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练习优化教学提高效能(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34:2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活用练习优化教学提高效能(网友来稿)

湖北汉川实验中学王健龙 邮编431600

活用练习优化教学提高效能(网友来稿)

“课后练习”虽然是课文的“附件”,但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高度重视“课后练习”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化难为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介绍的就是开发利用练习资源的几种方式:

就地取材,用来作课前预习的依据。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除了由教师布置适量的预习思考题外,还可借助课后练习,把它作为预习思考题来处理,这样使用起来就比较方便。如教学《鲁迅自传》布置预习时,除了要求学生读“预习提示”外,还要求他们结合课文,预习完成练习一、三,只要认真阅读课文,绝大多数学生就能很快循着时间线索,找出鲁迅1881年到1930年的经历与著述情况,完成列表梳理的任务。教师教学时,只要稍加提示,文章的脉络就清楚了,而练习三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文“语言简省,感情含蓄”的语言特点,学生在预习中找出与练习相关的例句进行揣摩,加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很快便能掌握学习重点,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顺藤摸瓜,用作整体感知课文的提示。义务教材中,许多练习涉及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句及主旨的表达。这些精心编制的练习,往往是极好的自学提纲,利用它们,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利用资源独立阅读的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荔枝蜜》,通过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理清文脉;通过练习二,明确本文的学习重点--托物言志,把握文章中心。教学《向沙漠进军》,把练习二作为预习提要,找出或概括各段的中心句,把它们组合起来,就很容易把握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只要教师稍加点拨,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取“景”聚焦,用作课堂讨论的主线。“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为了激发思维的灵光,有时,我们可以将有价值的练习题用作课堂讨论的主问题,组织教学点,寻找切入点,对理解全文可以获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愚公移山》,可将课后练习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问题进行讨论:“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围绕解决这道习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书与讨论,灵活而巧妙地串起一课的教学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辨了是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收效十分明显。

优化组合,形成教学简案。课后练习中,编者往往将读写听说思能力的训练分解成若干训练重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有计划、有系统的安排,层次感非常强,这些练习从理解到运用,从知识到能力,从课文本身扩展到其他,既体现了学习一篇课文的大致过程,又反映了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般程序,基于这一点,我们可巧妙地将相关练习题进行组合,形成教学简案。《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的基本教学程序是:

①初读课文(含“自读提示”)。

②完成“自读提示”中的字词练习,再读课文。

③研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三,“理清课文的记叙要素”。

④完成练习一,用广播速度朗读课文,体会全文悲壮的感情。要处理好停顿和声音的轻重、强弱。

⑤完成练习二,分角色朗读,注意表达出阎军的凶恶、狡猾;刘胡兰的英勇不屈、大义凛然。

⑥课堂小结,结束教学。

一节课完成以上内容,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完全符合自读课的教学流程。

辐射延展,开拓阅读视野。“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是新课程标准对现阶段初中生的阅读要求之一,与之相适应,编者在一些课后练习中,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扩展阅读的练习,或以一篇带多篇,扩读几篇与之相类似的文章,或是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扩读全文、全书,以至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把课文作为开启长篇巨著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阅读名著”的大门。前者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要求阅读《水浒传》全书;后者如学习《纸船》一文,要求课外阅读《繁星》、《春水》,在规定时间内读完之后,通过语文活动检验阅读效果。其作用是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求同比异,强化鉴别能力。比较鉴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课后练习中把与课文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集中起来,有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教师有目的让学生在相互的参照对比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鉴赏水平。教学《荔枝蜜》把它与课后练习中秦牧的《花蜜与蜂刺》相对照比较,就能明确两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写法上的差别;教学《苏州园林》把它与课后练习选编的《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里假山堆叠的段落相比,就能明白记叙文与说明文中写景方式的不同之处。这样,在比较鉴别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鉴赏能力。

循序渐进,养成学习习惯和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发掘课后练习中的上述诸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从初中语文第四册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课后练习中都有要求学生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以及从图书馆、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信息交流的内容,利用这些练习,可以切实培养学生初步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和习惯,扩大知识视野。此外,还有相当的练习,都有要求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景物和环境的内容。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就能养成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和方法,使他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捕捉事物的特征,积累写作素材,为有创意地表达作准备,真正达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境界,这一切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引外联,让语文与生活结轨。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润滑剂,它是语文教学生机和活力的外在显现。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中的语文活动资源,有声有色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活圈中去历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和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教学《数字杂说》根据练习二的要求,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对联比赛;教学《威尼斯商人》根据练习四的要求,组织一场戏剧活动,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教学《外国诗二首》,根据练习三的要求,在班上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朗诵本单元、自读课本中或自己课外写的诗,凡此种种,都有机地把听说与读写、课内与课外有机地衔接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容量与空间,充分的证明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以读带写,双翼齐翔。阅读是吸收,表达是输出。读写一体,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部分课后练习中由读到写的迁移目标,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注意积累材料中的精彩词句和片断,研究他人文章的思路,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或发挥联想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展,在此基础上写读书札记,对材料写点书面意见,或依据相关材料进行扩写、缩写、仿写、续写。这样,通过课后练习,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合理开发利用课后练习资源,方法远不止以上那些,其利用价值除了以上的几点外,还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巩固内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教学的某个环节,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才会有意识地将课后练习题穿插在语文教学之中,从而实现“课后练习资源”的最优化。

作者邮箱: wjl_51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