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改让课堂焕发真精彩(网友来稿)
临沭 县第一初级中学 张佃光
新课程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这其实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差异与需求。教师应该拥有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利,可以选择内容、取舍教材,甚至自编教材。
基于此,我觉得一堂课的教学不应该囿于一篇课文的知识落实,教师也不能以把文章教深教透作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
我于2005年4月1日上了一节互听互评示范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力求突出新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我所上的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本文仅区区 113字,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既表现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大意。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3、品味鲁肃、吕蒙的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出的人物特点。
我觉得学生对《孙权劝学》这一相对比较简单的文本进行翻译和理解,应该不成问题。因此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弱化对文本中具体字词的分析,主要通过朗读落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将分析人物作为教学的重点,并适当地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故事和三国人物,使学生能立体地理解课文人物,并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上课过程中,我首先选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声情并茂地导入新课。接着,简单介绍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让学生有一个总体把握。接下来,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对内容的分析,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篇课文的三个主要人物:孙权、鲁肃、吕蒙。然后通过对三人语言的揣摩,体会他们的语气和内容活动,让学生简要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接下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把握人物特点。最后找三个同学上台表演自己改编的课本剧,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 下面是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实录: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第一场:出场人物:孙权、吕蒙。
(孙权坐在台前,手里拿着一本书)
吕蒙(走上来):参见陛下,您召见微臣有什么事?
权: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
吕蒙:我现在太忙,又要训练军队,又要主持各种会议,实在是没有时间读书。
权: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你比我的事还多吗?我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我还坚持每天抽时间来读书,自认为收获很大。"
吕蒙:(面露为难之色)我……
权(眼睛一瞪,拿起几本书):不要再说了,这几本书拿回去,好好读一读。过些时候我要检查你读得怎么样。
吕:是,陛下。(两人下来。)
第二场:出场人物:吕蒙、鲁肃。
吕:(坐在台前,拿着语文课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鲁:今天我奉皇上之命,到寻阳视察,顺便看一下吕蒙,不知道这个大老粗近况如何?
鲁(一拱手):贤弟,别来无恙否?
吕:(忙站起来)啊呀!不知老兄来访,有失远迎,还望老兄见谅。
鲁:贤弟最近在忙些什么?
吕:我这段时间是废寝忘食,发愤读书,伊拉克战争刚刚结束,台海局势又突然紧张。
鲁:(作大吃一惊的样子)啊!你现在的才略,和过去的吴下阿蒙真是有天壤之别啊!
吕:(自豪幽默的语气)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老兄,这个道理你怎么现在才知道呢?"
鲁:惭愧,惭愧。我愿和你结为至友。
吕:好!今天我们哥俩一醉方休。
两人:(手拉手)走,喝酒去。(下台)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 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本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同学都觉得效果很好。
课堂是一首诗,教师应该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和文本对话,来和学生对话。在进行这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注意到了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自然,更亲切,更具有亲和力,告别了以前“祈使句”的教学语言!在称谓上多用“我们”,在布置任务时多用“请”“想一想”“说一说”“你认为”,最重要的是时时记住自己是在和学生对话,而不是命令学生。
亲切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公开课面对众多老师时的紧张情绪;亲切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畅所欲言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亲切的语言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
课堂是一篇文章,也应该有自己的立意与中心,也应该有自己的详略之分。我把这堂课的中心定位为“人物”,以“人物”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一切教学活动为分析人物服务。课后有些老师指出我这堂课对文本的分析不够,课后需要落实加强。我觉得这不是缺点,恰恰说明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我在设计之初的构想就是要弱化对字词的分析,并不以将课文讲深讲透作为我的教学目标。我就是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深化对人物的分析。在“课群”的视界里,我将这一课定位为分析人物,让学生从人物身上获得利于他们成长的元素。如果在这一点上,学生有所收获,我的教学目标就已经落实下来了。
课堂是一部电影,它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对“立体”的理解,首先是:课堂是对文本的延伸,而不应该拘囿于文本。课堂上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表现他们对课外知识的掌握,让他们的个体知识与其他同学分享。同时,用课外知识来充实课内,才能使文本更立体。
其次,对“立体”的理解还应该是:一个班级是由不同的学生组成的“立体”,课堂上应该允许不同性格学生的存在,课堂应该给外向开朗的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也应该给内向沉静的学生提供思索的空间。
课堂需要热烈,需要激情澎湃,也需要冷静与睿智的思索。课堂上难免有被教师忽略的角落,但他们同样是一些安静的思维跟进者,他们用另一种形式实现着教师的设想。从课后学生的随笔来看,上课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获得的并不少于回答问题的学生。
课堂的动静取舍,应视学生、内容、条件的差异而定。张弛有度,开阖相宜,将营造出和谐且宜于叙述成长的优良环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一首美丽的诗,一篇优美的文章,一部精彩的电影。
【课改让课堂焕发真精彩(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课改与人改(网友来稿)10-10
面对课改,作文教学改什么(网友来稿)07-29
课堂创新不是梦(网友来稿)09-03
教育:因学生而精彩(网友来稿)10-04
《苏州园林》的课改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4
课堂激趣八法(网友来稿)07-07
巧改《醉翁亭记》(网友来稿)09-16
学生自课小结(6则)(网友来稿)07-17
《安塞腰鼓》说课设计(网友来稿)10-09
我上语文课(网友来稿)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