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人地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质量。
从上述建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学生才是阅读的真正的主人,老师确实应该成为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和鼓励者。
我们应该怎样保证学生的主人地位呢?经过我们的初步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在这样几个方面努力。
一、引导学生去真切感受。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裴亚莉曾经著文《学会感受人生》,文中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从学会体味各种各样的感觉开始的比如羞耻感、自豪感、责任感、幸福感,诸如此类。可是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的青少年的生活被电视所占领,他们因为过度的依赖电视,对生活感受的敏感度特别是对用以反映生活的文字的感受已经大不如他们的上辈,文章称我们的正在受到学校教育的这一代是“电视的一代”。这一代人他们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反映生活。
究其原因当然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但是同是作为承载文明的媒体的电视和书籍,为什么书籍开始让位了呢?要知道电视机来到我们这个世界还刚刚50年,而在中国泛滥不过20多年。我们已经很少听说没有书的日子真难过,我们的耳边更多的是没有了电视叫我们怎么活呀!这种情况发生在初中生身上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失去了吸引人的地方,我们没有能够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和美丽。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只是知识的容器,他们对于美丽的语文的感觉和印象只是想冷冰冰的文字了。
落实阅读教学任务,我们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我们是怎么作的呢?我们采用听音乐、猜谜语、读画片、讲故事、背故事、说成语、引用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景、搞调查研究以及郊游等形式创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揭示学生的学习方法,迅速调动学生的感觉。
比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唤起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体会。同时我们组织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是怎样关心和教育自己的,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对父母的爱体会的根本不够,如果说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学生因为父亲的死而生出了同情的话,那么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就遇到了难题,学生中有人认为“父亲”买橘子是应尽的义务,他们更不能体会到的是儿子竟然因为父亲这一简单的行为而多次落泪!我们仔细想一下,现在的孩子享受到父亲的爱岂只是买橘子?要体会当时的情景我们不能强加给学生,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找出生活中父亲作出的什么事情最让你感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另一方面我们又组织学生表演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动作使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前些年流传的较广的两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因为在作文中说春天不美,而被老师判为不及格,老师的理由是,没有人在作文中说春天不美。现在想起来还挺荒谬,春天一定是美丽的吗?沙尘暴肆虐美吗?环境被污染,烟囱浓烟滚滚美吗?
另一个例子是韩军先生举的--有一次他游长城听到的一组母子间的对话。那男孩约八九岁,母亲问:“那长城,好看吗?”“好看。”孩子敷衍地说,一面琢磨着如何突出母亲手臂的包围。“别动!好好看!想想你该怎么描写眼前的风景。想一想长城像什么?好好想想!”孩子呆呆望着前方说不出话。“好好想想,像什么?”母亲循循善诱,目光中流露出无限柔情与期待。过了好久,孩子只能嗫嚅着说:“像…像…”“你看,”母亲无奈只得给出标准答案,“像不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多雄伟!多有气势!”我只觉得一阵反胃,想起了幼年鲁迅进城游玩前被父亲勒令背书的事。八九岁的孩子,知道什么叫“蜿蜒”、“气势”?真要说得好听,为什么不教“夭矫”这个谁也弄不明白的词呢?就是那母亲自己,又何曾见过什么“巨龙”?然而我知道,那孩子过后不写游记则已,要写必然有这么一个“点睛之笔”。而且就是这句话,外加若干“祖国大好河山”、“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话,注定了他的文章要在学校里夺个头筹,弄好了说不定还能选到《中国少年报》上去。我自己不就是这么过来的吗?当年路过麦田,一定充满“丰收的喜悦”;到古寺随喜,必然震骇于塑像的“栩栩如生”、感佩于“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聪明才智”;见到三春景色,马上想到“祖国的锦绣河山”与“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如此干了几十年,等到后来见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只能哑然,因为自己那无所不包的假话库中竟然找不到一句合适的。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同一本书甚至对同一个细节不同的人他们的看法就各有不同,我们没有理由用老师的甚至是一本教学参考书上的结论去约束我们的学生的思想。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结论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能用自己的探究代替了学生的体验,我们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就象看到长城,学生不一定会认为长城就象条蜿蜒的巨龙。它完全可以象其他的东西。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没有理由侵占学生的思考空间,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在思维上是有奴性的!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老师让学生就陶渊明隐居的生活方式进行评价,老师没有告诉学生,陶渊明隐居是为了保持自己不在官场中迷失自己之类的话,学生于是有了这样的体会:我觉得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值得怀疑,他自己连种田都不会,怎么去养活家里的人,总不会总是靠他人接济度日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他的诗歌中就应该有些夸张的部分。另外一个学生说:陶渊明只是说自家的田种的不好,可是并没有说自己不能够养家糊口呀!还有学生说:陶渊明不应该辞官不做,因为他当了官,可以为老百姓办好事。辞官了就不能显示自己的才干。有学生是这样反驳的:那时作官有几个真正为百姓办事的?不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吗?再说,陶渊明隐居就没有贡献了?假使说他没有隐居,他能写下那些优美的诗文吗?封建社会几千年你听说了几个当官的名字,可是你一定记得很多文学家、诗人的名字,因为他们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作!……
