刻面对机器所产生的情感垃圾需要女性来帮忙清扫,虽然这过程会很长,但让它从我们家开始吧。
婚姻之道本属模糊逻辑之类,感性得很,这恰是你妈妈的长处,把详情和你的感受告诉她,你会得到很好的帮助的,因为妈妈像我一样爱着你。妈妈会为你们排八字,看属相之类,也会仔细倾听……
也许,在你们的年代,听妈妈的是很老土的,但在满世界不听妈妈话的女孩当中出了一个听话的你,不也很酷吗?
现在你倒不必先浮想联翩,想办法把自己变得可爱点就行了,要不然老爸教你的招可能用不上,变成是别人挑你了,你就有招使不上啦。
爸爸做了几十年的男人只总结出一条理论,虽近玩笑,内中自有深意,好好想想:
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想找个白乌鸦的想法本就是错的。
摘自《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记〉全选本》,华艺出版社2000年11月版,定价:18.00元。出版社地址:北京朝内南小街前拐棒胡同1号,邮编:1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