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生难解心中死结从学生轻生看教育之责(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06-12 17:23: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校学生难解心中死结从学生轻生看教育之责(教师中心稿)

  不到100天,某著名大学连续发生了三起学生坠楼身亡的轻生事件。据该校一位教授称,不少名校,这段时间的跳楼轻生事件“比历年多,而且较为集中”。

名校学生难解心中死结从学生轻生看教育之责(教师中心稿)

  本该灿烂的生命竟这样被自己轻飘地从高空掷下,闻者心惊复心痛。高考录取已到尾声,名校是多少孩子一心向往的地方,能进去的,也不乏聪明。那么,这些轻生的学生,能解开课堂内外如海的难题,何以解不开心中的死结呢?


  对此,该校一位教授的评论有三条:一是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差异;二是对大学生的社会评价降低;三是学生缺乏社会和家庭责任感。

  相信这都言之成理。但是,其中恐怕缺了重要的一条: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关注的缺失。既然这样的现象在一些高校已经集中出现,校方有没有采取什么预防措施呢?是否对学生有足够的人文关怀呢?是否在学生有异样表现时予以充分关注呢?再推而广之,我们是否过于重视了“大学之用”,而忽略了“大学之道”呢?是否在人文精神的缺失背景下缺少对人的尊重呢?忽略“人”就等于抽离教育的落脚点。党和政府早已关注到这一问题,今年初胡锦涛就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让我们心惊的,还不光是学生轻生。不久前有关媒体对中科大第一届少年班的报道,披露了一位“神童”的故事。我们才知道,当年这位超常生竟不能自主选择专业。为了校方的荣誉,他被告知“既来之则安之”,不允离开科大。至今,校方也没有表达歉意,只是再提及少年班时,略过了他,转而举另外的成功者为例了。

  还不只是对学生的尊重,从整个教育氛围来看,我们是否也需要加强对学校个性的尊重?近年来的名校热,将“成功”的概念挤逼得越来越窄,非名校的吸引力严重弱化。将财力人力过度集中于“名校”而忽视对非名校的拉动和鼓励,事实上是在为名校崇拜推波助澜,不但掩盖了名校的某些缺失,更有意无意地强化了诸多高校的市场化、商业化色彩,使得大学本该担负的社会使命,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都渐付流水。

  不光是大学,我们的教育链条中似乎也都应当进一步倡导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切。以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方式培养人才的教育,对普及国民教育功不可没,但是,流水线方式只见整齐划一的产品和唯分数是从的标准,却往往容易产生漠视人文关怀、个性尊重之弊。

  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生命的无端逝去,表明了教育的局部缺失。对这些局部缺失,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都应当认真思考,找自己的不足,担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学校,更应当反思是否履行了“培养”基地和熔炉的身份及职责。这种担心并非多余。

  不久前央视做过一档节目“老师的烦恼”,嘉宾是校长和老师们,有的校长坦然地把学生的问题一股脑地推给家长,对家长的不满气氛充斥于会场,家长会上有家长看报纸,校长便武断地说:他如何能教育好孩子?这让人看了有些悲哀。固然,学校也许习惯了教育者的地位,但千万不要不会反省自己了。

【名校学生难解心中死结从学生轻生看教育之责(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不怕家长的学生(教师中心稿)09-17

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中心稿)10-28

坐在后排的学生(教师中心稿)10-28

心中有阳光,世界就光明(教师中心稿)06-20

开展学生说话活动的探索(教师中心稿)09-21

学生毕业典礼发言(教师中心稿)07-01

和学生一起……(教师中心稿)08-22

真情.教育.希望(教师中心稿)09-18

非名校不上之议05-01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教师中心稿)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