看看,学生自己的体会,恐怕比老师强加的讲解效果强多了!毕竟古人已经逝去,他们的生活方式对今人可取与否,我们很难以定论,我们为什么非得去说陶渊明的隐居是消极的,不可取的呢?在当今社会中那些过好自己的日子,默默作自己的事情养活自己的老婆和孩子的普通人还少吗?我们也不是人人都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呀!
尊重学生的体验,要让学生说真话,惟其真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确实提高,惟其真实, 学生才会对语文学科产生浓郁的兴趣,也惟其真实,学生才会真正的健康发展!
我们教师也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真实的交流,平静的倾听,科学的引导,在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有真实的体验。
在不断的体验中,不断的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
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还必须广泛的阅读,以不断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问题上,过去那种依赖教师讲述和单纯从课本中获取营养的做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学生和时代的需要了。
有份调查报告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同时华人,接受美国教育的华人学生在写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时候,通过查找资料和广泛的阅读,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沿革,操作过程以及它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影响多个方面作了几万字的介绍,而介绍中国教育的学生只写了区区500字,还是教师讲解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除了看到我们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以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我们的学生阅读面确实狭窄。武汉市政协曾经就在学校学生的阅读问题作过专项调查,调查结果也很不尽人意,绝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就限于满纸训练题的课辅资料。
语文学习,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它和一般的自然科学不一样,自然科学讲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是语文不一样,没有广泛的积累,势必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优化。
一个署名“贫下中农”的文章《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十大偏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大量的研究、实践以及常识告诉我们,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语言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做习题)”,“举少”而“胜多”。语言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再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言语)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条件!婴儿学口语的例子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1周岁左右说出最简单的“妈、爸、水”语词,2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什么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之高。因为他接触了“天文级数量”语言(言语)的“例子”!以平均每天听大人100句话计算,每句话10个字,每天就是1000字,一年365天就是365000字,两年就是730000字!那就是说,孩子学会口语,等于两年“读”(用耳)了五六部长篇小说!我们学书面语,中学六年语文教材才多少字!所以我坚定地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决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现代语文教育总体思路必须彻底改变!
怎么样“举三 ”,就是要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中国古人说的好:“熟读,精思,博览”应该是我们的阅读之道。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无疑指明了只有多读书,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
鼓励学生阅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名著导读推荐的书目找来读,我们可以在班级成立图书角,为学生阅读提供场所,我们要求学生作好读书笔记或者读书卡片,我们帮助学生选择书籍,我们还召开读名著的交流会,让学生畅谈读书的乐趣和经验方法。
让学生从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上课”。让他们自己选择阅读课题,自主进行阅读。在“问题驱动”下,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每个学生都独立地动手、动口、动脑。接着是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大组荐评,然后举行“阅读说课”竞争,即让参与者叙述教学设想,然后全班评议,最后才是老师评析。对于自选课文还采用小组分工备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跟学生交流,让学生评论。这样,老师也可培养起自己的阅读习惯,并上升到爱读善读,读出“真知”的境界。
总之,阅读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求知、自我发展的殿堂,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兴趣,充满智慧,学生也才能够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