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精彩--论文本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中心稿)
邓小平曾经为经济发展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无论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就是这句话,让当时处在迷雾中的中国经济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摆脱了经济方式的桎梏,消除了经济形态上的疑虑,把经济发展作为我们发展的目标,最终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在我看来,语文教育应该以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和人性丰满的新人类作为自己的目标,有利于这个目标实现的改革就应该提倡,所以谈语文教育改革应先明确我们的教育目标。
一、语文教学追求这样的精彩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些描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文字,总是这样写道:“一堂课就在互助、合作、积极回答、讨论、质疑、体验中结束了。似乎学生只要个个热情高涨,闹哄哄的一片就是新课程了,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就是精彩的好课。在我看来,语文课到底成功与否依然看你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不是简单把新课程简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六个字。很多人质疑周益民老师的《鹤蚌相争》,认为象他那样上课,丢掉文本去追求所谓的“无法预约的精彩”,简直就是“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确实,丢了文本,缺乏扎实的的读、写、听、说,过度发散的语文课堂只能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教学,不堪一击。但是周老师的课并非这样,我们先来看看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从语文课程标准来看,我认为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分为三个层面。“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从学生的近期发展提出的语文教学的第一层面的目标;“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中期目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这三个层面的目标应该是互相牵制,缺一不可的,近期目标以最高目标作为方向,最高目标以近期目标作为基础。回到课例中去,我们就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来评价一下周老师的课,这节课的鹤是否能说话的争论看似丢开文本,但是你却不能说这节课没有落实了教学目标,原因有下面几点:
(1)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手段是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但是孩子并非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工具,我们对权威总是习惯了仰视和俯首膜拜。老师习惯了教材,学生也习惯以教材为标准来演绎和推理,但是周老师的学生能够对“权威”提出质疑,在他们提出质疑的同时,他们内心的大胆怀疑意识与挑战权威的勇气正在形成。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要完成自己设置的教学任务,我们要赶教学进度就把孩子的创新的火花给摁灭了,孩子不应该是我们功利教学的牺牲品。
(2)周老师在学生的有效讨论之后,又鼓励学生一起动脑该教材,一起动手给编辑写信,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这个环节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的过程。在实践中形成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正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有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鹤蚌相争》教学中,孩子们关注的虽然超出了我们的教材,虽然学生不一定了解“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义。但是孩子们的讨论更重要的是它仍然属于“大语文”的范畴,并没有因为争论与开放出现教学目标迷失的后果,相反其间蕴藏着更深的感情色彩和更大的价值取向。这是发自儿童视角的资源,保护和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实现了全部教学目标的课难道不应该算是一堂好课?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是大家熟悉的一句话,“用教材而并非教教材”也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认识。从文本的形式层面出发,教育意义的产生与丰富都是通过师生与文本尤其是对文本细节的深入质疑来实现了,让语文教学目标得到了最完美的落实,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精彩。
二、语文教学如何追求精彩
周老师课堂的成功,更大因素是取决于老师的整体素质。学生的文本是语文教材,但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文本绝不只是这么单一的,而是应该包括更多的专业理论文本,教育理论文本等等。语文课程标准同样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富有创新活力,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是从老师整体素质提出的要求。
还是以周老师的“鹤蚌相争”为例,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老师不是无视学生质疑的勇气,而是果断地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动手改教材、动手写信,将动态的讨论、静态的写作结合起来,表现了一个优秀教师对于教学节奏有较高的调控能力。这样思想与技术融为一体的课,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努力的目标。因此每个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同时应自觉学习、反思,从而尽快成长起来。而不应该片面的把精彩诠释为探究、小组合作、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不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唯一的、凌驾一切的问题,更不应该成为“精彩”的标准。
象周老师的学生提出的“鹤会不会说话?能不能说话?”的问题一样,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如个性化阅读与价值引领的问题、平等对话与必要引导的问题、合作探究与讲授的问题、教学文本如何解读的问题等等,要成功的利用这些偶然的因素,生成一节精彩的、有明确教学目的的课,都牵涉到教师自身的素养。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那么一个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基于这样的理念,他把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七大类:①学科知识,指教师所教学科课程知识;②一般教育学知识,指课堂教学管理与组织的一般原则和策略;③课程知识,指对课程、教材概念的演变、发展和应用的知识;④学科教育学知识,指学科的专门教学方法与策略;⑤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⑥教育情景的知识,指学生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环境对教学的影响的知识;⑦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如对教育是以提升个人品格还是以升学为取向的认识等。有了这么完整的知识结构,老师才能“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更好的超出文本,巧妙的处理课堂的突发因素,但却没有脱离“大语文”进行教学,课堂的精彩生成才不会成为问题。
同时,科学课的探究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一般要有“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检验结论”等大体的过程,语文课虽然不能严格遵循这样的模式,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启蒙虽然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如果失去了教育实践的支撑,就很容易沦落为知识精英们的自娱自乐。要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和个性丰满的新人类,那么仅仅是坐而论道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思想的解放要能转变成生动的实践。这还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断的参与到一线的教育实践中去,自觉的学习、反思,不断验证我们思想的正确性。
在语文教改中,无论是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过去,还是十分强调学生经验的现在以及什么样的未来,教师的因素永远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是不是以为一本教材就是语文课程的全部,教师是不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教师是不是能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教师能不能有效调控和组织教学的过程,都要靠我们的智慧和整体能力的提高,而不单是单纯的技巧和手段,在这个基础上生成的精彩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和基础去追求语文课堂的精彩。
【语文教学,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精彩--论文本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发展学生语文创新思维初探(教师中心稿)10-02
论爱国(教师中心稿)10-03
论机遇(教师中心稿)10-10
《论基本属实》教学反思(教师中心稿)09-05
《论基本属实》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30
谈谈语文多媒体教学(教师中心稿)08-28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9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师中心稿)09-21
语文单元教学实验报告(教师中心稿)07-10
职高语文教学的定位思考(教师中心稿)06-12