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实验研究的几点思考(教师中心稿)
江西省余江一中
【摘要】: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学习能力,且都有一种独立的欲望。他们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性、偶然性或不确定性”视为能体现教学本质的必然现象,认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个性差异是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为此提出“加强多极化的课件研制”“ 开展各具个性的课文解读”的两点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程整合 个性差异 多极化课件 课文解读 教育资源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王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就应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王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这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是现代学习的核心特征,在学习活动中体现为:“我能学”。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学习能力。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欲望。他们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方案中,提出“创建轮型结构”的实验假设。明确提出把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偶然性或不确定性”视为教学本质特征,认为“复杂性、偶然性或不确定性”是学生和教师“发现”和“创造”的源泉。
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这就实验操作的几点思考,进行简单的阐述。
1 加强多极化的课件研制。
初中阶段,是步入青春期的男女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他们一方面保留着童年的天真与烂漫,一方面又想极力摆脱教师、家长们给予他们的种种“束缚”,寻求思想上的独立。北京师大博士生导师裴娣娜认为学习的本质是满足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学习工具方式呈现的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为每个学生所爱,并为其所用。语文课堂教学使用的课件的研究与制作必须体现多极化。情感的渲染、理性的思考紧密地连在一起,给每个学生都留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2 形、声、色三位一体的Flash课件。引导同学进行各个层面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初中生对动画情有独钟。将文质兼美的欣赏类课文制作成Flash动画,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感染学生的效果。
Flash课件,能够让学生进入愉悦的审美体验。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电影频道《精品赏析》栏目里,专家在对《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人物评价中,提到吕丽萍成功扮演了年龄跨度38年的褚琴,为什么没有使用替身的问题时,指出吕丽萍体验到了一种人物的真情,因为情真,所以一切都是真的,褚琴这个人物身上体现的人格魅力才会那样的美好。
同理,学生通过动态可感的Flash课件创设的情境体验,就能够将课本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的课件中,邮票、船(票)、高山(坟墓)、大海(海峡),渐次放大的形象,流露淡淡的哀愁的《思乡曲》音乐,把同学带入思念亲人,企盼祖国统一的审美情境中。虽然年龄、身世、处境、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诗歌中的意象美、结构美、音乐美,陶冶了同学的情操,激发了同学的爱国思乡之情。
5 同样追求色彩美,同是又可以让学生随时、随意更改或添加内容的PPT课件。提供一个让学生可以进行操作实验,向教师学习或挑战的空间。培养学生语言信息的归纳、概括、删改、编辑能力。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我们的PPT文件强调“活动”,强调“操作”。
一类PPT课件,是由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借助网上资源制成,然后由学生自行解读,对教师有异议的地方可以作任意修改、添加或替换。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二类PPT课件,是教师对课文进行部分解读,另部分由学生根据教师的解读方法,渗入自已独特的理解,完成后部分的PPT课件制作。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勇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我们在制作《三峡》一文学习课件时,只对前面两段进行了析赏制作,而后两段留给学生完善。然后把渗透着每个学生个性特征的“完善”课件,通过“联机讨论”、“资源共享”等方式进行交流,使之成为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类PPT课件,列入活动内容,让学生不仅在网上实践,还可以动手表演。例如,我们在实施《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制作时,设置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文字游戏--利用“联绵”与“成语接龙”的形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熟识与剖析;活动二:为“描绘‘游承天寺’路线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制作能力,然后通过交流,使之成为新的学习资源;活动三:发挥想象,扩充改写原文,并实施“双簧表演”等活动,动嘴动手,深化课文内容,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形成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8 内容丰富,目的明确,具体可感的网络课件。培养学生语文信息查找、筛选能力。
