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托古讽今--《泊秦淮》赏析

时间:2024-08-08 12:24: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触景生情托古讽今--《泊秦淮》赏析

江苏省东台市四灶中学 王巧扣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写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起下,结构全篇。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

江苏省东台市四灶中学 郏生祥

《桃花源记》历来是升学考试的传统课文,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考查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豁然( )⑵俨然( )⑶垂髫( )⑷阡陌(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

⑴缘溪行 ⑵渔人甚异之 ⑶欲穷其林 ⑷才通人 ⑸俨然 ⑹桑竹之属 ⑺交通 ⑻悉如外人 ⑼便要还家 ⑽咸来问讯 ⑾妻子 ⑿绝境 ⒀无论 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⒂辞去 ⒃此中人语云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填空。

⑴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⑵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

⑶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五、掌握内容。

⑴作者、朝代及课文出处。

⑵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

⑶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⑸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作者虚构一个与黑暗的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练习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裁是__________,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作者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字:

辅三秦___________ 五津 ___________

比邻_____________ 无为____________

3、远隔两地的朋友经常用诗中的哪两句来互相勉励和鼓舞?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五言律诗 送别诗 初唐四杰

2、辅佐、护卫 渡口 近邻 无须、不要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4、因为这首诗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中那种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触景生情托古讽今--《泊秦淮》赏析】相关文章:

《泊秦淮》赏析09-14

泊秦淮教案(精选10篇)06-26

《在酒楼上》赏析06-21

《凤凰涅槃》赏析08-03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10-15

《济南的冬天》赏析10-17

《涉江》赏析06-16

《秋词》赏析10-09

读忆秦娥赏析09-24

《葬花辞》赏析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