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爱莲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正衬” “反衬”的的写法。
3、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展示莲花图片]
提问:1、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
(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许昌,被誉为莲城,许昌“市花”就是荷花,可以说荷花就是我们城市的标志。作为许昌人,我们应该对莲花有特殊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对莲的喜爱之情的。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看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宋朝哲学家[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
三、解题:“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谈谈或者说说爱莲花的道理”。作者为什么爱莲哪?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哪?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现在明确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展示图片]我们来先完成第一个任务。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并注意加横线字的读音。[展示图片]
2、请同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强调重点字词。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的)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句中动词。不译)
3、学生齐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读法。
要求声音响亮精神饱满,再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体会怎样朗读文言文。 怎样才能这篇文章蕴含的感情读出来哪?一要注意节拍,二要注意节奏(文言文要读的舒缓),三要注意重音,四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展示文章图片]再齐读一遍课文。很好,基本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了。那么作者到底喜欢莲花什么哪?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
4、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内容结构层次。
第一自然段写物,(莲),第二自然段抒情。第1段主要用记述句法描写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现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
五、研读欣赏:
1、试将赞美莲的句子找出来。作者从那几方面写莲的?寄托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展示图片]
2、读第2段思考:
A、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这对三种花的评价。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义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B、最后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最后三个句子,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语气,第二句反问语气,,第三句感叹语气。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哪?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评,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3、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
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言简意丰,生动形象。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六、反思探究:
1、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评价作者的思想: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2、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
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学生归纳为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出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拚搏”精神;从“粘性很强的胶水粘不到莲叶上”联想到现代的优秀共产党员“拒腐蚀,永不沾”。
3、你喜欢哪一种植物?说说理由。
七、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菊花 正衬 隐逸者
牡丹 反衬 富贵者
不染、不妖
莲 通、直、无蔓枝 君子
香、清、净植
不可
[托物] [言志]
【爱莲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药(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项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背影》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边城(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