以网页连接形式的网络课件,为学生实施自主学习设置学习环境。在实验研究中,我们制作了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主页的网络课件。在课件中设置了“视频导播”,将“渡江作战的电视片断”,“入朝作战的电影片断”作为内容,让学生形象地体验:气势恢宏的渡江战役,艰苦卓绝的朝鲜战争。“课文精点评析”、“新闻、通讯的知识点”、“新闻写作的要求、素材、范例”等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在体验到课文的思想情感的震憾的同时,也认识了新闻、通讯的特点,掌握了两种新闻体裁的阅读与写作技巧。另外,我们还设置了“作业展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讨论区”(给学生一个言论自由的空间),“友情链接”(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这些栏目的设置为学生实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打破传统教学中课前设计“完备”教案而形成的思想定势。充分体现数字化的资源获取随意、内容学习实效、学习探究多层,学习内容可再生等是我课题实验力图体现的特点。
2 开展各具个性的课文解读。
“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会失去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要真正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必须充分认识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在实施研究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具体做法如下:
2 空一个时间段,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表现舞台。
带着对新学期的希冀,学生翻开了油墨馨香的课本,各自寻找自己未来的梦。提出要求,实验班的每个同学每人至少要选一篇自己喜爱的课文作自我解读。解读的要求或评价“字、词、句”的使用或评点文章的思想内涵,或说说课文修辞、结构或谈谈文章中的美中不足等。用16个课时,让学生走上讲台,宣读或宣讲自己的课文解读。从解读过程中,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1)不同的个性,喜爱解读的课文不尽相同。大体是女孩喜爱感情细腻的散文,如《斑羚飞渡》《猫》《驿路梨花》等,男同学喜爱富有哲理,气势恢宏的文章,诸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周处》《晏子使楚》等。
(2)不同层次,解读的深浅不一。比如很多同学都解读了《斑羚飞渡》。有的同学只停留在老斑羚为了使种群的繁衍,甘于牺牲的主题思考,有的同学能联想到父母为子女们付出的艰辛;有的对头羊的表现作了具体的“人物”分析;有的对“采虹”在文中的作用作了细腻的分析。
(3)各自喜爱并解读的文章中体现的思想情感大多与学生经历有关。
如范诗骁同学解读《乡愁》是因为她在路上听到别人屋里传出的配乐朗诵,曾驻足凝听;黄平同学喜爱《吾家有女初长成》是因为家长老逼着他学这学那,而又一事无成;吴剑同学解读《周处》是因为他曾偷人瓜果被人瞧不起;吴霜解读《猫》是因为曾象那只可怜的猫一样被委屈过……
4 给一台微机,收集、整理解读笔记。
在各自解读课文基础上,融合其他同学的解读意见,对各自的的解读笔记进行整理、修改,然后用word文档输入计算机,再由教师汇总选编成集,作为新学期的语文学习资料--同学们编的解读资料--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样的做法优点有三:
3 融合他人的意见,提升了解读层次,把学习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了。
4 输入文档。一方面提高了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一方面也再次提升了文学评价能力。
5 归纳成集,真正使学生的“童心”“个人知识”成为了学习资源。将间接经验通过整合转化成为直接经验。
6 把解读成果纳入课件,使之成为具体学习课文的学习资源。
“痛改前非,真正做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周处》
“梨花美景梨花情,梨花精神暖人心”--《驿路梨花》
“瘦得担心甘为牛,短发浓须是旗手”--《一面》
“厌喜爱变蜜蜂情,渺小伟大看为谁”--《荔枝蜜》
参考文献:1、王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3、刘茂森《概谈教育科研方法》。
4、裴娣娜《现代教学论发展的理论与 实验研究》
5、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
6、胥经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
江西省余江一中“十五”课题组
2002年10月
【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实验研究的几点】相关文章:
《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课题研究报告(通用10篇)08-02
在活动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网友来稿)09-02
教育随笔:给孩子留下创造空间09-07
富有个性的自我介绍05-17
以空间为话题作文12-09
亟待整合的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10-08
信息技术为教学反思06-17
化学项目研究实验个人心得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