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札记(网友来稿)

时间:2024-08-26 07:42: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背影》教学札记(网友来稿)

詹泉洲

《背影》教学札记(网友来稿)

读《背影》,已有好多次了。教《背影》,也有好几回了。但每接触一次,都有一场心灵的震动。为什么呢?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苗言,实义,华声。”看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电影中的情,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优秀诗文中的情,也是如此。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细腻、真诚。驰誉文坛,在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对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语文界和评论界的见解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作品中四次提到背影,其中有三次都围绕着那次难忘的、买橘子的背影来写的,并且开头和篇末点题照应,因此,以“背影”为题,主旨明确,题意也恰当。一种是认为这是作家创作新颖性的表现,陈孝全、刘泰隆著的《朱自清作品欣赏》中说:“《背影》的着力点自然是父亲,但作者不正面写他的肖像,也不描摹他的面部五官的表情,而是别开生面地写背影。”四川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蒋永济在《背影里的“背影”解读》中否定了以上两种观点,他认为:朱自清的优美散文创作里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带有明显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化意识也成了朱自清艺术化的方式,《背影》也不例外。作品之所以写父亲的“背影”就是作者潜意识里女性意识投射的结果,而且作品以女性特有的“慈爱”之心,催人泪下,成为感动读者的魅力所在。从叙述的对象和角度看,也正因为它写的是父亲的背影--母性般的爱,作者以一种眷念、深情的笔调写作(女性化叙述),也就显得自然、真挚。三种说法,视觉各不相同。但我觉得第三种说法好一些。《背影》中的父亲有慈母般的柔肠,父亲的背影催人泪下,背影成为母性化父爱的影象,牵动读者的心肠。

读《背影》,教《背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总是回旋在脑海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朱自清不仅是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又是散文高手,且是诗人。而读《背影》,却觉文章至平至淡,“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炫烂之极归于平淡。”通篇皆用白描,不作任何渲染,然读来却为之魂牵梦萦。

从文中父亲那蹒跚的身影,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旧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平民百姓的缩影。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的家国,人民生活在重压之下,个人身世雨打萍。《背影》之所以感人,除了它那真诚的感情之外,我想,在那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的岁月里,小人物家庭亲人之间的相濡以沫,顽强地挣扎在苦难的人生海洋中,其奋力拼搏精神,也是感人心肠的一个重要因素。

《背影》的基调是悲凉的、沉郁的。在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到黑暗的悲凉阵阵袭来,对那个社会的感受,就犹如一团团黑暗的烟雾充郁于我们的心头,使我们觉得为人的艰辛,特别是一个风雨飘摇社会中的小人物日子的艰难,让我们有所体味。

教学本文,感情投入是很重要的。在老师的范读和同学们的朗读中,有几位同学流泪,可见文学作品的感人力量。

作者邮箱: tdzqz@sina100.com

【《背影》教学札记(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漫谈诗歌教学(网友来稿)07-25

分层教学浅议(网友来稿)07-27

鞠躬(网友来稿)09-18

走近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札记(网友来稿)08-21

红薯(网友来稿)10-18

乡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5-13

蜡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03

项链(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8

秋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24

童趣(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